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公元669年十二月三日,李勣病危,李勣之弟李弼對李勣說:“兄長,讓醫(yī)館為你醫(yī)治吧!”
李勣說:“不必了。”
李弼又說:“兄長,如果你執(zhí)意不肯讓醫(yī)官為你醫(yī)治,那你喝些藥總可以吧?”
李勣說:“也不必了。”
李弼流著眼淚說:“兄長,你既不肯讓醫(yī)官為你醫(yī)治,又不肯喝藥,兄長,你這樣會失去生命的!”
李勣說:“我年近八十了,壽命是天定的,我即使同意讓醫(yī)官為我醫(yī)治,即使同意喝藥也無濟于事的。”
李弼聽了李勣的這番話后痛哭了起來。
李勣說:“弟弟,你不要過度悲傷,我離世后,你一定要好好的管教我的孫子敬業(yè),敬業(yè)的父親離世的早,我又沒時間管他,恐怕他以后會給咱們家招致禍害,如果你無法管教好他,那你就除掉他,否則咱們家就會毀在他的手上!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是賢臣,但是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和杜如晦的兒子杜荷卻都做出謀反的事情,導(dǎo)致房、杜兩家被毀,你一定要好好的管教敬業(yè)啊!”
李弼說:“兄長放心,弟弟一定好好管教敬業(yè)。”
當(dāng)天晚上,李勣病逝。
唐高宗聽說李勣病逝后悲傷的痛哭流涕,唐高宗下令輟朝七日,冊贈李勣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謚號為貞武,并賜棺木,將李勣葬于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陵墓昭陵附近,李勣下葬那天,唐高宗親臨未央宮故城,登上宮樓為李勣送葬,望著李勣的靈車痛哭。
太子李弘也登上未央宮故城的宮樓,跟隨唐高宗一起為李勣送葬,李弘悲痛到了極點,李弘的隨從們在未央宮故城下看到這一幕后都深受感動。
唐高宗命令朝中的文武百官為李勣送葬到未央舊城西北。
唐高宗痛哭著對李弘說:“李勣老將軍病逝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至此全部離世,朕痛心不已。”
公元670年四月,吐蕃攻破了大唐在西域的十八個羈縻州,于闐脫離大唐,與吐蕃聯(lián)合,攻陷了龜茲,大唐的安西都護府管理龜茲、于闐、疏勒、焉耆四個軍鎮(zhèn),安西都護府的治所在龜茲,由于大唐的安西都護府的治所被攻陷,唐高宗罷安西四鎮(zhèn),至此大唐在西域的統(tǒng)治開始動搖,唐高宗罷安西四鎮(zhèn)后,吐蕃控制了大唐的安西四鎮(zhèn)故地,并占據(jù)吐谷渾、鄯善、且末之地。
唐高宗因龜茲被攻陷而罷安西四鎮(zhèn),唐高宗想要反擊吐蕃,便派人將薛仁貴從平壤城召回了長安,以薛仁貴為婆娑道行軍大總管,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婆娑道行軍副總管,率領(lǐng)十萬大軍討伐吐蕃。
薛仁貴被唐高宗從平壤召回不久,高句麗的部落首領(lǐng)劍牟岑反叛大唐,劍牟岑從新羅尋找到高藏的外孫安舜,并立安舜為高句麗國王,唐高宗得知劍牟岑反叛大唐,并立安舜為高句麗國王的消息后,便以高侃為東州道行軍總管,以李謹(jǐn)行為燕山道行軍總管,率領(lǐng)十五萬大軍討伐劍牟岑和安舜。
安舜得知唐高宗派十五萬大軍討伐自己和劍牟岑后,心生畏懼,便誅殺了劍牟岑,安舜逃到了新羅。
公元670年八月,郭待封因自己本和薛仁貴官位相等,這次討伐卻要聽薛仁貴的指揮,恥居其下,便不聽薛仁貴的指揮,最終導(dǎo)致大唐十萬大軍被二十萬吐蕃大軍擊敗,大唐在此戰(zhàn)中戰(zhàn)死了三萬士兵,薛仁貴帶著阿史那道真、郭待封和剩下的七萬大唐士兵退守大非川,吐蕃宰相論欽陵率領(lǐng)四十萬吐蕃士兵在大非川攻擊薛仁貴、阿史那道真、郭待封和剩下的七萬大唐士兵,大唐剩下的七萬士兵全部戰(zhàn)死,薛仁貴、阿史那道真、郭待封與論欽陵約和,大唐討伐吐蕃的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只有薛仁貴、阿史那道真、郭待封返回了大唐。
薛仁貴、阿史那道真、郭待封到達大唐的涼州時,由于擔(dān)心回到長安會被唐高宗處斬,所以三人在涼州扎營,不敢回長安,唐高宗聽說大唐軍隊在吐蕃大敗,便派大司憲樂彥瑋去薛仁貴、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營中詢問大唐軍隊的敗狀,樂彥瑋在涼州找到了薛仁貴、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的軍營,發(fā)現(xiàn)整個軍營中只有薛仁貴、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三人,樂彥瑋對薛仁貴說:“薛將軍,大唐討伐吐蕃的十萬大軍難道全部戰(zhàn)死了嗎?”薛仁貴無奈的回答道:“是啊。”
樂彥瑋將薛仁貴等三人帶到了長安,唐高宗免了薛仁貴、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的死罪,將三人從大唐的將軍和官員名單中除名。
在公元670年這一年里,大唐官員徐齊聃、趙仁本、張文收、李淳風(fēng)逝世。
公元671年四月,武媚娘的母親楊氏去世,武媚娘讓賀蘭敏之造佛像為楊氏追福,而賀蘭敏之不僅不造佛像,反而還整天喝酒奏樂,武媚娘大怒,準(zhǔn)備除掉賀蘭敏之。
公元671年六月,武媚娘讓唐高宗把賀蘭敏之流放到雷州,唐高宗同意了,武媚娘對押送賀蘭敏之的兩個官差說:“你們兩個在把賀蘭敏之押送到韶州的時候一定要逼著他用馬鞕自縊,不要把他押送到雷州。”兩個官差齊聲回答:“皇后娘娘放心,我們兩個一定照辦。”
兩個官差押送賀蘭敏之到韶州的時候,兩個官差齊聲對賀蘭敏之說:“賀蘭敏之,皇后娘娘讓你在這里用馬鞭自縊,你快自縊吧。”
賀蘭敏之無奈,只得用馬鞭自縊而死,年僅二十九歲。
朝中與賀蘭敏之有過往來的文武大臣都被唐高宗流放到了嶺南。
公元671年七月,留在高句麗的那些六十歲以上的高句麗百姓反叛大唐,安東都護府被他們攻占。
高侃率領(lǐng)李謹(jǐn)行和十五萬大唐士兵奪回了安東都護府,那些反叛大唐的六十歲以上的高句麗百姓逃到了安市城,高侃則率領(lǐng)李謹(jǐn)行和十五萬大唐士兵追擊到安市城,那些反叛大唐的六十歲以上的高句麗百姓大部分都被大唐將士斬殺。
公元671年九月,潞州刺史李元禮病逝。
公元672年正月十七日,昆明歸附大唐,唐高宗在昆明置殷、總、敦三州。
公元672年二月,侍中姜恪病逝。
公元672年八月,許敬宗病逝,終年八十一歲。
公元672年十二月,新羅王金法敏反叛大唐,金法敏以金東貞為元帥,以樸義嶺為大將,率領(lǐng)十萬新羅士兵攻打安東都護府,高侃打探到了新羅大軍正在往安東都護府進軍的消息,便率領(lǐng)大唐將士在平壤城外擺開陣勢,準(zhǔn)備與新羅大軍決戰(zhàn)。
新羅大軍到達平壤城外后,高侃指揮大唐將士奮勇殺敵,新羅大軍慘敗,新羅士兵戰(zhàn)死五萬,新羅大將樸義嶺戰(zhàn)死,新羅元帥金東貞被高侃活捉,新羅剩下的五萬士兵見金東貞被高侃活捉,紛紛向高侃投降。
公元673年正月,絳州刺史李元懿病逝。
公元673年閏五月,高句麗那些幸存的反叛大唐的六十歲以上的百姓被李謹(jǐn)行指揮大唐士兵在瓠蘆河的西邊打敗,數(shù)千人被俘,其余的人全部逃往新羅。
此時,李謹(jǐn)行的妻子在高句麗的伐奴城,靺鞨出兵攻打伐奴城,李氏穿上鎧甲,率領(lǐng)伐奴城中的大唐士兵堅守伐奴城,摩羯大軍久久不能攻破伐奴城,便退兵了。
唐高宗得知李氏率領(lǐng)伐奴城中的大唐士兵堅守伐奴城的消息后,準(zhǔn)備嘉獎李氏,于是唐高宗便封李氏為燕國夫人。
公元673年七月,婺州發(fā)生洪災(zāi),有五千婺州百姓死于這場洪災(zāi)。
公元673年十月,中書令閻立本病逝。
公元674年正月,新羅王金法敏出兵占領(lǐng)了百濟,唐高宗派人到百濟封駐守在百濟泗沘城的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接著,唐高宗又以李弼為雞林道副總管,率領(lǐng)十五萬大唐士兵到泗沘城和劉仁軌匯合,并派人傳旨給在高句麗安東都護府的高侃和李謹(jǐn)行,讓高侃在徹底平定高句麗的叛亂后返回長安,讓李謹(jǐn)行到泗沘城找劉仁軌,待李弼率領(lǐng)十五萬大唐士兵到達泗沘城后共同平定新羅的叛亂。高侃由于此時已經(jīng)徹底平定了高句麗的叛亂,所以高侃便返回了長安。
公元674年二月,李弼率領(lǐng)十五萬大唐士兵到達了泗沘城,劉仁軌、李弼、李謹(jǐn)行開始了平定新羅的叛亂的征程。
公元674年九月,李弼突然逝世。
公元674年十一月,箕州錄事參軍張君澈誣告刺史李惲和他的兒子汝南郡王李煒謀反,唐高宗派通事舍人薛思貞去傳李惲,讓李惲在十二月來長安。
公元664年十二月,李惲因惶恐,所以遲遲不敢去長安,李惲在絕望之下自縊而死。
后來,唐高宗知道李惲并沒有罪,深深的為李惲的自縊而痛惜,于是唐高宗下令斬了薛君澈,并追贈李惲為司空、荊州大都督,將李惲葬在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陵墓昭陵附近。
在公元674年這一年,大唐官員崔行功病逝。
公元675年正月二十一日,于闐再次歸附大唐,唐高宗在于闐置毗沙都督府,以尉遲伏阇雄為毗沙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