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雪落下時,父親又病倒了。
那是十二月中旬的一個清晨,我被一陣劇烈的咳嗽聲驚醒。推開父母房門,只見父親蜷縮在床上,臉色潮紅,呼吸急促。母親手忙腳亂地給他擦汗,床頭柜上擺著半碗沒喝完的中藥。
“從半夜開始發燒,“母親聲音發抖,神色焦慮,“喝了藥也不見好。“
我摸了摸父親的額頭,燙得嚇人。周曉梅聞聲趕來,懷里還抱著剛醒的程桐。
“得送醫院,“她當機立斷,說道,“可能是肺炎。“
我套上棉襖就往外跑,把三輪車開到門外。天空飄著細碎的雪花,落在臉上冰涼刺骨。周曉梅扶著父親上車,給他身體裹上厚厚的棉被,母親收拾好了住院用的臉盆毛巾,也上了車。
“路上慢點。”周曉梅在家,照顧程桐。
”好,你放心。“
去縣醫院的路上,父親時而清醒時而糊涂,嘴里嘟囔著“玉米還沒收完““要下雪了“。我握著他滾燙的手,胸口像壓了塊大石頭。
縣醫院的醫生一看,就皺起眉頭,連聲道:“肺部感染引起高燒,心臟負擔也很重。老人家這個情況...最好轉去省醫院。“
“很危險嗎?“我的聲音有些發抖。
“有風險,“醫生委婉地說,“我們這里,條件有限。“
就在這時,周曉梅從門外匆匆跑來:“得勝,有電話打到村里。我怕耽誤事,就讓他們打到縣醫院。“
”再說吧!“我無暇顧及,回頭問醫生,”大夫,如果……“
”程得勝。“值班室值班室一名女大夫高喊我的名字,叫道,“接電話。”
我無可奈何,跑過去拿起聽筒,是張明遠。
“小程!總算找到你了!“他的聲音透著興奮,“好消息!《城鄉之間》入選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了!下周一在BJ召開,你必須參加!“
我一時語塞。這是多少作家夢寐以求的機會,可是現在...
“張編輯,我父親病重,正在醫院...“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說道:“很抱歉聽到這個消息。小程,這次會議真的很重要,各大出版社編輯都會到場,對你的作品推廣極為有利。“
我看著窗外越下越大的雪,和躺在走廊臨時病床上的父親,心如刀絞。
“謝謝張編輯,抱歉。“掛斷電話,我靠在墻上,雙腿發軟。
周曉梅走過來,關切地問:“怎么了?誰的電話?“
我把消息告訴她,她的眼睛先是一亮,隨即黯淡下來:“可是爸這樣...“
“我知道,“我握住她的手,說道,“我已經拒絕,不會去的。“
周曉梅咬了咬嘴唇,說道:“也許...也許爸的情況,明天就好轉了?“
我們同時看向父親。他正虛弱地咳嗽著,母親在一旁輕輕拍著他的背。程桐不知何時爬到了爺爺床邊,用小手摸著他發燙的臉,咿咿呀呀地說著只有她自己懂的話。
當天下午,我們決定送父親去省醫院。雪暫時停了,路面已經結冰,三輪車開不了,只好叫了縣醫院的救護車。費用高得嚇人,此刻已經顧不上了。
省醫院的急診科,人滿為患。我們等了兩個小時才見到醫生,又是一連串檢查:抽血、拍片、心電圖...
父親像個破舊的布娃娃一樣,被推來推去,他始終很安靜,甚至安慰我們說:“沒事“。
最終診斷,比縣醫院更嚴重:肺部感染引發心衰,需要立即住院治療。
“至少兩周,“戴著金絲眼鏡的主任醫師神情凝重,不容置疑道,“之后,看恢復情況。“
安排好病房,天已經黑了。母親堅持要守夜,我和周曉梅只好帶著程桐在醫院附近找了家小旅館住下。程桐很快就睡了,我坐在窗前,望著外面又開始飄落的雪花發呆。
“給,“周曉梅遞給我一杯熱茶,說道,“在想創作會議的事?“
我接過茶杯,熱氣模糊了我的視線:“不去。爸這個樣子,我怎么能走?“
周曉梅坐到我身邊,輕輕靠在我肩上,說道:“爸會理解的。“
“我自己不理解,“我聲音哽咽,說道,“我一邊想陪在爸身邊,一邊又放不下那個會議...我是不是太自私了?“
“這說明你是個正常人,“周曉梅柔聲說,“如果你完全不為所動,那才奇怪呢。“
那晚我輾轉反側,做了許多支離破碎的夢。天蒙蒙亮時,我被程桐的哭聲驚醒,發現枕巾已經濕了一大片。
接下來的日子,像一場漫長的拉鋸戰。父親的病情時好時壞,高燒退了又起。我和母親輪流守夜,周曉梅則帶著程桐往返于旅館和醫院之間。
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的日子,一天天臨近。
會議前一天晚上,父親的精神突然好了些。他喝了半碗粥,甚至能坐起來說會兒話。醫生說是好兆頭,我注意到他看向我的眼神有些復雜。
“得勝,“等周曉梅帶母親去吃飯時,父親突然開口,說道,“你...是不是有個什么會?“
我一愣:“您怎么知道?“
“曉梅跟我說的,“他虛弱地笑了笑,“很重要的會吧?“
“不重要,“我給他掖了掖被角,笑道“就是幾個作家聚在一起聊聊。“
父親搖搖頭:“別騙我...曉梅說,對你的寫作...很有幫助。“
我不知該如何回答。父親突然抓住我的手,他的手依然發燙,力氣出奇地大。
“去吧,“他直視我的眼睛,說道,“我沒事。“
“爸,我不會去的。您的情況...“
“聽我說,“他打斷我,“我這輩子...最驕傲的不是種了多少地,而是養了個會寫字的兒子。“
這句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心中某個緊鎖的盒子。我低下頭,不讓父親看見我的眼淚。
“您別這么說...“
“真的,“父親的聲音很輕,異常清晰,“每次看到你的文章印在書上,我就想...要是當年我去了農機廠,現在會怎樣?“
我抬起頭,驚訝地看著他。父親很少提起那個他放棄的機會。
“我沒后悔,“他繼續說,“因為如果我去了,就不會有你...至少不是現在的你。“
我的眼淚,終于決堤。父親笨拙地拍拍我的手,就像我小時候摔倒時他做的那樣。
“去吧,“他重復道,“回來給我講講...BJ什么樣。“
最終,我還是沒去BJ。那天深夜,父親的高燒又起來了,一度陷入昏迷。醫生下了病危通知,我們全家守在ICU外面,度過了人生中最漫長的幾個小時。
當清晨的陽光照進醫院走廊時,父親奇跡般地挺了過來。醫生說他的生命力很頑強,需要繼續觀察。
我給張明遠打了電話,說明情況。他非常遺憾,表示理解,還說要幫我向與會者解釋。
“對了,“他突然說,“你能把《城鄉之間》的最新章節發給我嗎?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很感興趣,想先看看。“
我這才想起,因為父親生病,我已經一周沒寫作。此刻,我突然有了強烈的創作沖動。不是為出版,不是為名聲,只是想記錄下這段日子,記錄下父親的故事。
當天下午,趁父親睡覺,我坐在病房走廊的長椅上,打開筆記本開始寫作。不是《城鄉之間》的既定章節,而是一篇全新的《病房手記》。
我寫父親粗糙的大手,寫他即使在病痛中也保持的尊嚴,寫他對兒子說的那句“最驕傲的不是種了多少地“
這些文字,像決堤的河水一樣奔涌而出,我寫得忘乎所以,連護士叫我都差點沒聽見。
“程得勝?你父親醒了。“
我趕緊合上筆記本回到病房。父親已經能坐起來了,正小口喝著母親喂的水。看到我,他微微點了點頭。
“寫東西呢?“他問,聲音虛弱但清晰。
“嗯,“我有些不好意思,說道,“寫了點...醫院里的見聞。“
父親的眼睛,亮了一下:“讀給我聽聽?“
我遲疑了。這些文字太過私人,太多情感……
看著父親期待的眼神,我還是打開了筆記本。
讀著讀著,我的聲音開始發抖。當我讀到關于他“粗糙的大手“那段時,母親悄悄抹起了眼淚。父親,這個一輩子不善于表達情感的硬漢,眼眶也紅了。
“好,“我讀完最后一個字時,他說,“真好。“
周曉梅站在門口,懷里抱著程桐,眼里噙著淚水,說道:“你把爸寫活了,“
她輕聲說,“他會在你的文字里永遠活著。“
父親的情況,逐漸穩定。一周后,醫生允許他出院回家休養,開了一堆藥和嚴格的醫囑:絕對臥床,定期復查,不能受涼...
回家的火車上,父親靠窗坐著,望著外面飛馳而過的景色發呆。
回到家,村里已經銀裝素裹。那棵梧桐樹掛滿了雪花,枝條低垂,像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屋里爐火燒得正旺,母親忙著熬粥煎藥,周曉梅收拾著這些天積攢的家務,程桐在搖籃里咿咿呀呀地自說自話。
生活似乎回到了正軌,我知道,有些東西已經永遠改變了。
那晚,安頓好父親后,我坐在書桌前,繼續寫《病房手記》。周曉梅抱著熟睡的程桐走進來,輕輕坐在我身邊。
“張編輯來電話了,“她小聲說,“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很喜歡你發去的章節,想約你談談出版事宜。“
我放下筆,問她:“什么時候?“
“年后。他們說不急,讓你先照顧好家里。“
我點點頭,看向窗外。雪又開始下了,無聲地落在院子里,落在梧桐樹上,落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曉梅,“我突然說,“我不打算搬去省城了。“
她驚訝地看著我:“為什么?“
“這段時間在醫院,我想了很多,“我握住她的手,“看著那些城里來的病人,他們有的很有錢,有的很有地位,生病時一樣無助。而爸...他在自己種了一輩子地的鄉下,會過得更好。“
周曉梅沉思了一會兒,猶豫道:“那程桐的教育呢?你不是說想讓她接受更好的教育嗎?“
“我們可以送她去縣里上學,周末回來。或者...“我猶豫了一下,“等爸身體好些了,我們可以在縣城買個小房子,你和程桐住那邊,我兩邊跑。“
周曉梅微笑著搖搖頭,說道:“你呀,總是想把所有人都照顧好。其實,不管在哪里,只要我們在一起就行。““
她靠在我肩上,我摟住她,看向窗外的飄雪。
鋼筆在臺燈下閃著微光,筆記本上的墨跡還未干透。搖籃里,程桐翻了個身,發出小貓一樣的呼嚕聲。
這一刻,我忽然明白,生活就像窗外的雪,看似無聲無息,卻在悄然改變著世界的模樣。我的責任,就是用手中的筆,記錄下這些細微而深刻的變化。
第二天清晨,我早早起床,輕手輕腳地走到父母房門外。聽見里面傳來父親平穩的鼾聲和母親輕輕的咳嗽聲,我松了口氣,轉身去了廚房。
生火、燒水、熬粥...
這些平日里母親做的活,我現在做得越來越熟練。當第一縷陽光照進院子時,我端著熱騰騰的小米粥和雞蛋羹,輕輕敲響了父母的房門。
“爸、媽,吃早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