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村,地廣人稀,聽老人說這個地方在以前是鹽堿地,寸草不生。后來,這里的百姓勤奮耕耘,硬是一點一點的把這里的鹽堿地改造成了良田。
志遠家里有幾十畝地,在以前那都是荒涼的鹽堿地啊,志遠的父親勤勞能干,不停的開荒種地,家里的地是越來越多了。現成的土地,不用白不用啊。
地里的玉米已經收獲了,只剩下玉米桿子在風中搖擺,好像垂暮的老人一樣沒有一點生氣。按照當地的種地習慣,秋收之后,下一季要種小麥了。志遠要打破這個習慣,不種小麥了,改種蘋果樹。很多村民對志遠的做法不理解,放著好好的莊稼不種卻種果樹,他們識為這是不務正業。
“楊老師,種果樹啊?聽說你不想種小麥了?!敝具h正在地頭上謀劃如何平整土地呢,聽見有人說話,扭頭一看是鐵蛋,鐵蛋正笑嘻嘻的看著他呢。
“是啊,你看種果樹行不行,我想種果樹試一試?!敝具h想聽一下鐵蛋兒的看法。
“我覺得不行,你想啊,如果種蘋果樹賺錢的話,別人早種了,你看咱村除了大保,沒有第二家種果樹的?!辫F蛋覺得種蘋果樹不可行,也說了自己的看法。
“我決定試試,不試你怎么知道行不行?!敝具h很有信心,他覺得一個人如果總是跟在別人的屁股后面,那他一輩子也不會有出息的,等到別人都做了,你再去做,什么都晚了。
說著話,志遠聯系的大型耕種機械來到地頭,那叫深耕機,志遠在種果樹之前決定把土地深翻一遍,志遠聽說深翻土地有利于果樹的根系生長,扎得深,長得廣,這樣果樹才長得茂盛。
深耕機下地了,玉米桿被深深的埋在了地下。不知從什么時候農業實現了機械化,這樣一來,勞動力被解放了出來,志遠是親眼見證了這一變化的見證人。在時代的大潮中,那些先知先覺的人成了時代的弄潮兒,反映遲鈍的人必然會被時代拋棄。
這個時代,知識大爆炸,那些掌握知識并能把知識變現的人最終會成為時代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