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网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网文欣阅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認識行為語言,了解行為心理

認識行為語言,看懂行為語言,能夠快速提高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快速了解行為語言背后隱含的心理活動,以便尋找最佳應對方法,讓事情向有利于你的那個方向發展。

1.解讀行為語言

行為語言是人的第二語言

人的行為應該與人的思想一致,但很多時候,很多人的行為卻與思想背道而馳。究其原因,人是情感的動物。

人有語言,但人的行為也是語言。

有多年經驗的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行為語言可以反映內心活動,在交往中學會解讀行為語言來完成對其心理的窺視及影響和“操縱”并不難,即先“讀心”再“攻心”,“攻心”是建立在“讀心”之上的,“攻心”要比“讀心”的難度更大些,當然,通過觀察與訓練,普通人同樣可以掌握“讀心之技巧”和“攻心之有道”。

事實上,只要掌握并有效地運用一些技巧,“讀心”就會逐漸變成屬于自己的一種能力,“攻心”也是如此?!白x心、攻心”技能可幫助我們快速達到了解人的行為與思想不一致的原因,也可達到了解他人內心活動并影響他人心理和行為的目的。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人的行為語言。

人的行為語言具有普遍性。例如,當一個人緊閉雙唇或緊鎖眉頭時,說明他可能遇到了麻煩或是什么地方出現了問題。這種在壓力下常出現的身體行為語言,是人的一種本能。行為語言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人的第二語言,是不通過嘴發聲的“語言”。

心理學家喬治在一次為朋友的客戶——英國某輪船公司與第三方的談判中,很巧妙地運用了對方的嘴唇行為,為朋友的客戶爭取了利益。

那次,喬治朋友的一個英國客戶要與一家大型跨國公司洽談船只交易的事,這位朋友拜托喬治觀察他們合同談判的整個過程,并希望喬治給他些好的建議。喬治看完朋友的策劃方案后,建議他們將合同事項一條條列明,然后一項一項向對方講明,向前推進。如此一來,喬治就可以更清楚觀察對方公司的談判人員有什么樣的行為,從而獲得可能對朋友一方有幫助的行為語言信息。喬治的朋友如果自己發現了需要注意的事情也可傳紙條給他,之后,喬治坐到可以細致觀察雙方在逐條審核合同內容時的一舉一動的最佳位置上。

在聽到合同上涉及一項價值幾百萬美元的建筑工程的條款時,那家跨國公司的首席談判代表使勁縮了一下嘴唇,喬治立即判斷出這個首席談判代表對這一條款有意見。隨后,喬治便給朋友傳了一張紙條,警示他合同的這一條款需好好談談,尤其是趁大家都在的時候。事后雙方就這一條款進行反復推敲之后修改了合同,朋友的客戶因此而爭取了利益達三四百萬美元。

喬治對行為語言進行解讀,然后運用心理應對策略,分析他人心理。尤其是當著對方的面給朋友遞紙條,這不僅為朋友傳達信息,也給對方的心理造成了干擾作用。

那么,如何通過行為語言“讀懂”人心呢?

(1)解密行為語言的特別信號

如果說普遍的行為語言是一種作用于每個人身上都是基本相同的語言線索,那么特別的行為語言就是身體的另外一種語言線索,它是一種專屬于某一個體的相對比較獨特的信號。解讀這些獨特的行為語言,對影響并“解讀”他人心理來說十分重要。

心理學家的心理實驗告訴人們,識別人的特異信號必須仔細觀察這個人的行為方式,觀察得越細致,就越容易發現人的行為以及獨特行為透露的信息。

例如,當我們發現自己十幾歲的兒子在參加考試前有撓頭或咬嘴唇的舉動時,你應該知道他可能對此次考試十分緊張或沒有準備充分,也就是說,他的撓頭或咬嘴唇的行為是他用來緩解壓力的特有動作。還有在做作業時,當他遇到不會的難題,他也會有此種行為。這種行為,他很有可能會一遍遍地重復做出。這說明他的壓力不小,心情也處于煩躁之中。所以,通過特殊的行為語言,我們大致可以判斷出一個人的心理狀態。

(2)擁有超常的洞察力,做好“讀心”再“攻心”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

“我只是與我丈夫爭吵,沒想到他竟然敢動手打我,而我之前竟然沒有察覺到?!?

“我以為老板對我的工作很滿意,但是沒想到他卻把我解雇了,而且沒有任何理由?!?

是的,上述這些人因為不曾對自己周圍的世界進行過細致的觀察,所以在如何觀察他人的行為語言線索方面表現得略有缺失。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不去關注別人的行為和表情所發生的細微變化,所以看不到一個人的表情與行為可能與他的思想或目的大相徑庭。

而對于擁有高超的洞察力并且想要掌握“讀心”及“攻心”的人來說,被觀察者的一舉一動,對他們都十分重要。因為,無論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況下,只要想運用“讀心”及“攻心”策略“操縱”并影響他人,那么必須首先做一個專心的聆聽者和仔細的觀察者。當然,在面對人們的行為這種無聲語言的時候,許多人就像是戴上了一層厚厚的眼罩,經常是眼前發生了什么事情根本看不清,所以不會發現眼前之人行為語言所發出的“信號”,如此一來,連“讀心”都做不到,更別說“攻心”了。

人的觀察力就像肌肉,用則發達,不用則萎縮。所以,只要你愿意花時間和精力,仔細觀察你周圍的世界,多學學心理學,“讀心”及“攻心”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你需要做的是讓觀察、用心地觀察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人對周圍世界的觀察不應該是一種消極的行為,而應該是一種自覺的、投入的行為,是一種需要付出努力、精力和專注力方可練就的能力,同樣,它也應該是一種需要長期訓練才能獲得的能力。

當然,用心觀察還指要利用人的所有感官細致觀察出現的任何行為語言,而不只是對視覺感官的觀察。

有位心理學家養成了每次走進自己的公寓時都會深吸一口氣的習慣,如果聞到“異?!?,他會格外警惕。有一次,這位心理學家旅行回來后發現家里“回蕩”著一股香煙的味道,他的鼻子已經先眼睛一步警示:這間屋子里來過人。最后證明,公寓維修處一名修理工曾進來維修過管道,由于心理學家旅行時將屋子窗戶全部關上,故修理工的衣服和皮膚上的煙味兒在這間屋子里“飄蕩”了幾個小時。幸運的是,他是一個受歡迎的“闖入者”,而不是一個想在房間做案的竊賊。當然,這件事說明,人要學會利用自己的所有感官,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詳盡的了解,盡管,這需要擁有超常的洞察力培養。

(3)注意他人的行為變化

一個人的行為變化在一定意義上也可說成是內心活動的外化表現,能反映出他或她在某種環境下的興趣和意圖。這些行為變化能夠幫助觀察者預測即將發生的事,或探知對方內心的活動。而高超的觀察者更能快速“讀懂”人心。

警察雷姆曾處理過一宗未遂的搶劫案。當時,雷姆注意到了站在柜臺收銀機不遠處一個帶著大檐帽的男人,他并沒有買任何商品,而是一直站在那里,兩眼盯住收銀機。

由于他站在那太長時間了,雷姆排除了他等人的可能,出于職業本能雷姆一直看著他。過了很長時間,那個男人的行為發生了變化,特別是他深吸一口氣,鼻孔擴大了。雷姆認為這表明他要采取行動了。雷姆幾乎是在他行動前的一秒鐘“猜出”了他的意圖,就在這一秒鐘,雷姆大聲向收銀員發出警告:“小心!”而在此時,發生了三件事:收銀員剛好完成一次結賬,收銀機的抽屜正好打開;站在收銀機旁不遠的這個人迅速向前一步并將手伸進抽屜里去搶錢;收到警告的收銀員及時地抓住了搶劫者的胳膊并將其反擰過來。結果,錢從這位企圖搶劫的劫犯手中掉了出來,搶劫的人掙脫開收銀員就往外跑。最后,雷姆還是抓住了他。但雷姆如果不是事先察覺到了他的表情變化,就不敢保證這名劫犯能否被抓住,也許劫犯會得手。

(4)“基線行為”與非基線行為

“基線行為”是人的一些常態行為,即常見的正常的行為語言發出的信號,比如大哭、大笑、托腮思考等。為了了解那些經常與你互動或交往的人的“基線行為”,你必須注意觀察他們的常態,包括坐姿,手和腳放置的位置,站姿及面部常態表情,頭的傾斜度,甚至包括他們放置自己物品的習慣,比如,通常會把錢包放在哪里等。因為人的“正常行為”和“重壓下的行為”是有不同之處的。

“基線行為”通常被視為人身體行為“正常的語言”。

如果你只是與某人偶然相遇,也應該細心留意他或她在與你最初交流時的基線行為。原因是了解一個人的基線行為很重要,掌握了它,你便能知道對方什么時候會背離常態及背離常態時行為變化蘊含的信息。

比如,某個人本來非常開朗,見面時常滔滔不絕與你說話;但一段時間后再見,這人竟然不愛說話,而且常鎖眉頭,甚至你問他答,眼神也不似從前坦蕩,這時你就要細致觀察他了,因為他已經背離了原來的基線行為。

(5)盡力獲得多種信息

人們只有通過細致觀察獲得多種信息才能提高“讀心”的能力。人集合在一起的行為信號就像七巧板的各個板塊,你拿到的板塊越多,把它們拼好的可能性才越大,反之,則拼成的圖案會不完美。

舉個例子,我們常見周圍某人先是一副受重壓困擾的樣子,緊接著又做出一連串努力保持平靜的行為。實際上,那個人一定正在某種難以扭轉的劣勢中掙扎,但他不想讓周圍人看出自己的“窘態”,于是竭力加以掩飾。

綜上,一個人掌握了解讀行為語言的必備要領,還需在實踐中多加運用,這樣才基本具備了運用“讀心”策略的條件,進而才能夠真正影響并“操縱”他人的心理,即“攻心”。

了解距離對行為的影響

人的行為語言有時顯示的信息反映了大腦對距離和避讓的需求。我們知道大腦是人類真情實感的“總指揮”,它指揮著人所思所想所行所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領地”需求,即對距離的要求,尤其與他人保持一定距離,使自己“自由”,這可能是出于個人原因,抑或者是受到環境的影響。事實上,當他人來“冒犯”自己的“領地”時,人們的大腦反應會很強烈,會變得十分警覺,脈搏會加快,心跳會加速,有的人甚至會變得面紅耳赤。

比如,一個最常見的現象,當你站在擁擠的電梯里或正在使用銀行取款機,有人靠你很近,你肯定會有不舒服和警覺的感受。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霍爾通過多年的觀察和研究,發現了人與人之間通常存在四種距離,這四種距離對人際關系會造成不同的影響。

①密切距離。

0.15~0.45米,這是親人之間的距離,如父母、戀人、夫妻之間,為了給對方以愛撫、安慰和保護而保持的較近的距離,使彼此之間伸手可觸。關系比較密切的同伴也可以離得這樣近。

②個體距離。

0.45~1.2米,這是朋友之間的距離。即能夠擁抱或抓住對方的距離。對于對方的細微表情一目了然,適合促膝談心與溝通。

③社會距離。

1.2~3.6米,這種距離超越了人身體能接觸的界限,一般屬于正式的社交場合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給人一種鄭重感和嚴肅感。這種距離也適合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之間,使彼此在工作時既不受他人影響,也不給別人增添麻煩。

④公眾距離。

分接近型(3.67~5米)和遠離型(7.5米以上)兩種,這兩種距離較適合于學校大會、演講等大型公共場合,適合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有問題溝通或思想有待解決與交流。

上述這四種距離由近至遠,揭示了人們生活中與親近的人到不認識的人之間的關系。

一般而言,距離對于人們是一種很敏感的事。當我們第一次見到某人時,一般會真心誠意地上前與對方握手,并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觸,然后后退一步,等待對方的反應。通常這時我們的心理活動會產生以下三種結果:

①這個人待在原地不動,我們就會知道他或她對這樣的距離感到滿意;

②這個人會后退一步或稍稍移開一些,我們便知道,他或她需要更大的空間,與我們相處持謹慎態度;

③這個人會上前一步,離我們更近一些,說明他或她很熱情,希望與我們相處或喜歡與我們立即交談。

(1)擴展“領地”

在會議室和其他集會上,人們身體對距離反應的行為語言也是層出不窮的,如傾側行為、腹側展示行為、腹側否決行為三種距離語言。

觀點相同的人會親密地坐在一起或站在一起,他們更多地向對方展示自己的腹側,還會融洽地將身體傾向對方、靠近對方。這種行為被稱為“傾側行為”、“腹側展示行為”。而當意見不同時,人們會緊緊地控制自己的身體,避免腹側前置,會將身體側離他人,這樣的行為是在下意識地告訴別人“我與你有著不同的意見”或“我不同意你的觀點”。這種行為被稱為“腹側否決行為”。

當然,與其他行為語言一樣,人的很多行為要被放到具體的環境中去解讀。比如,一個新參加聚會的人,表情和動作看起來會比較僵硬和約束,但這并不表示他或她不喜歡聚會或持不同意見,他或她只是有些緊張而已。

人的遠離行為一般以“腹側否決”的形式出現。人的的腹側(身體前側)聚集著很多重要的器官,它對喜歡和不喜歡的人或事物都很敏感。當它們遇到喜歡的東西時,腹側會傾向喜歡者,遇到喜歡的人時也一樣;而當我們感覺遇到的事情不妙時,如關系發生了變化或遇到不喜歡的人或物時,“腹側否決”行為就會出現,具體的表現可能是我們轉換姿勢或者轉身離開。

華盛頓大屠殺紀念館開館后不久,心理學家喬治前去參觀,這幾乎是每個來華盛頓的游客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在四處觀看那些極富紀念價值的展品的同時,喬治觀察到了很多人的迥異姿態。有些人將身體探向展品,試圖觀察展品的每一個細節;有些人則在靠近展品時略顯遲疑;也有些人會先靠近展品,然后隨著展示的物品對他們感官的沖擊的加深,而慢慢地、輕輕地離開;還有些人顯然是被某些展示物品嚇壞了,剛近前就突然轉身離開。

還有一個例子,也極為生動地說明“擴展領地”的行為語言。

很多人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人們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捍衛”自己“領地”的技巧,曾被心理學家生動地描畫下來。有些坐著的人會不停地左右搖動身體,仿佛在向周圍人施壓——請遠離我;也有些人在抓住拉手的同時不停地胡亂打碰別人。看起來,這些人好像一直在保護和擴展自己的“領地”,因為他們的行為語言導致沒有人愿意靠近他們。還有些人,當不得不坐在或站在這些“古怪的人”旁邊時,“古怪的人”會將身體軀干傾向一側,盡可能地不與旁邊人接觸。

心理學家認為,做出“擴展領地”的乘客是故意做出這樣的行為的,因為這樣可以讓周圍的人與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并遠離他們的身體。就像一名當過兵的人說的那樣:“如果你想讓敵人望而生畏,首先自己就得表現得像一顆堅果,無堅不摧?!?

(2)距離保護

腹側是人體中很敏感的部位,因此大腦格外注意對它的保護。這就是為什么在一些場合中,當我們不喜歡的人走近我們或靠近我們時,我們馬上會下意識地微微轉動身體背離或遠離或迅速離開。

人們不僅會將身體轉離令自己反感的人,還會轉離那些沒有吸引力或令人厭惡的事物。當然,有些時候,保持距離的行為會出現得很突然或者很微妙,比如,有時只是略微地將身體變換一個角度。

還有情感上產生了“距離”的夫婦,像不和諧的夫妻,或感情冷淡、鬧離婚、分手的夫妻,他們的身體接觸隨著情感的淡漠而隨之減少。他們很少拉手,身體也盡量避免接觸;并肩坐著的時候,會將身體背離或遠離對方。他們在彼此之間搭建了一個沉默的空間,即使當他們不得不坐在一起時,如坐在汽車后座上時,他們就算會將頭轉向對方,腹側也不會轉向對方。

但相愛的兩個人則不同,他們會將身體跨過面前的“阻擋”,比如桌子之類而傾向對方,他們的臉會挨得很近,因為這樣能進行更親密的視線交流。他們會將自己的腹側傾向對方,即將自己最敏感的部位展示給對方以示友好。

當然,如果現實情況不允許人們遠離自己不喜歡的人或物時,有些人也會下意識地用手臂或其他事物為自己筑起一道“壁壘”,這實際上也是“距離”的延伸反應。

比如,女性的距離保護行為比男性要激烈得多。當女性感到不安全、緊張時,為了保護自己的身體并令自己感到安全,她們可能會將雙臂交叉放于胃部;她們還可能會用一只手臂斜跨于胸前,然后用另一只手抓住斜跨胸前手臂的手肘,“筑起”一道“壁壘”。女性的這兩種下意識的行為實際上都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隔離自己與他人的距離。

在高中或大學校園中,很多女生走路時常常會將書本抱于胸前,這也是典型的“胸前保護”行為。而男生只是“拎著”書本,新生開學的前幾天尤其明顯。這是意識中缺乏安全感的體現。以后隨著安全感的增加,女生們的動作會發生改變,如將書本放于身體一側。但考試的那幾天,很多女生的這種胸前保護行為又會再次增加,甚至有些男生也會這么做。有些女生還會使用背包或錢包來遮擋自己,特別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她們更是努力營建一個讓自己安全的空間。

有一次,一位女士在超市買東西結賬。她使用的是借記卡,但收款機一次又一次地拒讀。她每次輸完密碼后雙手都交叉于胸前,直到最終放棄并惱怒地離開。心理學家認為,這位女士的卡一次次被拒讀,她的手臂就會抱得更緊,雙手也抓得更緊。這種信號清楚地說明她的憤怒和不安全感正在上升。

而男性的距離保護行為總是很細微。比如伸出手去拿東西、拽拽領帶、整理衣袖或把玩袖口。很多男性表示距離保護的常做小動作是固定領結或領帶,因為這種行為可以讓手臂護住胸前和頸部,當然這些保護性行為的出現也說明了人在那一刻產生了些許不安或緊張。

(3)一臂距離

如果你注意觀察,會發現在我們周圍總有一些人始終與他人保持一臂的距離,這種“保持一臂的距離”的真實內容以及內涵意義,明顯是傳遞了這樣的信息:“請不要靠近我”“不要碰我”。

如果一個人需要更多的空間,說明他或她的安全感較差,因此,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滿足他或她的需求,保持“一臂”距離,讓他或她覺得安全。當然如果對方感到很安全,我們可以不必考慮距離問題。還有,他或她距離我們更近一些,這在社交場合中,是一種非常有用的信息,即他或她愿與我們交往。但是,記住,人大多是根據自己對空間的安全感設定一個與他人交往的距離底線的,所以盡管“距離”無言,也是交往中要注意的一種重要行為語言。

解讀軀干行為語言的信號

人的身體軀干行為語言的信號有很多,比如軀干伸展、胸膛挺起、雙肩動作、叉腰動作、身體后傾、雙手交叉腦后、手臂伸縮等。

(1)軀干伸展

軀干伸展是一種語言信號,一種舒適的行為信號。但是,當人們正在討論很嚴肅的事情的時候,這樣的行為就成了一種“霸道”的表現,不尊重人的表現。當然有些年輕人會在受到父母的責罰時四肢伸展地坐在椅子上以示對抗,這種伸展行為表現的是對他人的不尊重,是對他人權威的漠視,是不值得鼓勵的,也是讓人不能容忍的。因此你的孩子如果在受到批評時做出這樣的動作,那么你應該立刻要求他坐直。如果要求無效的話,就挨著坐在他旁邊,而出于你對他的“空間”入侵的反應,他會立刻坐直。但如果你放任孩子,他會對自己越來越放任。另外,如果不及時管教,孩子長大后會很容易在本應集中注意力坐直的場合任性做出這樣的動作,這對他的交往和發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2)胸膛挺起

與其他生物一樣,人在試圖掌控自己的“領地”時會挺起胸膛。請注意觀察一下正在吵架的兩個人,他們會像大猩猩那樣挺起胸膛。這在外人看來雖然好笑,但是,吵架者挺胸的動作是不容忽視的。因為,挺著胸膛意味著不僅給對方以威脅,同時也是自己“不服輸”的表現。此外,你也可以從學校操場上要打架的孩子身上觀察到這種行為,從職業拳擊正式開戰前觀察到拳擊者這種行為。

還有,承受了巨大壓力的人,胸膛起伏或擴展收縮都會較快。因為,當大腦的反應系統被激發后,它會“指使”人集中精力做好逃跑或戰斗的準備,身體也會試圖吸入更多的氧氣,而實現這一目的,主要是靠深呼吸或大口喘息來達到的,于是胸膛會大幅度起伏。而當人感到了巨大威脅時,大腦也會說:“可能有情況,我要做好逃走或戰斗的準備!”于是胸膛也會有擴展收縮等動作。所以,當你看到一個健康的人做出這些動作時,可以理解為可能他內心正在承受巨大的掙扎。

(3)雙肩的行為

在會議中,特別是當領導走進來說“我想聽聽大家說說每個人都在忙些什么”的時候,可以看到有人常做出這樣的動作:慢慢地將雙肩提升到耳朵的高度,看起來就像脖子沒了一樣。這一動作的焦點是雙肩的緩緩上升,頭縮進了雙肩內,就好像烏龜那樣。做這種動作的人大多屬于缺乏信心,內心對自己行為感到非常不好意思。

還有,在工作中,當大家七嘴八舌地談論自己的驕人業績時,業績平平的人也會把頭越縮越低,肩膀不斷上升,仿佛要把他們的頭擋住一樣。這種行為的出現同樣是缺乏信心的表現。

在家庭中,我們也能經常看到類似這樣的雙肩動作。比如說,當父親對孩子說:“我為因為有人打破了床頭燈卻沒有人告訴我是誰而感到傷心?!边@個時候,犯了錯的孩子通常會做這樣的動作:低著頭、雙肩升至耳朵高度。

另外,如果你觀察細心,就會發現很多運動員輸了之后也會做出這樣的動作。

而聳肩也是雙肩行為中較為突出的一種語言行為,同樣蘊涵著豐富的含義。

比如,當老板向員工提出這樣的問題:“你聽到過客戶的抱怨嗎?”員工可能會回答說“沒有”,然后聳聳他的一個肩,這就說明這個人沒有說實話。如果他是誠實的,他會雙肩聳動,而且聳動應該是敏銳的、向上的,雙肩動作也是一致的。所以,只有想掩飾的人才會聳一個肩。而當人們對自己說的話確信無疑時,也會大幅度地向上聳動雙肩,因為這種背離重力的行為表明這個人感到很自信,并且對自己的言行充滿責任。

(4)手臂“捍衛”行為

人的手臂除了可以保護自己或保持自己與他人的距離,還可以用作“領地標記”。

手臂在行為語言中起著向他人傳達自己主導地位的功用,手臂最常見的是做出“捍衛領地”的動作。

有一次,一個人要在飛機上完成一些文字資料,坐下后剛拿出東西,他旁邊座位的人來了,這人體積超大,一坐下,擠占了這個想寫東西的人的“地盤”。這個人只能得到一個扶手,另一個扶手被那個胖人手臂擠占了。如此一來,這個人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有傾向一個扶手一邊了。最終,寫作者決定放棄爭奪,而他旁邊體積超大者獲勝了,舒適地將身體“壓”在了他人扶手上。

手臂這種“捍衛領地”的行為到處可見。

有一次,在機場,一位旅客被告知需要為他超重的行李支付額外的費用。結果,這位旅客激動地伸開了手臂并將雙手及手臂攤放在了柜臺上,他的雙手之間距離很遠,他的前胸也壓在了柜臺上。自然,爭論發生了,后來,機場工作人員后退了一步,并將雙臂交叉放于胸前。機場工作人員的這種動作所傳達的信息十分明顯,那就是如果他不愿配合機場制度,就上不了飛機。

當然,自信的人或地位較高的人“搶占”的“領地”總是比那些不自信的、地位較低的人“搶占”的“領地”多很多。比如,占優勢的人可能會將手臂搭在椅子上,以此讓別人知道那里也是他說了算;男女約會時,男性可能會自信地將一只手臂搭在女友的肩上,或將手攬在女友腰間,仿佛那是他資產的一部分。還有,“桌上禮儀”中,權勢較中、地位較高的人總是一坐下來就“占領”盡可能多的“領地”。

綜上,手臂的行為語言需要多加觀察,才能更好地了解一個人的心理。通常情況下,溫和的人總是會控制收束自己的手臂,而強壯有力或憤憤不平的人會伸展手臂以示自己的“力量”。

在商務會議中,占有較大優勢的人很可能對所討論的內容非常自信。他們發言時,也會附加手臂動作,這種行為,表達的信息就是“我十分自信”。相反,當被問到令他們不好回答的問題時,其伸展的手臂會立刻縮回。

在佛羅里達萊克地區的一次反恐演習中,在描述演習指令時,策劃者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他自信地談論這次演習的每個細節,同時將手臂伸展開來。但是,有一個人突然問道:“聯系萊克地區的急救人員了嗎?”就在那一刻,這位策劃者立刻收回了手臂,雙手合起放到了雙膝上,同時,低聲答道,“噢,這個這個……”

策劃者這種“捍衛領地”式行為表現了一個很明顯的變化。也就是說,自信時手臂會伸展出去,不自信時則將它們收回。

(5)雙手叉腰

還有一種“捍衛領地”的行為,那就是雙手叉腰,它也常被用來聲明統治權或維護權威的。

警察或者軍人說話時,常會擺出這樣的姿勢,這是他們的命令式習慣訓練的一部分。但這種姿勢有些人建議如若退伍進入社會其他領域工作,最好將此姿勢“軟化”,否則他們看起來會讓人望而生畏。當然,這些建議被采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習慣養成有時很難改變。美國FBI在給警官或監督人員培訓的時候,始終都在提醒他們注意這種行為,并且十分確定地告訴他們,如果便衣不能改掉這種習慣,他們很難不敗露身份,那么這無異于將生命置于危險之地。

對于女性來說,雙手叉腰這個行為還有著特殊的用途。比如在面對一群男士的時候,雙手叉腰表示她們能夠駕馭一切。我們常見在男性工作集中的地方,男人們常常會表現得盛氣凌人,他們雙手叉腰,或表明自己的“地盤”神圣不可侵犯,或表示自己不畏懼他人,顯示強大力量。

(6)身體后傾,雙手交叉于腦后

在身體軀干的行為中,還有一種“領地宣言”,這種行為與叉腰行為相似,在會議和其他需要坐著的社交活動中很常見,那就是:身體后傾、雙手交叉于腦后。

一位心理學家曾與一位文化人類學家談及這個行為時說:這個行為讓人們想起了眼鏡蛇,眼鏡蛇們用“兜帽”警告其他動物不要靠近自己的“領地”。這種“抱頭效應”使人們變得比實際尺寸還要大,好像在對別人說:“別惹我,我的地盤聽我的?!碑斎?,這種表示控制力的行為會有一種強弱次序。比如,在等待會議開始的過程中,辦公室主管可能會做出身體后傾,雙手交叉于腦后或抱頭的行為,然而,當比他地位高的人走進來后,他的這一行為會立刻消失,這表明了主管在遇到比自己官階高的人時,自信立刻下降了。

面部語言的生動性

在現實生活中,面部行為語言無處不在。一個不易覺察的眼神,一個簡單的皺眉行為……都在向他人表達著意愿、透露著思想、傳遞著內心的信息。同樣地,一個人如果說了謊,他的面部行為也會在不經意中泄露其信息,露出其破綻。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們的思想可以通過面部表情表現出不計其數的復雜而又十分微妙的現象,并且變化十分迅速、敏捷和細致,同時,還能真實、準確地反映情感與傳遞信息。所以說,人的心靈“畫板”是動態的,有經驗的人通過觀察人的面部和表情變化,就能探知對方的內心世界一二。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的內心世界越來越豐富,面部表情也越來越細致。分析面部表情及行為應該從兩個方面著手:一個是固化在人臉上的表情顯示的個人性格特點;另一個是行為和表情的細微變化顯示的一個人心理變化。

人與人在交流時,應盡可能多地獲取行為語言的信息,其目的是:

最大限度地了解對方;掌握其所處的境況;避免危險、欺騙、窘境及其他利益的損失;引導、確認或控制對方的想法。

人是表情、行為豐富的動物,人在各種活動中,不知不覺會通過表情、行為顯露出內在心理活動,學會觀察,會讓你在第一時間客觀地了解對方!當然,人的細微行為、細微表情與普通常態行為、常態表情的差異在于它們持續的時間非常短,所以必須有敏銳的觀察力才能捕捉稍縱即逝的信息符號,有效“讀心”。

人的行為語言實質上已是一個極大的范疇,包括了表情、行為。它們源自心理學、神經生物學、醫學、社會學、犯罪學、傳播學及人類學的最新發現,據考證,人的細微表情是一種持續時間僅為1/25秒至1/5秒的非??焖俚膭幼?,在人試圖壓抑或隱藏其真正情感時最容易出現,與撒謊或不想表露自己真實情感聯系緊密,也就是說,人常常思想往右,行為往左。

細微表情一般限定在面部表情上,也是行為的一種,而像下意識的手指抽動、腿有輕微抖動等動作,也有生動的“表情”。因此,行為和表情有交叉,也各有獨立性。但它們都是一種自發性的動作,更多的是潛意識的,與思想是相左的,很難掩飾,很難偽裝。

人的行為、表情都是“讀心”的重要依據,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保羅·埃克曼在1969年提出。

當時,一個名叫瑪麗的重度抑郁癥患者告訴主治醫生,想要回家看看自己的劍蘭和花貓。當她提出請求的時候,她顯得神情愉悅而放松,不時地瞇起眼睛微笑,擺出一副嫵媚的模樣。令人震驚的是,瑪麗在回家之后卻嘗試了三種方法自殺,結果未遂。

事后,??寺鼘敃r的視頻反復播放,看慢鏡頭仔細觀察,結果在兩幀圖像之間看到了一個稍縱即逝的表情,那是一個生動又強烈的極度痛苦的表情,只持續了不到1/15秒。后來,??寺鼘⒉灰卓吹降谋砬榉Q為“微表情”。

1978年,??寺l布了人面部動作編碼系統。在這一系統中,??寺岢鋈四槻康募∪庥?3塊,但可以組合出1萬多種表情,其中3000種具有情感意義。??寺鶕四樈馄蕦W特點,將其劃分成若干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運動單元。他認為分析這些運動單元的運動特征及其所控制的主要區域以及與之相關的表情,就能得出面部表情的標準運動。

2002年,??寺謱@個系統進行了一次升級,對表情的捕捉準確率達到了90%。他說:“表情是文化的產物。面部表情是人類共有的,如果一個人憤怒,不管是來自紐約還是巴布亞新幾內亞,臉上都會表現出同樣的表情。”

而行為則是更大意義上的“表情”。人們的身體常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傳遞著或表現著許多內心的信息,這就是肢體動作語言,這種肢體語言也是行為語言,是人在不經意間流露的情緒、動作以及內心真實的意圖。

舉手投足的語言

FBI在審訊罪犯的時候,經常觀察其舉手投足的變化,以確定罪犯是否在說謊。當然,觀察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身體行為的語言不僅僅是一抬手、一動腳那樣簡單,身體行為的背后往往蘊涵著復雜的思想密碼和情感動機。

比如,一個彎腰可以折射出對他人的態度,一份謙遜可以顯露出智者的胸懷,一個擁抱可以溫暖孤獨的心靈……總之,舉手投足是人最好的一張名片。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及其本性,往往會通過自身的“言談舉止”流露出來。由此可見,觀察一個人的行為是否合乎情理,也是衡量人是否放松緊張的標準之一。

一位心理學家要求第一隊參與研究的志愿者保持雙腿和雙臂的自然狀態,不蹺二郎腿,也不將雙臂環抱于胸前,盡量以一種放松的姿勢聽“講座”。在“講座”結束之后,研究人員記錄下了每位志愿者對講座內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本人對此次講座的想法和觀點。

之后,心理學家又安排了第二隊志愿者進行了同樣內容的試驗,講座的內容也完全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在心理學家的要求下,這些志愿者在聽講座的時候都必須蹺起二郎腿,同時將雙臂交叉緊緊抱于胸前。

試驗結果顯示,與第一隊志愿者相比,第二隊志愿者所掌握的講座內容要少38%。與此同時,他們對于講座內容闡發的觀點也更加苛刻、挑剔。

可見,當一個人感到緊張不安想保護自己,或不愿接受他人意見的時候,他很可能會將雙臂交叉或環抱,緊緊放于胸前,借此告知他人他有些緊張或不安。

還有一種情況,當人們在強調某一重點的同時會揮舞手臂,以此來表明自己的主導地位。常見旅店客人到前臺求助,開始時,他的手臂是緊靠身體的,當他的請求被拒絕后,手臂也發生了變化,伸出得遠了,雙手距離也拉大了。隨著雙方的對話越來越激烈,他雙手擴展的“領地”也越來越大,身子甚至“爬”在了臺面上。這是一種十分強烈的應對反應,它表明動作實施者的一種需求,一種對話語權的渴求。

當然,人的觀察不應限于剛碰面的幾分鐘而已,交往越深,就越能看到對方真正的舉手投足的行為反應包含的內容,因為除非接受專業訓練,否則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對方便會不經意露出本質的特性。因此,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你必須特別注意對方突然出現的一些“異?!毙袨?,例如,用手觸摸或按摩頸部。人的頸部有許多神經末梢,只要稍加按摩,就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壓與心跳速度,消除緊張。另外,用手按摩額頭或是摸耳垂,這也是一般人緊張時會出現的行為。還有,如果男士拽拉領帶,或是女士玩弄頸上的項鏈,也代表內心緊張的意思。一個人在感到不安、不適、恐懼或憂慮時,還會用手掩蓋頸窩。而摩擦前額通常表明一個人正處于舉棋不定,或者感到某種不適狀態之中。

此外,有時候當你發現對方動作加速或者決定很果斷時也要注意了,對方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沒信心。真正有自信的人會深思熟慮,淡定從容,而不是不假思索就做出決定,急于表現自己的“信心”與“能力”。因此,當你觀察到某人的上述行為時,一定要依據具體情況而決定是否自己要說些話讓對方放松。

人的行為動作除了能顯示當時的狀態之外,很多時候也是個性的展現,行為語言能反映不同人的個性與行為模式。像:

(1)習慣盯著別人看的人

代表警戒心很強,不輕易表露自己的內心情感。面對他們,就要避免出現過度熱情或是開玩笑的言語。

(2)喜歡提高音量說話,或者手臂“飛舞”的人

多半對自己很有自信。

(3)習慣一坐下就蹺二郎腿的人

這種人屬于充滿自信,而且有行動力,下定決心后會立刻行動。

(4)習慣邊說話邊摸下巴的人

通常個性謹慎,警戒心也強。

(5)習慣將兩手環抱在胸前的人

做事謹慎,行動力強,大多較堅持己見。

(6)習慣將手放于頸窩的人

通常女性較多,做事謹慎,有猶豫不決的性格。

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可以觀察到他人的行為或表情,以及行為或表情中透露的內在活動軌跡,當然,具體怎樣“讀懂”,還要看你自己的判斷能力了!

2.解讀大腦行為

不要忘記我們的大腦

生物學家認為一個人身體上最具指揮的部位——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真實感覺或意圖的部位就是大腦。

大腦在人的行為語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種角色具有指揮、說一不二的功能。人在產生不同心理的時候,大腦會將這些信息用行為語言的形式“泄露”表現出來。

人的大腦對生存反應可以追溯至人類遠祖時代。大腦的生存反應也是逐步健全成長的。大腦不僅是中樞神經,更是神經系統中的“硬件”,很難偽裝或剔除,就像人們在聽到很大的噪聲時試圖壓抑那種吃驚但壓抑不住的反應一樣。因而,大腦的生存反應是誠實可信的行為,這已經被心理實驗所證明。

人的大腦中樞神經是人唯一一個不休息的部位,它一直處于“運行”狀態。另外,大腦也是人的情感中心,各種信號從這里出發,前往身體的其他部位,而大腦中有許多“部門”各自管理著人的行為,有的與情感有關,有的則與思想有關。

那么,大腦是如何有效地表達行為語言的呢?

一般當大腦感到舒適時,精神或心理上的舒適就會反映在行為語言上,具體表現為滿足和高度自信。反之,當大腦感到不適時,相應的行為語言就會表現出有壓力或極度不自信。特別是,當人們遇到危險時,大腦會迅速調整人的行為。比如說受到上司批評的員工會極力為自己爭辯:比如小伙計遇到了一個鐵石心腸的老板,只好收拾東西走人,等等。

人的大腦就像一臺計算機,能夠接收或保存來自外界的各種信息。大腦能對不高興事件的經歷進行編輯和記憶。例如,手被火燙傷了,受到他人的攻擊或受到讓人沮喪的批評等。當然,大腦還可以對高興的事情進行編輯和記憶。例如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或者是受到表揚,或者是一段令人愉悅的交際關系等。人的臉通常也會引起大腦的反應。例如,當人們見到一位久違了的老朋友或認出一種兒時的甜美味道時,欣慰快感便會油然而生。

心理學家一直在致力于大腦的研究,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大腦對人們的周圍世界的反應是條件式的,是不加考慮的。它對來自環境中的信息所做出的反應也是最真實的。當然,人的大腦也有善于偽裝或擅自編織謊言的功能。這是隨著人的成長、經歷的事情多了后逐漸增添的“功能”。

1999年12月,美國海關截獲了一名恐怖主義分子。入境檢查時,海關人員發現這名叫阿默德的人神色緊張且汗流不止,于是勒令他接受進一步詢問。那一刻,阿默德曾試圖逃跑,但是很快就被抓住了。海關人員從他的推車里搜出了炸藥和定時裝置。阿默德最終供認了他將炸毀洛杉磯機場的陰謀。

神色緊張和流汗不止正是人的大腦對巨大壓力固有的反應方式之一。

還有,很多人在被詢問時會感到不適,經常會喊冷,這也是大腦的真實反應。比如警官調查嫌疑犯、犯了過錯的孩子或工作中出現問題的公司員工等。但不管出于何種原因,當人們感到巨大壓力時,大腦就會召集身體的各個系統進入“凍結”、“逃跑”、“戰斗”反應的準備狀態,這時,有些人血液會暫時離開皮膚,使人失去正常膚色,也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大驚失色”;還有些人在遇到巨大災難時會身體發軟,站不起來;更有些人在回答不出問題時,大汗淋漓;等等。

所以,了解一些必要的大腦對人發出的行為語言,對“讀心”和“攻心”是非常有幫助的。

凍結、逃跑和戰斗反應

凍結、逃跑和戰斗反應都是大腦應對威脅或危機時的正常反應,它們也遵循著相應的規律和次序。下面我們來依次了解一下這些人體本能的正常反應,認識大腦的非語言行為。

(1)凍結反應

凍結反應是大腦本能的正常反應,當人們遇到威脅或危機時,通常首先會是“凍結”自己,讓大腦系統提高警惕。比如當一個人被問及是否有盜竊行為時,“盜竊者”首先會“愣住”,也就是先“凍結”自己。

在生活中,很多“凍結”反應常常是善意的。比如一個走在街上的人突然停住,然后用手拍一下自己的腦門,接著轉身跑回家去鎖門。

在面試過程中,面試的人常常會屏住呼吸或只做淺呼吸。參加面試的人可能注意不到,但是周圍的人是很容易發現的。于是,很多面試官會在面試開始時或進行到一半時告訴面試者放松,面試者也會深吸一口氣。

一些到醫院等待抽血的人,伸出的手臂往往是僵硬的,此時,醫生常拍拍抽血者的手臂,告訴抽血者放松。

戰斗中的士兵感覺到危險時也會采取“凍結”的反應。當“排頭兵”“凍結”時,其他人也會“凍結”,所有的人都做出相當一致的反應,無須任何理由。

“凍結”反應還出現在審訊中。美國FBI在審訊疑犯時,常發現問訊對象把腳放在安全的地方,比如椅子腿后面,而且會在一段非常時間內保持這樣的姿勢。每當看到這種行為時,FBI就知道:“這個人某個地方有問題了?!薄斑@個人可能在說謊,也可能沒有,但能肯定的是,他正在承受某種壓力?!庇谑菚樚倜希页鏊安贿m”的原因。

減少曝光率也是“凍結”反應一種。人們在商場的監控錄像中會發現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即小偷們通常會弓背彎腰,盡量隱藏自己。其實,這樣的舉動讓他們在人群中會更顯眼,因為大多數人在商店里會很自然,他們向上挺的動作多于向下彎的動作。

還有,“有問題”的人會通過限制自己頭部的曝光率來達到隱藏自己的目的,如豎起衣領或低下頭;一些小偷盜竊時常用頭套套住頭,只留眼睛等,這又叫“海龜效應”?!昂}斝笔亲畹湫偷摹皟鼋Y”反應之一。

當“凍結”反應不足以消除危險或解決危機,或當它不再屬于最佳方案時(如“威脅”太近了,危機來得太快了),大腦的第二套方案就是逃走,即“逃跑”反應。顯然,選擇這樣的目的就是要逃離威脅,或者,至少離危險、危機遠一些。而為了讓人們逃離危險、危機,大腦會指揮人的身體,讓它采取行動,人類數千年來皆是如此。

(2)逃跑反應

心理學家表示,人的身體在感覺到危險、危機時常常選擇逃離。比如突然有東西飛向我們的時候,我們會下意識地躲避,這是立刻逃跑的信號。通常情況下,這種反應與襲擊物體的性質無關,不管是球,還是正在行駛中的汽車,只要人們感覺到危險了,就會趕快閃躲。同樣地,當一個人站在令自己討厭或不喜歡的人旁邊時,其身體也會傾向遠離那個人,這也是一種變相的逃離或逃跑。

當然,在現代生活中,許多人生活在城市中,而不是田野中,于是,人們的逃跑反應實施起來比較困難。許多人對逃跑反應做出調整,逃跑的行為不再那么明顯,“躲開”、“遠離”成為“逃跑”反應的變相行為。但目的是一樣的——讓自己避開或遠離那些不安全的人或事。

如果你回想一下你所經歷過的“互動”事件,你可能會想起一些“躲避”行為,這些行為的目的就是讓自己躲開或遠離那些不必要的“關注”。就像孩子不喜歡桌上的食物時轉身離開;路過打架的人時趕快躲開;丈夫躲開嘮叨的妻子等。任何人都有過想逃離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或有過躲避可能因威脅帶來的人或事的經歷。

在談判中,當一方聽到另一方不合理的報價時,或在討價還價的過程中感覺到沒有達到目的時,人們很可能會將身體轉向另外一邊,同時出現的可能還有各種“阻斷行為”,如閉眼、揉眼或用手捂住臉等。他們不僅會將身體傾向談判桌或某個人的另一邊,同時也會將腳轉向另一邊,有時甚至轉向出口的一邊。這些“逃跑”反應其實是要給保持距離的身體傳遞信號,同時信號告訴對方,它們的主人對當前的談判很不滿意。

有些人在餐桌上起了爭執,會覺得胃感到不舒服,這是什么原因呢?當一個人感到心煩意亂的時候,進入消化系統中的血液就會減少,甚至低于正常消化所需要的量。血液被“調離”了消化系統,而被輸往人們的心臟或四肢肌肉處,目的就是為“逃跑”做準備。

還有,父母在飯桌上吵架,有些孩子沒有了食欲,這是因為他的大腦向他的營養吸收和消化系統發出了警告,告訴它們趕快為“逃跑”和“保身”做好準備。

依此類推,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很多人在經歷了創傷性事件后會有恐懼的心理了。從本質上看,人們在遇到緊急事件或危險、危機發生時,身體會說“快逃吧”,目的就是保全自己或為“對抗”做好準備。

(3)戰斗反應

大腦中除了“凍結”、“逃跑”反應之外,就是“戰斗”反應了。當人遇到危險、危機時,“凍結”和“逃跑”反應都不奏效時,就只剩一個選擇了,那就是直面危機、危險,進行戰斗。

人類在進化的同時,掌握了將恐懼轉化成憤怒的本領,而這種本領能幫助人們勇敢面對并擊退進攻者。當然,放縱憤怒也許并不是明智之舉,甚至是不利于自身的,但是不戰斗,自己沒有別的路可走,于是人的大腦在戰斗反應上開發了幾種“戰略”,戰斗反應就不僅僅是停留在身體參與搏斗這一層面了。

古時,人們理解戰斗即“動手”,但現代人參與肉搏的機會少之又少,于是,即使是沒有身體接觸,也要“進攻”。比如,使用姿勢、眼神、張開胸肌或挑釁進攻者的私人空間等。此外,還有爭論,也是一種戰斗反應。

“爭論”一詞的本意只是辯論或討論。但過激的討論則是一場沒有身體接觸的“戰斗”。爭論中的侮辱、人身攻擊、反駁、誹謗、激將法以及挖苦都是“進攻”的方式。法律訴訟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現代化的“戰斗”或“進攻”,只是結果由“規定”裁定。而在訴訟中,當事雙方需要就兩種對立觀點進行勇敢的辯駁,這實際也是一種“戰斗”的過程。

戰斗不僅是身體上的一種博弈,也是思想和行為的交鋒。

在通常情況下,心理學家會建議人們盡量避免戰斗反應,無論是口頭上的還是身體上的,因為“進攻性”的戰斗反應很可能導致人情緒混亂,精神疲憊,戰斗者身體受傷,甚至失去性命。同時,不能對面臨的危險做出正確的評估,也會影響戰斗的“結果”。即當人們的情緒無法控制時,人們的判斷能力會受到影響。因為此時此刻,人們的認知能力已經被“劫持”了,“劫匪”就是大腦的戰斗反應,而勝敗均是其次了。

當然,輸的人自然是敗了,但贏的人也會身心俱疲。

事實上,無論是“凍結”反應,“逃跑”反應,還是“戰斗”反應,這些都能用來迅速解讀一個人內心的所思所想,因為這些反應都是大腦反應最為直觀的表現。

有趣的“安慰”行為

(1)“安慰”行為

心理學家對行為語言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后發現,人在痛苦或傷心時,尤其是在一段令人悲痛或充滿威脅的經歷中,“安慰”行為就會出現。

“安慰”行為并不專屬于人類,比如,動物中的貓和狗會舔自己或同類,這也是一種“安慰行為”。不同的是,人類的“安慰”方式更多。像孩子吸吮拇指的動作,學生咬鉛筆等動作。很多人注意不到這些細微的“安慰”行為,也就意識不到它們在揭示一個人思想和感覺方面的重要意義。

“安慰”行為的類型很多,比如,很多人在感到有壓力時通常會輕輕按摩一下頸部、摸一摸臉或撥弄一下頭發,這些行為大多是自發的,下意識的,是大腦發出了信息:“現在請安慰一下我吧。”于是,人們的手就會立即采取行動,幫助人們放松。除了上面所講,還有擦一下臉頰或用舌頭舔一下嘴唇,或者鼓起臉頰然后再輕輕地呼吸一口氣,這些都是“安慰”反應。

實驗證明,如果感到壓力的人是位吸煙者,他抽的煙會更多;如果一個人在嚼口香糖,突然覺得有壓力就會嚼得更快。當然“安慰”行為的出現一般是以安撫為滿足大腦的要求為前提。

“安慰”行為會泄露人很多秘密,會告訴別人你的不安,或者你正處于緊張狀態,又或別人所做或所說的事情產生某種消極抵抗反應,當然,“安慰”行為一般并不能幫助人們解決問題,但能幫助人們進入冷靜狀態或保持冷靜。

“安慰”行為從某種角度看,是我們的大腦反應的“接應隊員”,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情緒狀態和真實感受。在人們的“安慰”行為中,觸摸或撫摸頸部是一種最常見的回應壓力的行為。比如,當一個女人用手觸摸她的胸骨上切跡(“頸窩”)或將手放置在這個部位時,說明她感覺到了苦惱、威脅、不適、不安全或害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條線索,因為,這個行為,使人們可以判別這個女人是否有不安的情緒以及她所說的話是否有說謊成分或是否隱瞞了重要的信息。

在一次偵查工作中,人們都認為佩槍的危險逃犯很可能會藏匿在他母親家里。于是一名特工和一名心理學家一起來到了一位老婦人的家門口,心理學家敲了門,那位老婦人請心理學家進去。心理學家出示證件后開始詢問一系列問題。當心理學家問到“你兒子在家嗎”的問題時,老婦人把手放到了頸窩上,然后說:“沒有,他不在?!毙睦韺W家注意到了老婦人的舉動,但是卻接著問下面的問題。幾分鐘后,心理學家再次問道:“你兒子會不會趁你外出時偷偷進入房子?”老婦人又一次將手放到了頸窩上,然后說:“不,沒有?!边@個時候,心理學家已經可以確定他兒子一定就藏在家里。心理學家繼續提問,一直到離開的時候,心理學家問出了最后一個問題:“那么,我再問一遍,你兒子確實不在家里,是嗎?”這一次,那位老婦人又下意識地把手放在那個位置上說“不在”。由此,心理學家更肯定那位老婦人是在說謊了,于是心理學家讓特工申請了搜查令,結果他兒子就藏在擁有一堆盒子下面的密室里。

還有一次,某位心理學家幫助警方破案,心理學家問受審者:“您知道希爾曼先生嗎?”受審者回答說:“不知道?!笔軐徴哒f話的同時,摸了一下自己的脖子,心理學家雖然不能確定他是不是在撒謊,但是心理學家知道,受審者面對這樣的詢問感到緊張了,以至于他要在給出答案后進行自我“安慰”。

“安慰”行為能夠幫助人們找出安慰者想要隱藏的信息。心理學家發現,與測謊儀相比,人的“安慰”行為的意義更大,也更值得信任。

(2)“安慰”行為的方式

心理實驗發現,當一個人舉棋不定、猶豫不決時,通常會做出摩擦前額,或者出于各自的愛好,包括嚼口香糖、吸煙、大量進食、舔舌頭、搓下巴、撫摸臉部、把玩物品(鋼筆、鉛筆、唇膏或手表等)、拉頭發或抓小臂等動作。而在回答一些令人尷尬的問題或在某些境遇不愿意聽到、看到某些東西、或想到有什么壓抑的事情時,都會不由自主地觸摸臉、頭、頸、肩、手臂、手或腿等不同的身體部位。

這些均屬于“安慰”行為。

“安慰”行為中,還包括吹口哨、自言自語等行為。在黎明或黃昏時分,行走在陌生城市或無人的走廊的人會吹口哨,讓自己平靜下來。有些人甚至會自言自語,目的也是為了讓自己平靜。一名心理學家說,他發現有些人在感到緊張或心煩意亂的時候,就會說個不停。當然,這些觸覺和聽覺的“安慰”方法是可以同時進行的,像有些人手扶著頭,用鉛筆敲桌子或用手指打節拍等。

還有些時候,我們會看到某些處于壓力狀態下的人不停地打哈欠。事實上,打哈欠也是“深呼吸”的一種方式,當人們感到口干時,打哈欠會將壓力傳遞到唾液腺上,這個時候,嘴內外結構的伸張會迫使唾液腺釋放出水分,來緩解壓力造成的口干。所以,有時人們打哈欠,并不是因為沒睡好,而是因為有壓力。

搓腿行為是一種經常被忽略的“安慰”行為,因為這一行為通常是在桌子下方或有隱蔽物遮擋下完成的。人們會將一只手或雙手放在一條腿或者雙腿之上,然后再沿著大腿向下搓到膝蓋,有些人只做一次,有些人會反復做這樣的動作,或者反復搓摩腿的某一部位。搓腿行為,目的不只是為了穩定情緒,更是為了盡快消除緊張感。這種行為語言值得人們好好觀察,因為它能有效地反映出一個人是否處于壓力狀態下。

在心理學家看來,搓腿行為的意義十分重大。一名心理學家在研究很多案例中觀察這一動作,他認為,當一些人面對無話可說時,比如,他自己再清楚不過自己是撒謊者時,他常常這樣做這個動作。

FBI辦案過程中,FBI會注意觀察問訊對象是否會出現手部或腿部“安慰”行為,并觀察這類行為是否會隨著問題難度的加深而增加。因為,不管是動作頻率還是動作幅度的增加,都說明某個問題可能令問訊對象感到不適,或者是因為問訊對象已經產生了犯罪意識,或者是因為問訊對象正在說謊,再或者是因為詢問者正在逼近一些問訊對象不想談論的問題。另外,這種行為還發生在問訊對象不想回答時。

生活中,很多人在面臨壓力時會將手臂交叉并反復用雙手摩擦肩膀,這常常會讓人想起母親抱住孩子的場景。這也是一種保護性安慰行為,它能讓人平靜。同時,也是一種自我安慰方式,人們這么做,目的讓自己產生安全感。但是,如果你看到一個人雙手交叉于胸前,身體后傾并表現出挑釁的神情,就得將這個行為與“安慰”行為加以區分了。

有時,“安慰”行為很細微,變化很快,瞬間即逝。像有人輕輕彈掃衣服或校正領帶的位置等,這看起來可能像是在打扮自己,實際上是在平復自己緊張的神經。這些行為也都是有效緩解壓力的“安慰”行為,同樣受大腦的管理。

在舉行商務會議時,那些有著緊張心情或缺乏安全感的男性通常會用手提公文包,或是將文件夾抱在胸前等方法來掩飾內心的緊張或不安情緒。相比較而言,女性用來掩飾內心情緒的動作就顯得更加隱晦以及不易發現。因為,如果她們意識到自己的儀表或行為有所不妥,或是感到不自信,她們完全可以緊緊抓住手提包或錢包等隨身物品而不必做出明顯的動作。這都是“安慰”行為的延伸發展。

在手中拎一個提包或是握一束花,是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最常見的公眾形象之一。尊貴的女王似乎并不需要用手拎包來裝諸如唇膏、化妝品、信用卡以及電影票之類的隨身物品。但事實上,女王總是手拎各式各樣的皮包,據說皮包是她在必要時用來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在某次外出當中,觀察者們留意到,當英王想步行片刻,或是駐足停留,或起身離開,或想擺脫眼前某個人時,女王都會通過手拎皮包向隨從們發出信號,而這樣的信號前后共出現12次。

因此,如果看到有人緊緊抓住或者是不斷觸摸身邊的某些東西時,你應該可以判斷出,此時對方正處于緊張或不安的狀態中,你要設法消除對方的這些情緒,否則你們的交流很可能會受阻。

(3)“通氣”行為

“通氣”行為也屬于“安慰”行為,通常一些男性會將手放于衣領和脖子之間,然后用手將衣物拉離自己的皮膚。這是對壓力的一種回應方式,也是反映一個人對自己想到的事情或所處的環境感到不愉快的信號。

女性的“通氣”行為則較為巧妙,可能只是抖動幾下襯衫或向后撩一撩頭發。

常見交談中的商人可能會突然系上西裝或夾克外衣的扣子,而談話結束后,又會重新解開扣子,當然,扣上衣扣并不一定表示一個人感到了不適,多數情況下,人們扣上衣扣則是為了讓某個場合變得更正式或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而在燒烤野餐之類的聚會上,解扣所表達的含義更多是因為熱。

我們還經常看到,一些衣服有袖扣的男士會在穿越人較多的房間或舞會大廳的過程中調整袖扣的位置。事實上,他們不過是想借此掩飾自己緊張的心理,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

英國王子查爾斯的標志性動作,就是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要他出席露天活動,在眾人的注視之下,查爾斯王子都會習慣性地調整自己的袖扣,心理學家認為他是給自己營造一種安全的感覺。

女性的“通氣”行為與男性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來說,男性多喜歡拽拉衣領,讓脖子感覺“舒適”,而女性多喜歡挽起衣袖,讓胳膊裸露;或撩起長發,盡量讓頭發向后。有時也會摘下戒指或手鐲擼下把玩?;蛘呃楁湥まD或把玩項鏈,當然這是在她們戴項鏈的前提下。還有就像是之前提到的女性“通氣”方式,就是用手伸進衣領處去撫摸她們的胸骨上切處。還有一些女性在感到壓抑、心神不定、受到威脅、恐懼、不適或焦慮時也會用手觸摸或覆蓋胸骨上切處一部位。有趣的是,懷孕的女性最初會把手移向頸部,但最后一刻,她還是會將手放在肚子上,仿佛要蓋住她的胎兒似的。

因此,如果一名女性開始探手進頸間把玩自己的飾物,那說明她可能有點緊張或覺得不安全了。如果她將手伸向了頸窩,也就是胸骨上切處,那就說明有什么事情令她焦慮不安了。當然,大多數情況下,如果女性使用右手蓋住自己的頸窩,她會用左手托住右手手肘。而在壓力過后,或當不愉快的事情暫停的時候,她的右手會放低一些,并逐漸放松下來抓住左臂。如果局面再次緊張,她的右手會再次上升至胸骨上切處。如此說來,女性手臂的運動有點像壓力計上的指針,根據壓力的程度變化著,上升,回落,上次,再回落。

品牌:天下書盟
上架時間:2020-11-26 09:47:15
出版社: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天下書盟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南县| 五峰| 故城县| 顺义区| 阳山县| 江安县| 衡南县| 长沙县| 泰州市| 仁寿县| 古田县| 稻城县| 玉溪市| 安仁县| 古交市| 前郭尔| 团风县| 金湖县| 乌拉特前旗| 家居| 克拉玛依市| 安龙县| 卢湾区| 梅州市| 万全县| 山丹县| 上杭县| 枣庄市| 昂仁县| 杨浦区| 繁昌县| 江孜县| 江山市| 陆河县| 西安市| 连云港市| 孝昌县| 平凉市| 满城县| 三明市| 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