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學的時候,是八幾年,不知道什么叫道德,知道“四有新人”,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背誦中,接觸了道德這個詞。
那時候,感覺不好的可能就是道德的界線吧。
母親把最好的給了我,我卻不知道什么是孝順,《三字經》告訴了“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知道,卻有點遙遠,不理解,不如《弟子規》那么直接告訴我們,“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而我接觸到《弟子規》,是在三十五歲之后了。
現在說起道德,什么又是道德呢?
我現在覺得,有兩個意思。
一個是《道德經》里的道和德,是分開講的,道是陰和陽,天地大德曰生,這里不談這些,我沒讀過《道德經》之前,字面意思是混淆的,《易經》是人生必讀的書吧。
一個是我們常說的道德,是人心的準繩。
推薦看看李澤厚的《哲學綱要》,這位哲學家,在書里面,把道德分為宗教性道德和社會性道德。
宗教式道德,通鬼神,接近魂靈,社會性道德,通倫理,接近現實,二者相同的地方是至善,就是《禮記·大學》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里的“至善”。
那么多年前,這些先驅大德,就意識到了這些,記錄下來,總結出了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
道德多么華美和多么樸實,既華美得高高在上,讓人膜拜,與星空同在,又樸實得下里巴人,貼近每個人,牽扯著人心。
現在的學校教育,有一種缺失,教室只培育了學生技能,各種考核下來,讓將來有了職業,能賺錢謀生,卻不教孩子怎樣做人,或者不重視這方面,造成缺失和低矮,只具有愛國式的洗腦,沒有貼近人心的溫情關懷。
道德關懷,讓出生時自帶的計較人心,變得博大。
我覺得,道德的宗旨,就在于關懷,或者學會關懷,是一個漸進過程,克服本能,讓人成長,學會怎樣做人。
怎樣學做人呢?
苦和難,讓人體會冷暖,并且成長,書籍的思考,讓人明智。
自己的苦和難只有自己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辛苦和溫暖。
面對失去和獲得,去做好人,這就是善吧。
2018.7.27晚10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