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天剛蒙蒙亮,沈亦清沒等到屏兒叫早,便已然早早地坐在床邊。若要說她休息得不好,她此時的氣色如常也未見倦怠;可要說她精神飽滿也并不合適,縈繞在眉宇之間的那股憂愁與焦慮徐徐未曾消散半分。
她披散著頭發,素凈的面容未施粉黛,徒添了幾分清爽的氣質。只是那雙清亮的眸子若有所思地盯著地上鋪著的獸皮地衣,它雪白的毛發中微微點綴著澄黃色的斑點,精美得恰到好處。
依照沈亦清此時的心境,她根本不是在欣賞這件華麗的毛毯,反倒是無端臆想著這個獵物在生之時的模樣。無他,只是此刻她腦海中回蕩著一個莫名奇妙卻又極富感染力的想法,并與這個素未謀面的小家伙產生了奇妙的共鳴之感。
好像有一個聲音貼著沈亦清的耳畔與她呢喃道:“你好好看看你們兩個,一個是為了滿足人的欲望而被扒皮抽骨,一個即將竭盡氣力去取悅貴族。生如草芥、命如螻蟻,半點由不得你自己。仔細想想,你們之間,又有什么本質的區別?”
“小姐,您有心事啊?”
屏兒望著她這副失神的表情已有一會兒,終究還是忍不住怯生生地問出口。可她又是那么得小心翼翼,好似擔心但凡自己說得大聲些,沈亦清就會像是受到沖擊的瓷器一般,登時破裂崩碎。
沈亦清聞聲,瞬間清醒過來,好似有股無形的力量將她從那種虛無縹緲且毫無來由的情緒中抽離出來。她下意識地晃了晃腦袋,竭力想要擺脫那種無形的妄言。
“嗒”得一聲響,她赤著雙腳從床邊蹦到軟軟綿綿的地毯上,那種松軟的觸覺就好像是踩在蓬松的棉花上,卻又觸肌生溫,實在難得。
她毫不在意地笑著說道:“我早就醒了,都等了你半天了,終于輪到有這么一天你比我要遲了。”
屏兒“噗嗤”一聲笑出來,跟著也就將方才的擔憂驅散開來。
“好好好,我的小姐,那您快些更衣吧,姑爺和世子都已經在前廳候著了。”
沈亦清順著她輕輕緩緩的引導,乖巧而熟練地坐在梳妝臺前,任由她的安排。
“他們怎么這么早?”
屏兒笑著道:“不早了,入宮還有一段距離,進了正大門,內里另設了三重宮門。若不是皇親貴胄,進了皇宮就不可策馬,只能步行,光是一重門就得走上小半晌,何況還有三重。若是誤時錯過了大典,聽說可是重罪!奴婢還聽說,有些官員的家眷為了能夠趕上千秋誕,趁著五更天宵禁剛過,就從府里往宮里趕,興許還能博得太后的召見。不過,好在咱們侯府的兩位少爺都有勛爵在身,咱們與他們同行,自然能乘駕而行,也省得走得久了乏累。即便如此,估計等到您梳妝更衣之后,時間也是剛剛好。”
沈亦清悉數認真聽下,卻還是免不了好奇道:“屏兒,你在哪里打聽的這些消息?”
屏兒有些羞澀地笑了笑,微微低著眉眼小聲解釋道:“這不是奴婢要隨小姐進宮,生怕什么也不懂,不知在什么地方就露了怯,丟了您的臉面。不過這些日子奴婢纏著趙嬤嬤都打聽清楚了,總歸還是有了些了解。”
她的一雙小手格外靈巧,一邊說話,手上的動作也不閑著。三兩句說話間的功夫,三下五除二就給沈亦清布了個清淡雅致的妝面。
屏兒兀自忐忑地望著沈亦清道:“小姐,您看看這樣行不行?”
沈亦清并未望向銅鏡,反倒心疼地望著屏兒那張嬌小圓潤的臉龐,她的五官原本帶著些天真稚嫩,卻分明透著些深重的愁苦與驚慌。
她總是事事小心、時時在意,遇事總想著自己哪里做的不對,在外人面前更是強行努力擺出些與年齡不相符的謹慎模樣。沈亦清知道,這是主仆二人在沈府被欺壓的許多年里,自己的無能所致。她難以庇護屏兒,甚至無以自保,而屏兒又是忠心護主的性格,想來免不了曾被李氏與沈思云折磨。
每每想到這里,沈亦清只覺得怒火中燒。
當然,她的這些心思并未直截了當地浮現在臉上,她不動神色地握住屏兒的手,安慰地笑笑說道:“當然好看,我們屏兒的手最巧了!”
自打沈亦清醒來之后,宛若脫胎換骨一般,屏兒喜歡看這個嶄新的小姐笑起來的樣子,那雙明亮的眼睛中好似有耀眼的光芒,教她心里只覺得暖洋洋的。
——
昨晚的瓢潑大雨,連綿好幾個時辰,一度讓人以為今日的千秋誕可能得延期擇日再辦。誰承想,臨近天光之時,雨卻漸漸小了下來。只留下被洗刷一新的京都城,無聲地迎接著這些擁有大梁至高榮華的家族,以及即將開幕的盛典。
一輛輛裝飾著錦繡華蓋的車駕依次緩緩地穿過皇宮的正大門,馬駒昂首以傲然的姿態踏進這個充斥著威嚴的權力中心。每駕馬車上面坐著的,都是朝廷中的世家權貴與炙手可熱的新起之秀,他們所代表的就是大梁的現在與未來。
沈亦清此時端坐在車廂中,聽著外面窸窸窣窣的響動,心下好奇,抬起手微微掀開隨風擺動的車簾。只見不遠處的隔壁車駕中,兩名面生的婦人毫不避忌地交錯著視線望向她的方向。此時兩人隱約在縫隙中望見沈亦清的目光,非但沒有住嘴,反倒像是收獲了什么了不得的意外發現,平白生出更多的談資。
她們急不可待地交頭接耳起來,忙著對這個聲名狼藉的將軍夫人評頭論足,談笑聲故意揚得很高,生怕沈亦清聽不見。那種趾高氣揚的神情,沈亦清并不陌生,分明就是李氏的翻版。她心中冷笑,不出意外的話,這又是李氏的同道中人。
沈亦清本不是斤斤計較的人,可架不住她們的聲音越來越大,擺足了欺人太甚的架勢。她的眼神中一點點地閃現出壓抑不住的怒火,在屏兒看來隨時下一刻就會爆發。
正當此時,燕云易突然出現在視線中,阻斷她向外的探看。他騎在馬背上,挺立得筆直的上半身頗有些昂藏的氣度。因為要入宮覲見,官員的服制上自有要求。這也是沈亦清第一次見他身著朝服的模樣,與平日里俊朗的氣質不同,帶了些肅穆和莊嚴的味道。他并未側過臉來望向沈亦清,卻字字句句明顯與她說道:“這種無關之人所言,皆是廢話。明知道她們是存心想讓你聽見,而你若真的上心,不就是平白教她們得逞。你這么聰明,這么簡單的道理,不會不知道。”
燕云易風輕云淡的提點甚是及時,倒是避免了沈亦清被沒來由的積怨沖昏了頭腦。這里可是皇城禁地,規行矩步興許都難免獲罪,又怎么可能容得下任何出格的行徑。
沈亦清心下了然,服帖地落下車簾,神色一點點恢復平靜。
兩名嚼舌根子的婦人見她毫不理睬的樣子,反倒失了興趣,也就索然無味地就此作罷。
沈亦清輕聲問道:“屏兒,那兩個人你能認出來是誰嗎?”
屏兒以為她還是咽不下這口氣,急忙擔憂地安慰道:“小姐,姑爺說得對,這都是些無關之人,您別跟她們一般見識。”
沈亦清微微搖頭,解釋道:“我想了想,可能沒這么簡單。就算咱們真的只是這么巧合地與她們撞見了,這里可是宮中,大多數人都想著息事寧人,她們卻毫無顧忌地大聲出言挑釁,不符合常理。如果她們只是些持寵生嬌的皇親貴胄,倒還好說;可若不然,那就是有意要為難咱們。如果是后者,那我相信這件事情不會到此結束,她們一定不會善罷甘休。”
屏兒似懂非懂地回應道:“您是說,楊家的這兩位女眷是沖著您來的?”
沈亦清瞬間了然于心,之前的那本札記上,她有印象記錄著當朝丞相楊高的發妻早亡。他與發妻感情極好,自此之后并未再娶,反而寄情于朝政。楊高如今不過四十上下的年紀,卻政績斐然,更是因此在數年間接連躍升,一舉成為大梁歷史上最年輕的丞相,也是當今朝堂上炙手可熱的一號人物與。他的府中只有一位年過八旬的老母親,以及兩位和離的姐姐楊蕓與楊茜。
楊高的父母只是普通的農戶出身,且身體向來不是很好,早年他家境貧寒,也算是被兩位家姐一把拉扯大的,因此與她們的感情甚好。后來隨著他當上丞相,地位陡然上升。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他兩位姐姐的生活與階層也日益提升,卻變得越發跋扈起來,愈發看不上從前嫁娶的鄉野村夫,哭著鬧著,日日向楊高抱怨,萬般無奈之下楊高只得出面調解,這才和離收場。
沈亦清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語道:“這樣說來,她們兩個的言行舉止我倒是不意外了。只不過她們和我又有什么交集,難道楊高和侯府有矛盾?”
屏兒提醒道:“小姐,您又忘了。從前在沈府的時候,李姨娘就總是和她的遠方親戚姜夫人聚在一起,還動不動就陰陽怪氣地數落您。我記得姜夫人倒是曾經提起過姜大人深受楊丞相的賞識,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關系,她們互相認識了之后,聽李姨娘說了些您的壞話,所以才對您有成見?”
沈亦清輕輕點點頭道:“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不管這么許多了,希望她們只是說說閑話的淺薄婦人。名聲事小,我只是擔心她們動些其他歪心思。”
“榮遠侯府入宮覲見!!”
只聽見遠處一個尖尖細細的聲音拖著長長的尾調,頗為刺耳地縈繞在半空之中。這是宮中的寺人在通傳各家門戶的行蹤,城門口也自會有人登記在冊。宮中的守衛森嚴,之間宮門兩旁佇立著齊刷刷的兩排全副武裝的禁軍,整齊地擺出嚴陣以待的架勢。
屏兒道:“小姐,聽這個意思,咱們應該已經到了最后一重宮門了。”
往后的路程無論是什么人都不可以再乘車駕,因而這些宮人說是迎接,其實也是為了令行禁止地示意眾人可以準備步行了。
沈亦清本就不是嬌貴的人,這會兒反倒覺得馬車狹小,一路過來局促而施展不開。此時能夠下車,忙不迭地鉆了出來,一個翻身就穩穩地站在地上。也是這時,她才注意到燕云易懸在半空中,原本想要扶她下車的手掌。
她略表感謝地笑一笑,趕忙將手搭在他的掌心,然后故作收斂地低著頭,邁出細小的跨步,退到燕云易的身后。
燕云殊此時也已經將馬駒的韁繩遞給一旁伺候的寺人,正巧看見他們略顯生疏與刻意的配合,不動聲色地莞爾一笑,之后并肩趕上來,打算一同往里面走。
“幾位且慢行一步。”
一位衣著打扮明顯官高幾階的中年寺人從宮門處踩著小碎步急忙趕上來,徑直向燕云易一行三人走來,看得出來他也已經在此等候一段時間。
“奴才奉太后的懿旨,專程前來迎接榮遠侯世子、驍騎將軍和將軍夫人。太后有意在大典開始之前,先見見幾位,還得勞駕各位隨奴才走一趟。”
他說話的語調雖然客客氣氣,舉止也甚為規矩,可言語間透露的意思卻不容三人多做猶豫。燕云易與燕云殊互相對視一眼,心中便大體有了主意。
燕云殊笑著施禮道:“如此,便有勞內寺帶路。”
他恭敬而不失距離地回應道:“世子殿下太客氣了,這都是奴才應該做的。”
看在沈亦清的眼里,這位正在前面帶路的寺人不僅少言寡語,而且無論是行走的腳步還是手臂擺動的動作都極為標準,與趙嬤嬤從前對宮中規矩的描述沒有絲毫差錯。她暗自揣測,以他的年齡和處事來看,絕不是普普通通的低等寺人。
一時間,她都差點忘卻了關心大梁皇宮金碧輝煌的恢弘氣勢,只顧著望著前面好似一眼望不到盡頭的甬道。而這也僅僅是這個偌大皇宮中無數條宮道中其中的一處,每每到了分岔路口,左右環顧則都是通向望不見底的宮室庭院。
一炷香的功夫很快過去,沈亦清只覺得這一路走來一點不帶喘息,自己的背上都輕微地出了些薄汗。好在還沒等到她堅持不住開口,寺人停下了腳步。
“壽安宮到了,幾位稍等片刻,奴才這就去通傳。”
沈亦清結果屏兒貼心遞來的手巾,一邊拭了拭額頭,一邊昂頭望見宮門口匾額上的三個大字:壽安宮。
隨之引入眼簾的,便是一幢巍峨龐大的建筑物,要說是個居所,實在是辱沒了它能容納的范圍。若是能將整個清秋苑都搬來,怕是也只能占到這處宮殿的四分之一。
沈亦清知道進了皇宮的大門,就得謹言慎行,因而并未將自己的心思宣之于口。可是望見這樣斥巨資構建的奢華寢殿,她卻并未有任何的歆羨之感,反而心中只有淡漠的兩個字: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