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四章 東北開拓
御前擴大會議之后,大楚的軍政系統開始了新的忙碌。政務系統忙于根據北方征戰的需要,擴大生產,準備和調運物資。軍務系統忙于搜集進一步的情報,制定進軍戰略,編組軍隊。各項準備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尉遲德也從晉州發來請戰書,請求率領晉寧二州的騎兵主力,征服自陰山以南、察布草原以西至賀蘭山巴丹沙漠一帶的中蠻部族,徹底占領中蠻地區。
李云再次召開了御前會議,商討同時在東西兩線開戰的可能性。
廉衛此時在京主持軍務院,他說道:“根據情報,進軍東北的兵力并不需要太多。東北地區地廣人稀,沒有大隊精銳蠻騎對抗大楚軍隊,大軍遠征軍的主要任務是建立穩固的開拓基地,以此為中心形成有效的管轄。自我大軍征伐東部草原之后,蠻族力量本就松散的體制更加分散,勢力弱小。中蠻草原不難打敗,主要的還是如何有效治理問題!”
聶風說道:“根據我們的分析,陰山山脈東西縱橫千里,是為南北屏障。往北是大沙漠,草原貧瘠。南部則是草木茂盛,歷來為蠻族聚居之地,也是他們滋擾中原的基地。如果能把這些地區占領,形成有效的管理,就能擋住來自北蠻的進攻,草原的威脅基本就可以消除了。”
管風也估測了一下物資儲備,以當前大楚國庫的財力,同時支持兩線作戰還是可以的。后期的建設和管理,耗費大一些,但可以分步建設,逐步實現。
經過商議,李云決定同時進行東西兩線的作戰。尉遲德為主帥,黃勇配合,調集西部各州二十萬步軍,十萬騎軍,選擇合適時間在晉寧二州北部邊境三路出兵,橫掃草原,直達陰山區域。在占領之后,采用東部草原的政策,實行部旗制度,逐步實現有效管制。授權尉遲德根據各部族的情況,選擇歸順部族建立烏海、鄂多、拉善三部。同時在草原地區選擇合適地點,建設城池派宣慰使和軍隊駐守,三部各設一宣慰使,設一總宣慰使統管三部地區。
四月,氣候已經轉暖,被冰雪覆蓋的東北地區進入了春天,東北的進軍也開始了!
李虎和楊方分別領十萬步軍和五萬騎軍,從延吉和寧遠州北部的東寧城誓師出發。李虎看著群情激昂的將士,指著北方說道:“那里,是我大楚軍旗還未插滿的地方,我們將要去征服它,把我大楚的榮光撒向這極東極北之地!你們做好準備了嗎?”
將士們都已經得到了這次遠征可以獲得大量土地的消息,雖然是蠻荒之地,還需要好好開拓,但畢竟是自己所有的大片土地,對前景充滿著向往!這時聽李虎問話,個個高聲說道:“準備好了!愿隨將軍為我大楚開疆拓土,揚我大楚榮光!”
李虎滿意地說道:“我大楚英勇的將士們,我們是威武之師,仁義之師!此去征服,我們除了會遇到惡劣的環境之外,更主要的是會面對一些勇悍的蠻族部族。對于這些部族,我們不是要消滅他們,而是要征服他們,感化他們,讓他們真心歸順大楚,以大楚為榮!對于頑固不化的,堅決鎮壓;對于愿意歸順的,不可濫殺!”
所有將士都高喊:“是!謹遵將軍軍令!”
楊方也在出發前作了戰前動員,士氣同樣高昂!很多士兵來自半島的平民,對征伐獲得土地賞賜的做法非常激動,一次征伐就可能獲得上百畝土地啊!還有十年免稅期,只要辛勤勞動,日子肯定會過得更好!
李云深知打天下易治天下難的道理,他再次御駕親征。親率二十萬大軍作為后盾,一方面巡視北方草原,另一方面也是作為東北遠征的支援。大軍進至科沁城,處于草原和東北交界之地,兼顧兩方。
在兩級宣慰使的帶領下,草原各部旗首領會聚科沁城,朝拜大楚皇帝。大楚皇帝和他們一起進行了圍獵活動,并對各部進行賞賜。科沁部主巴彥和呼倫部主葉赫為表示忠心,都上表將自己的漂亮女兒進獻給陛下。李云雖然原來并無再納妃的想法,但為了安撫草原各部之心,還是決定娶了兩位部主女兒為妃。納妃儀式就在科沁城舉行,各部在草原上舉行了狂歡。通過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密切聯系,蠻族和華族的關系更加緊密。
楊方大軍沿江而上,這里多數部族以漁獵為生,在大楚騎兵面前沒有抵抗之力。楊方按照李云的吩咐,對這些部族以招降為主,給部族首領授予大楚的伯爵等爵位,并在他們活動集中地區劃出保留地,由當地部族自行管理。而在其他平原地區,則一路規劃設置了城寨,作為中心據點。根據李云的規劃,遠征軍實行軍屯制度,每建一城,就留下一部分步軍駐守建設,平整荒地,丈量田畝,分配土地給將士們,距離越遠,分配的土地額度越多。同時留出一部分土地,作為國家分配給招募遷移來的農民之用。
李虎大軍的北上要艱難一些,這里有許多擅長狩獵的部族,民風強悍,不愿歸附,不斷襲擾大軍。但在李虎精銳騎軍和步軍的配合下,被迫退往深山密林地區。李虎同樣按軍屯制度,根據防御能力范圍建立了中心城寨和輔助城寨,分配土地,安置移民。
為了加強東北地區管轄,李云調整了地方軍政管理區劃。幽州改為直隸州,單設直隸總督,負責京畿地區的軍事防衛,由李亮擔任總督。寧遠州改稱遼東州,安東州改稱東平州,由統設的遼東總督管轄,李虎任遼東總督。新占領的東北之地,分為長吉州和黑河州,統設遠東總督管轄,由楊方任總督。
在朝廷的支持下,全國各地愿意移民到遠東之地的百姓,經過幾個月的跋涉,來到了東北之地。遠征將士的家屬也趕來此地,家屬也獲得了分配的土地,和將士們的土地聯結在一起。在官府的統籌下,原來荒無人煙的新占領區人氣開始旺盛起來。首先是一些大的城池和附近小的居民聚居點,在軍屯制度的實施下,都結合防御的需要建立起來。各聚居點,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兵民合一,開發建設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李虎和楊方的大軍一路向北,在黑河中段之北的五百里處會師,勒石標志而還。楊方還派出精銳探險小隊,繼續往北探險前進,并將大楚的旗幟和界碑帶著,盡極北之地,標志宣示大楚疆域。
李虎帶領親衛返回遼東總督駐地,而楊方則留下來鎮守,除留下足夠的機動兵力外,其他各軍都分赴各地軍屯。三十萬大軍及其家屬,連同新遷來的百萬移民,建設了二十座可容納人口二十萬人的大城十五座,其他小規模的城鎮上千座,構成了遠東之地的統治基礎,逐步擴展。
李云深知首先是要站住腳,所以指示運送了大批的物資牲畜到來,一些精通農業的人員也被調往遠東總督府,幫助試驗糧食種植,支持開拓的軍民。
在各項政策制度的實施下,遠東二州打破了千年來的漁獵傳統,到處燒荒開地,開始進入農業生產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