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很快便到了八月,終于到了期末考試的日子,在緊鑼密鼓的考試周里,每個人繃緊了神經,都使出了渾身解數來“臨陣磨槍”和“抱佛腳”,南湖邊上多了許多晨讀的身影,旁若無人地手持書本,還不時閉目垂頭默頭,口中念念有詞地背誦著什么。大家取消了所有的休閑活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三劍客”卻偏偏跟旁人不同,陳確錚整天不見個人影,早出晚歸,也不知道在忙些什么,胡承蔭倒是時常泡在圖書室里,廢寢忘食地查閱著,似乎是在尋找著什么,一天賀礎安去圖書室找書,發現胡承蔭正在認真地研讀《個舊縣志》,問他為什么看,他少有地支吾了一下,才說是陳達先生讓他們看的,賀礎安便也不疑有他。至于賀礎安自己,每天雷打不動、有條不紊地去夜校上課,平日里下足苦功的他絲毫不為即將到來的考試而擔心。
每天賀礎安最喜歡的就是送走夜校的同學們,一個人默默收拾好課本和教具,一個人走出文廟的大門,輕輕掩上年代久遠的廟門,吱嘎的聲響被寂靜的夜無盡地放大了。出了文廟,賀礎安便一直沿著城墻走,他喜歡一邊走一邊撫摸著粗糙的城墻,這城墻粗糲且不規則的石塊摩擦著他的手指,仿佛讓他觸摸到蒙自這座小城古老的往昔。
他之所以沿著城墻走,還有一個秘而不宣的原因。
他期待著,也許會碰到燕卜蓀先生,聽到他激情澎湃的朗誦。
第一次遇到先生的時候,天上下著不大不小的雨,還有晚歸的人都撐著雨傘,先生卻毫不在意地在城墻上朗誦《哈姆雷特》的經典一幕“to be or not to be”,上課的時候賀礎安說起此事,竟然有好幾個男同學都說他們晚歸時候在城外荒郊見過先生,還有一個同學竟然說在老百姓的墳地見過先生,他看見先生將酒瓶中的酒淋在墓碑上,一邊拍著墓碑一邊說著話,好似知己一般,把他嚇得夠嗆。
賀礎安不覺得可怕,反而覺得期待起來,許是他每日走得晚,竟能經常在城墻上見到先生,有一次他忍不住停下仰頭張望,突然看到燕卜蓀先生低頭向他看過來,他趕緊貼著城墻根兒站好,驚魂初定,再向上看去,發現自己實在是虛驚一場,先生一手拿著酒瓶,正在激情地朗誦著他聽不懂的詩句,全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絲毫沒有注意到他。
那種忘我,每每讓賀礎安動容。
賀礎安深知完全不懂詩歌,他可以試著通過頭腦去分析詩歌的優劣,但缺少那種忘我的投入和贊美,對于詩歌這門玄妙幽微的藝術來說,他實在少了點“慧根”。所以雖然賀礎安曾經旁聽過先生的課,可是他從來沒有試圖去跟燕卜蓀先生打過招呼。在賀礎安的眼中,站在城墻上的燕卜蓀先生只是自己詩歌國度里的國王,也許他為去國懷鄉的愁緒和對這支離破碎的時代的思慮所憂傷,也許在這個時候他渾身上下都被強大的孤獨所包圍,但賀礎安總覺得自己不是那個可以趕走先生孤獨的人。
可這一夜不同了。
燕卜蓀先生不再是孤單一人,他的身旁多了一個身影。
賀礎安扶著眼鏡仔細一看,竟是牟光坦!
可稍微一想,賀礎安便了然于心了,他覺得這實在是意料之外,卻情理之中的事。
兩個人一人一句,彼此應和,興之所至,再一齊朗誦,牟光坦的聲音激昂清越,未滿二十歲的他英文就已十分流利,三十出頭的燕卜蓀先生聲音厚重,充滿貴族氣息的英式發音感染力十足,讓人即便聽不懂他們在朗誦哪首詩歌,也能被他們的情緒所感染。
一詩誦罷,可以聽到燕卜蓀先生盡興的笑聲,和兩人絮絮的交談。
賀礎安覺得自己聽到的不是師生間的對話,而是兩個風華正茂的詩人徜徉在詩海之中激蕩出的浪花之聲。
默默聆聽了一會兒,賀礎安悄悄離開了,而屬于兩個詩人的夜,卻遠遠沒有結束。
牟光坦出生于浙江嘉興,浙江自古便是重學之地,牟光坦自幼深受古典詩歌熏陶,《唐詩三百首》可以倒背如流,充分展現了博聞強記的天賦。中學時代的牟光坦第一次接觸到了新詩便不可自拔,相較于古體詩,新詩的自由和靈動深深吸引著他。雖然他心系詩歌,然而父母認為就讀法律系更加有助于就業,牟光坦便遵從了父母的意見,報考了北大的法律系,七七事變爆發,三校南遷,牟光坦進入長沙臨大就讀,到如今已經快一年的時間了。
在這段時間里,牟光坦覺得自己從里到外都換了一個人。
從長沙走向云南的路途中,牟光坦看到了他以往即便是在想象中也從未出現的人、事、物,他從未覺得自己如此渺小,也從未覺得自己有如此強烈的表達欲望,他每天都處在內心與外在的巨大沖擊下。在外人看來,他整天眉頭緊鎖,沉思默想,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整個人都快沸騰了。
蒙自沒有自己的報紙,學校的圖書室倒是會有昆明寄來的日報,可是總要遲個兩三天。對于廣大的窮學生來說,無線電收音機更是想都不要想的稀罕物,即便如此,牟光坦依然每天迫不及待地去翻看“最新”的報紙,了解幾天前的戰事新聞。每次從報紙上看到慘烈的戰況,牟光坦都有一種極其不真實的感覺。蒙自太安逸了,安逸到讓人忘記這世上并不太平,讓人忘記將士們仍在前線廝殺,忘記了未名湖、水木清華和八里臺早已落入他人之手,被迫流落到這個舉目無親的邊陲小城。
去了火把節之后,牟光坦心中本就強烈的不真實感進一步放大了。在火把節上,牟光坦沒有參與任何活動,而是打開周身的每一個細胞,感知著,體會著。他看到那些年輕的羅倮潑們笑著,跳著,鬧著,仿佛“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打心眼里覺得羨慕,他覺得自己的眼下的生活是偷來的,他總想把它還回去。
在大家都為了期末考試而焦頭爛額的時候,他卻被不安和愧疚感狠狠攫住,喪失了他的睡眠。
這夜,牟光坦實在難以忍耐,他想著與其在床上攤煎餅,不如做個“夜游人”來得痛快。他漫無目的,進了東門之后便四處游走,東南西北四個城門走個遍,也不過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在他一半惆悵,一半漫不經心地閑晃著的時候,隱隱約約聽到遠處有人在大聲說著什么,雖然離得太遠聽不清楚,他卻覺得這聲音情緒十分飽滿豐沛,而且讓他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他不由自主地加快腳步,越走越近,漸漸聽清了那聲音在喃喃吟誦著什么,那是《麥克白》中的經典臺詞: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明天,明天,再一個明天,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一天接著一天地躡步前進,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直到最后一秒鐘的時間;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我們所有的昨天,不過替傻子們照亮了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滅了吧,熄滅了吧,短促的燭光!
……
牟光坦向上看了看,蒙自的老城墻并不高,表面也并非十分平整,想來爬上去也并不難,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來的勇氣,手腳并用,三下兩下便爬了上去。
接著他便看到了燕卜蓀。
他穿著一身松垮的灰棕色西裝,褲管上滿是干涸的污泥,腳上穿著一雙全然看不出原來顏色的破皮靴,頭發定是好久沒剪了,胡子也似乎茂盛得有些不合時宜,整個人明明看起來落拓得不行,卻毫無潦倒之氣,許是因為他那明亮無朋的雙眸,其中有詩,有酒,有對人類未來的相信,有對這世界的愛。
先生投入地吟誦著,他完全沉浸在莎士比亞的悲劇意境之中,完全沒有意識到牟光坦就在他的身后,牟光坦壯著膽子,跟著他一同朗誦下去: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一個在舞臺上指手劃腳的拙劣的伶人,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臭中悄然退下;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它是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著喧嘩和騷動,
Signifying nothing.
卻找不到一點意義。
燕卜蓀先生突然轉回頭,眼中的神色由驚到喜,兩個人就這樣面對著面,一同將這一段華彩的詩篇朗誦完畢。先生緊緊握住了牟光坦的手,并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牟光坦有些不適應,僵直著身體無所適從。
當先生松開牟光坦,兩人四目相對的時候,牟光坦才發現,他左邊的眼鏡片還是碎的,上面裂紋交錯,這鏡片碎了少說有半個月了,每次上課的時候同學們都建議他去修一修,他總是擺擺手表示不礙事,關于這鏡片破碎的緣由更是流傳在大家口中的一則有趣的逸聞。
因為先生好酒,時常喝得酩酊大醉返回海關的宿舍,一次他醉醺醺地把眼鏡隨手放在了皮靴里,第二天早上腳一伸一踩,一只鏡片便報廢了。先生不以為意,還以此為笑談講給同學們聽,因為只踩碎了一只鏡片,他連連感嘆自己的“好運氣”,逗得大家十分開心。
燕卜蓀先生戴著“半壁江山”的眼鏡,興奮地用英文跟的牟光坦交談,對于英文流利的他來說,可謂是駕輕就熟,毫無障礙。
“你是……我很熟悉你的樣子,你經常上我的課!對不起,我一時想不起你的名字……”
“牟光坦。”
“牟——光——坦……?”
牟光坦牽起了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