小说网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网文欣阅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序

邵世新,散文家,我的朋友和老鄉,蘇北贛榆人。他說話的口音,總是讓我想起童年。也就是說,我們倆有著共同的原鄉、相似的經歷、一致的夢想和追求。我從北京調到江蘇省連云港市工作時,因為文學的原因,很快便結識了他。那以后我重回高校,來到錢塘江畔。二十五年過去了,聯系雖然時斷時續,但他在我心目中執著勤奮、熱情善良的形象,一直沒有改變。

改變了的是我們生存其中的社會與時代。我們看見路從沙土路變成水泥路、瀝青路,不僅變寬,也變高了,高到了田野之上,凌空飛架;房子從草房變成瓦房乃至樓房;田里除草用上了“除草劑”、收獲用上了收割機。我們的鄉村在城鎮化,城鎮在城市化。但文學依然是文學,正如邵世新的執著勤奮、熱情善良,一如既往。現在,他把自己對于文學的守望和人生的思索,釀花成蜜,變成一篇篇雋永清新的散文,真誠地捧出來,這便是他的第一部作品集《生命中那些柔軟的慰藉》。

收入《生命中那些柔軟的慰藉》中的作品,凡五輯一百六十七篇,集中了邵世新在全國各大報刊發表和獲獎的作品,是作家創作的階段性成果。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報刊作為傳統媒介,其承載空間本身構成了一種標準。這個標準不以作家個人認識為價值尺度,而是以媒介審美角度與編輯判斷水準為取舍標準,被認可的才會被發表,被發表的才能進入公眾視野。所以在漫長的紙質媒介延續過程中,作家寫作可能是個人化的,而是否在報刊發表,才是被認同的最終標準。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邵世新在散文創作領域,無疑已經漸成一家,因為他的散文在全國各大知名報刊廣受歡迎,每被推舉,并多次獲獎。現在,紙質媒介受到了電子媒介無情的挑戰,網絡全面進入了百姓生活,博客成了大眾言論的便捷平臺,邵世新的散文更是受到網民青睞,粉絲眾多,這或許正說明了他的散文進入了新的階段,即兼顧紙質媒介與電子媒介特質的創作高峰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生命中那些柔軟的慰藉》的結集出版,或許還具有了回眸一望的色彩,不僅是作家回溯自己的創作成果,也使我們得以回望共同走過的社會與時代。

拜讀邵世新《生命中那些柔軟的慰藉》,我感到就像受到作家心靈的光照,溫暖而又寧馨。作家在第一輯“生命中這樣那樣的風景”里,向我們展示了人生、生活、生命歷程沿途的無限風光,其間有悲歡離合,有生死歌哭,有生命體悟,有生活感念,作家大多選擇平凡百姓、弱勢群體為抒寫主人公,記錄他們人性的善良與心靈的美好,讀來令人內心柔軟,時常鼻酸眼熱。第二輯“有TA在,是一種多么溫暖的力量”和第四輯“生命中那些柔軟的慰藉”,則記錄了在作家人生歷程中感同身受的親情、愛情和友情的力量,令我們再次扣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作家的答案承接第一輯對生命的思考,認為親情、愛情和友情不僅是柔軟的慰藉,而且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溫暖的力量,它會助推人生前進,讓生命延續,令生活前行。第三輯“氤氳的茶香潤心田”則抒寫了對于世間百態、人生萬象的認知與評判。這部分文章八面來風,風趣犀利,令人讀后時常會心一笑,感覺到作家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胸臆。第五輯“我和美食有個約會”,表達了作家對生活的熱愛,諸多有關美食的回憶,記述美食其表,珍惜生活其里,既體現了生活情趣,也回溯了生命況味。

中國散文最為優良的傳統是抒寫作家的真實性情,邵世新《生命中那些柔軟的慰藉》傳承了這個傳統;與此同時,作家的觀察與體悟更趨細微,文字更加靈動,溫婉與善良的情懷躍然紙上,頗得謝冰心、張愛玲、許地山、周作人文脈真傳,令人讀時不忍釋卷,掩卷回味不已。

謹以為序。

李驚濤[1]

注釋

[1]李驚濤: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計量大學人文社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上架時間:2019-11-19 18:15:31
出版社: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伦市| 将乐县| 成都市| 武邑县| 辽阳县| 读书| 文昌市| 东港市| 宜兰市| 综艺| 蒲江县| 福安市| 锡林浩特市| 酉阳| 萍乡市| 桃园市| 彰武县| 济宁市| 余江县| 宁城县| 墨脱县| 汤原县| 怀化市| 平定县| 晴隆县| 内丘县| 原阳县| 株洲县| 拉萨市| 秭归县| 钟山县| 页游| 板桥市| 石阡县| 乳山市| 读书| 囊谦县| 玉门市| 静海县| 长治市| 万山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