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唐詩是中國詩史上空前絕后的一座高峰。故王國維稱詩為有唐“一代之文學”(《宋元戲曲史》),而魯迅干脆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魯迅書信集》)
長達近三個世紀的唐王朝,經歷過相當長時期的經濟繁榮、國家統一強盛的局面。它不僅以軍事大國,而且以經濟大國的姿態屹立東方。從貞觀、永徽到開元、天寶,一百四十余年持續繁榮,為史所罕見。即使在安史之亂以后,唐王朝經濟上也獲得了相對的穩定和發展。雖然文學藝術的繁榮并不總與社會發展同步,但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使得更多的人有可能從事精神生產,這對于文學藝術的繁榮大有好處。唐代詩人作家遍及各階層,其人數之多、分布之廣空前未有,這種情況脫離了經濟穩定發展的背景,是不可想象的。
隋唐以前,由于南北分裂,文學發展呈現地域性差異,“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魏徵)。國家規模的空前統一,使南北文學滲透融合,呈現了南北文化交流的汪洋浩瀚局面。中外文化交流的活躍,也給唐代文壇帶來生機,產生了敢于“拿來”的氣派。
政治開明、文禁松弛是唐代封建統治的重要特征。文人博覽百家,思想活躍,眼界開闊,文藝反映社會生活直接而迅速,表現個性情操自由而瀟灑。統治階級提倡詩賦創作,科舉以詩賦取士,進士行卷蔚為風氣,形成了全社會尊重文藝尤其是詩歌創作的習俗,對唐詩的繁榮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唐代,詩歌曾經是最富于群眾性的文藝部類。那是個足以使詩藝臻于不朽的黃金時代。詩歌創作對于唐人是一種需要而不是點綴。唐人離不開詩,一如今人離不開影視;唐代詩人之為人崇拜,一如今日的影星之為人崇拜。唐代印刷術應用并未普及,詩歌不靠刊物流布。當時的詩歌,詠唱于集會宴席之上,題寫于山程水驛之間。從驛站的墻壁到路邊的石頭乃至芭蕉的闊葉,無往而非“詩刊”。平庸之作,自然淘汰,而杰作佳構,則被輾轉傳抄。白居易云:“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真是一個令后世詩人神往的時代!馬克思對古希臘藝術的某些評價,對唐詩也適用——它們至今“仍能給我們以藝術享受,而且就某些方面說,還是一件規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在中國詩史上,那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集大成的時代。六朝開始的新體詩運動到唐代得到最終完成,五七言古近體詩體裁大備。
在唐初即產生了如“四杰”一類宮廷之外的優秀詩人,使詩歌從內容上突破了宮體詩的狹小天地。到陳子昂正式提出反對齊梁詩風,打出詩歌革新的旗幟,始從理論和實踐上為唐詩發展端正了方向,掃清了道路。
到開元、天寶之間,詩歌發展呈躍進趨勢,積極浪漫主義詩風成為時代主流,大批卓越詩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是這一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以岑參、高適、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詩派,爭奇斗艷,共同創造了盛唐氣象。安史之亂使現實主義詩歌如潮漲浪涌,偉大時代歌手杜甫,以其豐富深切的生活體驗、深沉博大的思想情懷、海涵地負的藝術才力,再現了動亂時代的面貌,而成為一代“詩史”。
此后經過一段醞釀,唐詩在中晚唐再度繁榮。這時詩歌流派滋多,詩人個性突出,異彩紛呈。白居易、韓愈兩大詩派各自從不同方面發展了杜甫,以元、白為代表的新樂府運動,更形成波瀾壯闊的現實主義潮流。此外,還產生了像劉禹錫、柳宗元、李賀、杜牧、李商隱等大批獨樹一幟的詩人。
唐詩佳作如林,選不勝選。歷代著名選本如《唐詩品匯》百卷,收詩六千七百有余;《唐詩別裁》二十卷,收詩亦近兩千,都是很有權威的選本。而《唐詩三百首》更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唐詩讀本,就其普及程度而言,遠遠超過了上述兩種選本,甚至超過了同樣是普及文學讀本的《古文觀止》。
《唐詩三百首》編成于乾隆年間,原編者為孫洙,別號“蘅塘退士”,全書共選五七言古近體詩三百一十首為八卷,或作六卷。附錄有作者小傳及原序。《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著眼普及,所選各詩皆膾炙人口的名篇。這些名篇音韻和諧,易于誦讀,言近旨遠,耐人尋味,文辭清麗,不難解會,特別適宜教授童蒙。自其問世以來兩百余年間,成為刊布最廣、發行量極大的圖書之一,一向有多個注釋本流行。本書以蘅塘退士本為底本,并參考他書,作品編次依舊,對每篇作品悉加注釋點評,作者名下新撰詩人小傳,并附作者作品索引,以饗讀者。
本書之注評由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周嘯天主持,合作者為管遺瑞、秦嶺梅。全書由周嘯天規劃體例;五七言古律詩部分的點評、注釋,分別由管、秦二人承擔;五七言絕句部分的點評、注釋,由周承擔;全書由周嘯天統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