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网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网文欣阅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三國之爭鋒亂世

第五百四十章 邯鄲之戰

三國之爭鋒亂世 大洋芋炒土豆 2451 2019-08-10 19:25:18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元月,秦聚兵約五十萬人,且分兵三路,左路司馬梗率軍進攻韓之太原,取之,盡得上黨地,以牽至趙北方主力不得南下;右路約十萬增兵南陽,以拒魏楚聯軍;中路軍約三十萬人,直攻趙之邯鄲。

  七月、八月間趙之武安、皮牢,兩座趙都唯一可依賴的戰略屏蔽被秦攻破。并于十月間兵圍邯鄲,這年是趙孝成王七年。

  關于秦昭四十八年正月至八月間對趙攻勢,趙國采取的戰略是堅壁清野,放棄野戰和衛星城,集中各地的守軍及糧食全力保衛都城邯鄲。而此時的趙國精銳士兵早已于長平之戰中傷亡殆盡,邯鄲城內士卒多為剛征集的下民人數約在三四十萬人左右。

  其中士兵年齡多為40歲左右的老人(古40歲即為老)或13到18歲的弱童。而年輕力壯的士卒不超過十萬其中包括趙王的宮衛步兵和少量騎兵大約在一至兩萬人左右,這些構成了趙日夜突襲秦兵的主力。守將為大將軍廉頗、宮衛統領樂乘,而平原君趙勝成為邯鄲之戰實際的最高指揮官。

  同時趙之邯鄲的下民因長平之戰,每家皆有喪子、喪夫、喪父,故同仇敵愾,誓衛趙都。

  秦軍以五大夫王陵為將,軍眾在三十萬左右,以武安為據,包圍邯鄲,秦軍構成以步弓兵為主,且攻城器頗多。秦五大夫王陵于邯鄲城下望著邯鄲周圍萬頃蒼綠待實而被趙人盡毀的良田,王陵想道:秦軍秦昭二十九年取楚都城郢,三十二年取魏都大梁,而兵趙之主力早已于去年斬殺殆盡,此時趙國邯鄲守軍不過為老弱病殘,只需月余便可攻下。

  但當他看到雄武寬厚的邯鄲城墻,及城上站立的趙國士兵時,他發現趙人的臉上分明露著一種決不屈服和復仇的面容。心中竟然產生了不安,這年是秦昭王四十九年,趙孝成王七年。

  秦昭四十九年秋,十月,五大夫王陵率軍急攻邯鄲城,秦弓弩手,將數十萬支箭射向邯鄲城上,掩護步兵攻城,而步兵分兩隊,一隊肩扛云梯,強登邯鄲城墻,一隊推沖車直攻趙區都之城門,且秦分三軍不分晝夜輪攻趙都。

  但是一個月下來,秦軍僅校官就戰死五名,傷亡近兩萬人,而不得停下休整,轉為小規模進攻以奪趙志。但相反是,趙軍卻一再攻出精銳步兵甚至少量騎兵不斷突襲秦圍在邯鄲的營柵,竟使秦傷亡頗為慘重,反而秦軍日夜防備,士兵多有殆懈。

  邯鄲前線的戰況飛快的傳到秦昭王的手中,秦昭王十分的生氣,而此武安君又病重,不得行,便一方面命令王陵集兵早日攻下邯鄲,一方面組織援軍。

  收到信的王陵軍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在寒風中的十二月向趙都邯鄲發起第二次大規模的攻城戰,但疲憊的秦軍,在趙軍弓弩下,多有傷亡,士卒戰皆不利。趙出兵擊之,卻秦數十里。此戰秦傷亡五千人左右。

  趙之邯鄲城內,傷員遍城皆是,但士兵依舊士氣高昂,平原君趙勝,于寒冬將府內積糧存衣,散布趙民,并令其家人搶救傷員,大將軍廉頗帶甲上城親自指揮督戰,平原君趙勝亦往之。

  趙兵多弱,廉頗命弱者立城,強者于城內休養逢戰而輪換,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期間趙之精銳常出城,多有不回者(戰死),但秦亦傷亡慘重甚巨。

  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秦將軍王龁率援軍十萬帶著大量的兵備糧草及秦王的最后命令到達了邯鄲。五大夫王陵即調整兵力準備向邯鄲發動第三次,也是攻趙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可以相信王陵已經知道秦王的不滿及以王龁代之的先兆,所以肯定的是王陵軍第三次的進攻是相當猛烈的。

  戰事爆發于正月,在北方此時還是寒冷的冬季。此時邯鄲被圍將近四個月城內兵員損耗和糧食供給已顯危機,人心在冬季更顯得脆弱。

  但在廉頗、樂乘諸位良將的率領下趙軍依然士氣高昂。同時秦軍在受到增援后士氣也開始高昂。戰事進行月余,趙兵拼死抵御秦軍進攻并取得勝利。秦軍傷亡慘重,士卒多怨。秦王以陵戰不善,免,王龁代將。其后王龁率軍連續攻打邯鄲近五個月,依然沒有攻下。十月,秦王殺了白起后又命鄭安平率軍五萬支援王龁。

  此時邯鄲城處于最危急的時候,糧草早已斷絕,人皆“以骨為炊”“刎子而食”,趙軍依舊不屈的抵抗著。同時平原君的外交戰開始起作用,至十二月初,魏軍八萬楚軍十萬均已趕到邯鄲外圍,秦國也不斷的增兵汾城(河東之地)以為聲援,雙方大戰一觸即發。

  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揮魏楚聯軍,對秦軍發動了強大的攻勢,魏軍擊于西,楚軍擊于東,趙軍應于內,秦軍三面受敵,全線崩潰。王龁率秦軍主力向西急退數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

  在邯鄲城南駐防的秦軍鄭安平部約兩萬人,被趙軍重重圍困。鄭安平部遠離主力,糧草斷絕,突圍無望,只得全軍降趙。三國聯軍乘勝進攻汾城,秦軍大敗,被迫撤至河西,夾河對峙。聯軍乘勢收復河東六百里之地,其威大震。

  趙國在經歷長平之戰的失敗后,部隊兵員損失近五十萬。此后趙國可作戰的部隊可分為這幾部分:代郡守軍防備匈奴及燕國,常備軍約五萬人戰時可擴編為十萬人,晉陽守軍(趙國舊都)是趙之右翼,是進攻秦側翼的跳板也是趙北方的門戶,常備軍約七萬人。中牟守軍(括屯留)趙之左翼抵御秦軍的前哨和防備魏國的要塞,常備軍三萬人。

  邯鄲守軍趙國防御重心,因邯鄲常臨戰事,故又分武安守軍、武城守軍,總體上看邯鄲地區常備軍在十萬人左右。邯鄲由于其戰略地位的重要,因此成為戰事最頻繁的城市之一,也是軍事防御最完備的城市之一。

  邯鄲之戰中趙國幾臨危急,但在趙國優秀將領的指揮下、趙國士兵的頑強抵抗下及趙國下民的舍身支援下都一一化解。從中可看出趙國所獨有的、異于六國的氣質,更加的悲壯血氣、堅強不屈、團結一致。

  關于邯鄲之戰,我認為其悲烈程度堪比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和柏林戰役。秦國對趙直接間接動用兵力在六十五萬人左右,其中對邯鄲作戰的部隊就達四十五萬人。說其悲烈,更多的是雙方的實力對比,如前所述趙國的兵力、國力在長平之戰后已大不如前,邯鄲地區可作戰的部隊不過十萬。

  且在秦軍不斷圍困和進攻下能保住都城不破,實在令人驚嘆。邯鄲之戰以其說是是趙軍的勝利不如說是趙民的勝利,趙國下民主要是邯鄲下民為保衛邯鄲所付出代價是沉重的,“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以城免”是何其的悲壯。

  試想一下戰前趙國各地的軍隊、糧草源源不斷匯聚邯鄲,趙國下民眾志成城日日夜夜修繕城池,磨礪兵刃的情景,是何其壯觀。由此可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部隊所具有的慷慨悲涼的氣質、血氣尚武的傳統、同心志協的風氣是多么的重要。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阳县| 丹巴县| 元谋县| 霸州市| 介休市| 阿拉善左旗| 牡丹江市| 寿光市| 五指山市| 泗阳县| 武安市| 崇阳县| 柞水县| 梁山县| 浦东新区| 河北区| 瑞昌市| 青铜峡市| 徐州市| 雷波县| 台北县| 东源县| 托里县| 密山市| 抚顺市| 双桥区| 隆德县| 朝阳县| 永川市| 曲水县| 古丈县| 陕西省| 重庆市| 临清市| 枝江市| 扬中市| 会昌县| 滨州市| 时尚| 天全县| 曲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