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顏良襲陳留,趙子龍大戰顏良【下】
趙云橫馬舉槍就刺,顏良舉刀抵擋。只見得兩武器碰撞在一起火花四濺,星光向四周飛散。
顏良與趙云戰斗在一起,場面讓人看了熱血沸騰,好想自己也親身經歷一樣。
城墻上劉封親自為趙云擊鼓助威,鼓聲震天動地,好似千軍萬馬奔騰而過,發出的陣陣馬踏聲一般。
顏良與趙云戰斗幾十回合,顏良略顯弱勢,而趙云則越戰越勇,就好像全身有用不完的力氣。
顏良年紀比趙云大,但是作戰經驗十分豐富,短時間趙云也無法找到他的弱點。
“小子,武藝不錯。”顏良不禁贊賞道。
“哼!要你說。”趙云冷哼一聲。
趙云不想和顏良廢話,反而進攻越來越猛烈,百鳥朝鳳槍在他手中,就好像活了一樣,朝顏良刺去。
顏良大刀快速的揮舞著,旋轉一個大圈,奮力抵抗著趙云的進攻。
趙云就像一只兇猛的蛟龍,而顏良則像一只惡虎。龍虎之爭,誰才是王?
劉封邊擊鼓邊注意戰場的一舉一動,他生怕顏良會有詐,若趙云出事了,他又怎么能很楚落交代。
戰場之上,鐵馬的馬蹄踏在大地上,讓大地都顫抖不已,好似要開裂形成打的裂縫一樣。
趙云的玉馬白龍駒,神采奕奕,沒有一點勞累過度的樣子,反而精神狀態良好,看它的樣子仿佛還能奔跑千里。
反觀顏良的戰馬由于千里迢迢來陳留早已疲憊不堪,再加上如今的戰斗,只怕體力早已不支。
“顏良,我勸你還是束手就擒吧。”趙云的槍直取顏良的胸膛,顏良揮刀打過,硬抗了一下。
“哈哈,小子我要是束手就擒,就對不起我上將之名。”顏良仰天大笑一番。
“那就別怪我,手下不留情了,也不尊老了。”趙云雙手握住槍把,橫掃顏良。
顏良使用自己的大刀也揮了過來,與趙云的槍碰撞在一起,只覺得兩股力量相互沖擊在一起。
就看是誰的力量更勝一籌了。
趙云的力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死死的抑制住顏良的力量,讓顏良感覺一種壓力直沖自己的手腕,一種酸痛感由手傳到全身。
顏良知道自己在慢慢的處于弱勢了,眼前這個小將,實力非凡,難怪可以戰了張曼成的大將。
自己可謂是碰上了一個硬茬子。
趙云縱馬一躍,長槍直接劈下,顏良舉刀上舉,自己的大刀直接被壓了下來。
接著趙云順勢操長槍直取顏良腦門,顏良急忙大刀抵抗,但是大刀卻被打落在地,接著槍落在喉嚨的前方。
“袁紹的上將顏良,也不過如此。”趙云意氣風發,居高臨下道。
“后生可畏啊,老了。”顏良感嘆一番,然后無所畏懼道:“小子,算我看錯了人,要殺要剮隨你吧。”
“不過……”顏良停頓了一下,方才說道:“不過,我若是死了,我主公袁紹定會率領大軍,為我報仇,到時候你也逃脫不了。”
顏良的話語帶著威脅的意思,讓趙云內心不好受,他的槍尖都在輕晃,隨時都可以刺入顏良的喉嚨當中。
顏良的士兵,看見自己的將軍敗給了年紀輕輕的趙云,頓時一個個驚訝的張開了嘴,仿佛能放下一個雞蛋一樣。
而城墻上的劉封見此場景,只感覺心血來潮,自己也想提槍去戰場大殺四方。
他可是青州比武之魁,武藝在當時青州兵也是永冠三軍的存在。
此時看見趙云的戰場風采,又何不會想起以前的在青州的歲月。
“哼!你以為我不敢殺你嗎?單單你想襲陳留,就是死罪一條。”趙云臉色冷淡,就像凝霜。
“是嗎?我不理解陳留太守乃是張邈,與小將你有何關系?”顏良滿是不解的問道。
“我與那張邈并無關系,但今日入了陳留,就不能在我的眼皮低下被人占領。”
趙云正義凜然的說道。
“罷也,今日戰敗,乃是我一生之辱,要殺要剮趕緊的。”
顏良雙眼一閉,大喊道,不帶一點懼怕。
“好,成全你!”趙云退槍接著猛的刺來。
乒乓……
趙云的百鳥朝鳳槍被向右彈開,只見的藍色的長劍豎立在顏良面前,從劍向四周散發著傲世九重天的威亞。
長劍,不是別物,就是聶風。
趙云見到聶風,猛的回頭一望,只看見城墻之上,楚落站在那里似王似帝,有著無上的威嚴纏身。
“大哥……”趙云氣勢弱了幾分,問道:“大哥為何阻止我?”
“沒有為什么,子龍快回來,我們即刻啟程。”
楚落語氣冷冷的,命令道。
“這……唉!”趙云心里難受至極,他苦澀的嘆了一口氣,收了槍與拔出聶風,駕馬回城。
顏良聽到了剛才的對話,他睜開了眼眶干燥的眼睛,看到了這輩子都忘不了的面容。
“多謝,楚將軍救我一命,此等恩情來日再報。”顏良站了起來,拿起自己的大刀,感謝道。
接著顏良反過身,對他后面的將士道:“走,去與主公匯合。”
“是!”士兵異口同聲道。
顏良先下一步,士兵緊隨其后。
趙云入城之后,上了城墻,看到了楚落,有點氣憤的詢問道:“大哥為什么不讓我殺顏良,你要知道顏良一死,袁紹就少了一名大將。”
“子龍啊,顏良一死又有何用,袁紹手下還有高覽、韓猛、麴義、張郃,各個實力強橫。
十八路諸侯解散,袁紹擊敗了韓馥,得了高覽、麴義,張郃等大將,若顏良一死,等待我們的只有大軍壓境。”楚落目光長遠,他解散道。
“再者說,今日我放了他顏良,他必定會記得這個恩情,來日定會相報。”楚落目視著遠去的軍隊,風輕云淡的說道。
楚落放了他顏良,為以后得一件事提供了好處。
當然這一戰,趙子龍在顏良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常山趙子龍之名將在不久傳開。
“曹操,來信了,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東海之行,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