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后,父親又到醫院住院觀察一些日子,直到身體完全康復。
父親出院的那天,天空飄著細雨。我攙扶著他慢慢走向家門,他的身體比之前更加消瘦,眼神卻異常明亮。剛走到院門口,他就掙脫我的手,徑直走向屋檐下掛著的那串麥穗。
那是去年收獲最好的“桐麥“。
“得勝,去把我床頭那本藍皮筆記本拿來。“父親的聲音很輕,卻帶著不容拒絕的堅定。
我點點頭,進屋取出那本已經泛黃的筆記本。翻開第一頁,上面工整地寫著“程守田農業觀察記錄“,字跡已經褪色,依然清晰可辨。
父親接過筆記本,小心翼翼地翻到中間一頁,指著上面的圖表說:“你看這個。“
那是一張手繪的麥穗結構圖,旁邊密密麻麻記錄著各種數據和符號。我瞇起眼睛仔細辨認,突然發現這些符號并非普通的農事記錄,而是一種編碼。
“這是...“
“你爺爺發明的記錄法。“父親咳嗽了兩聲,指著其中一個符號說,“這個代表'記憶',這個代表'環境'。“他的手指微微顫抖,“桐麥不是普通麥種,它能...記住。“
我困惑地看著父親,問道:“記住什么?“
“干旱、洪水、病害...“父親的眼神,飄向遠處,“每一代桐麥,都會把經歷過的災害寫入種子,傳給下一代。所以,它才能提前感知霉病。“
他翻開另一頁,上面記錄著各種氣候現象與麥穗變化的對應關系。
我的手機突然響起,是趙雨晴。她的聲音透著興奮:“程大哥!實驗室有了驚人發現!桐麥的基因序列中有大量轉座子,這解釋了它的環境適應能力!國際期刊想發表這個發現!“
掛斷電話,我震驚地看著父親。他平靜地點點頭,仿佛早已知道這一切。
“爸,這意味著桐麥是...“
“活的檔案。“父親輕聲說,“六十年前,你爺爺開始這個項目。“
原來,父親幾十年如一日的記錄,不僅是對土地的觀察,更是一項嚴謹的科學研究。
“周總他們知道這事?“
父親的眼神,突然變得銳利:“三十年前,就有人想買。你爺爺說,麥種是命,不能賣。“
雨勢漸大,我扶父親進屋。他的身體很輕,像一片秋葉,眼神中的堅定卻重如泰山。
第二天一早,村委會門口停著三輛黑色轎車。周總帶著幾個西裝革履的人正在和張教授交談,看到我走來,立刻換上職業笑容。
“程先生!恭喜啊,聽說'桐麥'的研究有了突破性進展?“周總伸出手,笑呵呵道,“我們集團愿意投資建立專項實驗室,完全尊重您的知識產權。“
我沒有握他的手,而是看向張教授。老教授推了推眼鏡,神情復雜:“程得勝,周總提出了很有誠意的合作方案。“
“什么方案?“我冷靜地問。
周總從公文包取出一份文件,遞給我:“五千萬投資,專利共享,利潤分成。“他壓低聲音,說道,“個人給您百分之十的干股。“
我翻開文件,條款密密麻麻,核心很明確,桐麥的知識產權將歸雙方共有。我抬頭看向周總精明的眼睛:“如果我不簽呢?“
他的笑容僵了一瞬,笑道:“程先生,現代農業需要資本支持。您父親的方法...很感人,畢竟過時了。“
“過時?“我突然提高聲音,冷笑道,“就是您口中的'過時方法',救了今年的麥收!“
周圍的村民漸漸圍攏過來,議論紛紛。李叔擠到前面:“得勝,和叔說說咋回事?“
我把文件遞給李叔,淡淡道:“周總要買斷桐麥。“
聞言,人群頓時炸開了鍋。老一輩的村民臉色都變了,他們深知桐麥對這片土地的意義。
“不行!“
“這是咱們的根啊!“
“老程家守了幾十年的東西...“
周總的臉色也沉了下來,不過他很快恢復過來,耐心解釋:“各位誤會了,我們是合作,不是買斷。現代農業需要規模化、標準化...“
“桐麥之所以特別,正是因為它不屬于你們的'標準'!“趙雨晴的聲音從人群后傳來。她擠到前面,手里拿著一份報告,她翻開報告,指著上面的圖表,“這是今早剛完成的對比實驗數據。使用程叔叔的方法,配合生物技術處理的桐麥,抗病性是普通麥種的三倍!“
周總身后的一個年輕人突然上前,低聲在他耳邊說了什么。周總的臉色變得更加難看:“程先生,希望您慎重考慮。現代農業,是大勢所趨。“
“我們會考慮的。“我平靜地說,“但不是以賣掉祖傳麥種為代價。“
周總冷笑一聲,轉身上車前丟下一句話:“三天后我再來。希望到時候,我能看到更專業的態度。“
黑色轎車揚長而去,卷起的塵土像一場小型沙塵暴。
當晚,我家院子里擠滿了人。趙雨晴、張教授、村委會成員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農們圍坐在父親周圍,像一群學生等待著師長的教誨。
父親的精神出奇地好,他慢慢翻動著那本藍皮筆記本,指著其中的圖表解釋:“...柳絮多,意味著春季氣溫波動大,適合霉菌孢子萌發...苦荬早花則預示夏季干旱...“
趙雨晴認真地做著筆記,不時提問。我看著這一幕,突然意識到父親并非簡單的“老農“,他是一位沒有頭銜的科學家,幾十年如一日地進行著嚴謹的觀察與實驗。
“程叔叔,“趙雨晴突然問道,“您記錄中的這些符號系統,是程爺爺發明的嗎?“
父親點點頭:“一部分是祖傳的,一部分是他自創的。“他翻到筆記本最后的幾頁,上面畫著復雜的符號對照表,“這是密碼,防...外人。“
張教授戴上老花鏡仔細查看,突然驚呼:“這...這簡直就是一套完整的農業氣象密碼系統!“他激動地轉向我,“守田,這應該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夜深了,客人們陸續離開。趙雨晴留到最后,她猶豫了一下,對我說:“程大哥,有件事你應該知道。“她從包里拿出一份文件,“我查了周總公司的背景。他們三年前收購了一家國際種子公司的亞太業務,那家公司...有轉基因作物爭議。“
我接過文件,上面密密麻麻的英文術語中,“專利控制“,“基因使用權“等字眼格外刺眼。
“他們不是要合作,“趙雨晴低聲說,“是要控制。“
我送走趙雨晴,回到屋里時,父親已經睡著了,那本藍皮筆記本仍攤開在桌上。我輕輕拿起它,翻到最后一頁,發現那里粘著一個密封的小信封,上面寫著“吾兒守田親啟“,是爺爺的字跡。
我的手微微發抖,小心拆開信封。里面是一張發黃的信紙和一把小鑰匙。信上只有短短幾行字:
“此鑰開西墻第三磚后鐵盒,內有程家百年農經。切記:麥種乃民之命,不可輕授于人。
程德厚絕筆“
我望向父親熟睡的面容,突然明白他一生的堅守。這不是固執,而是一種傳承,一種比金錢更珍貴的責任。
第二天清晨,我獨自來到爺爺生前居住的老屋。西墻已經斑駁,我還是找到那塊略微突出的磚。鑰匙輕松打開后面的小鐵盒,里面是一摞裝訂整齊的筆記和幾個小布袋。
最上面那本筆記的扉頁上寫著:“麥種記憶與環境響應研究,程德厚,1959-1987“。翻開封皮,里面是嚴謹的實驗記錄、數據分析和對麥種“記憶“現象的詳細論述。在最后一頁,爺爺寫道:
“經二十八年觀察,確認'桐麥'具有跨代環境記憶能力。此特性非基因改造所致,乃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之合力。守護此麥,即是守護一方水土之記憶。“
我的手撫過那些已經褪色的字跡,仿佛觸摸到了爺爺和父親兩代人的心血。布袋里是不同年份的麥種樣本,每個都標有詳細的采集時間和環境條件。
回到家中,父親已經醒了,正坐在院里的老梨樹下喝茶。看到我手中的鐵盒,他的眼睛亮了起來。
“找到了?“他輕聲問。
我點點頭,在他對面坐下,把鐵盒里的東西一一取出。父親的手指輕輕撫過爺爺的筆記,眼神溫柔得像在看一位老友。
“爸,我們該怎么辦?“我問道,“周總明天還會來。“
父親沒有立即回答,從鐵盒底部取出一個小布袋,倒出幾粒麥種在手心。麥粒呈深琥珀色,在陽光下閃爍著奇異的光澤。
“這是第一代桐麥,“他說,“你爺爺從三十個品種中選育的。“他抬頭看我,“知道為什么叫'桐'麥嗎?“
我搖搖頭。
“梧桐知秋,“父親輕聲說,“這麥子,知天時。“
遠處傳來汽車的引擎聲。我和父親同時望向大門,周總提前來了,而且不止他一個人。三輛黑色轎車后面,還跟著一輛印著電視臺標志的采訪車。
“看來他們準備充分啊。“我苦笑道。
父親慢慢站起身,把爺爺的筆記和那袋原始麥種鄭重地交到我手中:“你去見他們。記住,程家的東西,只給配得上的人。“
我深吸一口氣,走向大門。周總已經下車,身邊站著幾個拿著攝像機和話筒的記者。他笑容滿面地迎上來:“程先生!我帶了些朋友來,他們很想報道'桐麥'這個農業奇跡!“
我沒有理會他伸過來的手,直接走向記者們:“各位來得正好。關于桐麥,我有些重要決定要宣布。“
周總的表情僵住了,他顯然沒料到我會直接面對媒體。我拿出爺爺的筆記和那袋原始麥種,在攝像機前緩緩道出了桐麥的真實故事,從爺爺的秘密研究,到父親幾十年的堅守,再到如今的科學驗證。
“...所以,經過慎重考慮,“我直視鏡頭,聲音堅定,“我們決定將'桐麥'的所有研究資料和原始種質無償捐贈給國家種子庫,同時申請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現場一片嘩然。周總的臉色瞬間變得鐵青,他快步上前想要說什么,記者們已經圍住了我,問題如潮水般涌來。
“程先生,這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免費獲取這種神奇的麥種嗎?“
“您放棄了潛在的巨額利潤,后悔嗎?“
“傳統農業智慧與現代科學結合的前景如何?“
我一一作答,余光看到周總憤然離去的背影。當采訪接近尾聲時,趙雨晴和張教授匆匆趕來。趙雨晴手里舉著一份剛收到的傳真,激動地喊道:“程大哥!農業部批復!'桐麥'將被列入國家優先保護種質資源!“
攝像機立刻轉向這個新亮點。在喧鬧中,我悄悄退出人群,回到院子里。父親仍坐在梨樹下,正在筆記本上記錄著什么。陽光透過樹葉,在他身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解決了?“他頭也不抬地問。
“嗯。“我在他身邊坐下,“按您說的,給了'配得上的人',國家和所有需要它的農民。“
父親終于抬起頭,嘴角微微上揚。他合上筆記本,輕輕拍了拍封面:“這本,該傳給你了。“
我接過那本沉甸甸的筆記,翻開扉頁,發現父親已經在“程守田農業觀察記錄“下面添上了一行新字:“程得勝續記,2023年始“。
遠處的打谷場上,今年的新麥正在晾曬,金燦燦的鋪滿整個場地。微風拂過,帶來陣陣麥香。在這香氣中,我仿佛聞到爺爺煙斗的味道,聽到父親年輕時在麥田里哼唱的小調,看到程桐未來可能在這本筆記上添加的新篇章。
桐麥知天時,程家人知麥性。這本筆記,將永遠記錄下這片土地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