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能夠記事的呢?有些人為何還能記得自己三歲之前發生的事情。有些人為何記憶那么清晰,甚至許多年前的細枝末節都能詳細地敘述出來。
作為“妹妹”的我,記憶是零碎而缺漏的,也是滯后而模糊的。同一件事上,我的記憶和兄弟姐妹的必然存在一定的偏差。小鎮及其周遭所經歷的事實,我也不可能都知道得準確。
我讀初中的時候,大姐已經在外念書,所以敘述發生的記憶里,很多時候都沒有大姐的出場。作為長女,她承擔了更多的責任,這并不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她一直在把這件事做好,并且盡心盡力地希望把它做得更好。有些道理母親無法曉得和說得,長姐如母,她填補了那一份空白。大學畢業多年的兩個弟弟還是沒有女朋友,這讓大姐一度感到愧疚,她覺得是自己澆滅了兩個弟弟的初戀火焰,所幸他們今天都有了女朋友。
====《此處填不了空行所以分割線》====
我們的生活,不像他人小說里的轟轟烈烈,可是我們的心情,卻像他人小說里的縱橫交錯。
上大學,嫁女兒,娶兒媳,抱孫子,明明都是喜事,高興之余,父母親緣何憂心忡忡?孩子求學是離家的,女兒遠嫁是難聚的,兒子成家是在外的,孫子出生是焦心的,欣慰與失落總是矛盾并存的。
八年前,小侄女出生。母親要到省城照顧,父親則依然留在家鄉。幾十年沒有分開過的兩個人,突然相隔幾百公里,突然一年只見幾次面,難道不會相互惦念?
“第一年,阿媽離開的時候,車一開走,他就進了自己的臥室。我去找他,沒想到,看見他在擦眼淚。”大姐說,“我從沒見過他流眼淚,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的眼淚。一個大男人一世人沒哭過,原來他竟也是會哭的。看得我的眼睛也是刺痛刺痛的。那時我就知道,他是真的惦念阿媽。”
前幾天,母親從省城歸來,她笑著說,“任務完成。不用再去啰。”
====《此處填不了空行所以分割線》====
小時候作文不錯,老師常常表揚。父親笑問,“什么時候也給阿爸寫點東西呢?”
我沒有回答。
從小到大,涉及親人的文章一直都沒敢提筆寫。小學那篇《××,我想對你說》,初中關于人物的描寫,以及高中的各種作文,乃至大學的,都不曾寫到父母親和姐妹們。
弘揚父愛,寓情于景,文以載道;感恩母親,抒情繪意,揮筆歌頌。而我只恐自己的文字拮據,不能夠寫好。后來,煢疚日見長,感性得過分,想著我也許能給他們留點什么。
回憶錄里的“妹妹”,我將她設定到22歲為止,即將大學畢業的年紀,而現在的我事實已經不止這個歲數。
2008年,我發現抑郁癥。2009年,我開始寫稿。我自己當時其實是把這樣的一本回憶錄當做“遺書”來寫的。人在死之前會閃過人生的很多畫面,我不想寫憂傷離開,就是寫這些畫面。寫著寫著,幾十頁,寫著寫著,一百頁,寫著寫著,十年過去。
我現在還是好好地活著。
我們其實都不在乎它是不是好了,只要“活著”這個事,那就是“好好地”。
“一切都會過去的。包括一輩子。”我一直這么對自己說,“人生很短,無須自己動手。”
只要扛過這一秒,那便是下一秒。
過去十年,我并不是一直在寫,很多時候是停筆狀態,停一年,停幾年,斷斷續續地。尤其是間隔時間長,我再回頭去看自己寫的句子總會覺得幼稚不通順,然后就會刪改。今天的電子完稿,也是在過去原稿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糾正。
====《此處填不了空行所以分割線》====
最后,還有幾句話想說。
原諒我悖逆,沒能好好地愛上一個人,沒能好好地結婚生子。
原諒我無為,只能這么來謝謝你們。
思念在,人就在。
====《此處填不了空行所以分割線》====
====(右對齊)2019年7月10日
====(居中對齊)謹以此碌獻給父母親及兄弟姐妹們。

遺一書
尚不知親人何時能讀到此書(#^.^#)。謝謝愿意閱讀的意外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