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一早,王翼起了個大早,開始按照木牘上面的“太乙十八擊”開始練習劍術。
根據《莊周說劍》記載,莊子本人的確是頂尖劍術大師,天下沒幾人趕得上。
再說,太尉繚也修習過此劍術,因此“十八擊”應該不那么簡單,如果勤加練習,效果肯定非凡。
學習完劍術,王翼吃罷早點,就來開會商量訓練騎士一事。
前面講過,根據秦王政命令,參加會議的人一共有六人:太尉繚、將軍王翦、將軍蒙武、衛尉李信、中尉馮劫、工師王翼。
衛尉是保衛宮城的軍隊統帥;中尉是維護京城治安軍隊的統帥,也就是隋唐時期的金吾衛,二者與郎中令一起構成了保衛皇帝的三重護衛。
最有實權的當然郎中令,他統領皇帝的第一層護衛,目前的郎中令是馮去疾,不過他最近一直生病,工作暫時由右相王綰兼任。
秦朝咸陽城比較分散,沒有像別的六國那樣,將整個王城圍起來的高大城墻,只有分區的小城墻(各個宮殿區、居民區)。
因此秦末農民起義之時,劉邦進入了武關后,當時的秦王子嬰就只有投降,因為沒有像邯鄲城那樣據城守衛待援的條件。
……
太尉衙署。
參加開會的眾人席地而坐,表情都比較輕松,畢竟這只是一個技術例會。
太尉繚面帶微笑一掃眾人,說道:“諸位,王郎前些日子發明了馬鐙與高馬鞍,也就是所謂的新馬具。
此新馬具一出,必將極大提升騎士戰斗力,因此大王命我等研究一下騎士的新戰法,盡快提升騎士戰力。
今日召集各位前來,就是要集思廣益,形成一合理方案上報大王,中尉,你先說說想法!”
馮劫點點頭,道:“太尉,自從王工師發明了新馬具之后,卑職很快就得到了幾套樣品,試用過之后發覺這的確是天才的發明。
卑職以為,首先可以明確的是,有了這新馬具之后,輕車肯定將逐步無用武之地,這就意味著騎士可以作為主力進行戰斗與突襲。當然時間可能有些長,也許是三五年,也許七八年。
其次,為了達到騎士作為主力之目的,卑職以為,必須先制定騎士編制規模與相關計劃:
如騎士總體編制人數、常備騎士人數、現有編制是否調整、各部使用何種主戰兵器、訓練計劃、戰術教學等等……”
王翼一看,今日與會者都是大秦軍隊的精英,而且除了太尉繚之外,每一人都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看問題自然也很準。
接下來人們陸續發言,全都肯定了騎士將來肯定會作為戰場主力,對王翼發明的新馬具予以肯定。
不過,他們在談到具體兵器之時,依舊是長戟、劍、弓(弩),也就是騎士同時配上述三樣兵器,缺乏創見。
也沒有人能夠提出騎兵的新戰法,畢竟新騎兵從未在戰場上使用過。
太尉繚聽了幾位將軍的發言之后,又把目光盯向了王翼,笑著問道:“王郎,此馬具是你所發明,我還想聽聽你的建議!”
那幾位將軍雖然對于王翼所發明的新馬具很佩服,但是也不會猜到他對騎士作戰其實有很深的理解,所以神情都有些不以為然。
王翼當然從他們的臉色當中看出了對自己的懷疑,心想,今日大好機會下,自己可得拿出一點真功夫來。
只見他微微一笑,然后朝著幾個人拱了拱手,說道:
“太尉,卑職剛才聽了諸位將軍發言后,受益匪淺!不過,卑職以為,這還遠不足以發揮新馬具的威力!”
啊?他話一出口,眾人立刻一驚,都瞪大了眼睛望著他,似乎自己耳朵聽錯了一般。
太尉繚又道:“嗯,我就知道王郎還有想法,此處也無外人,你盡管把想法說出來就是,如果可行,我將立刻稟報大王!”
王翼點點頭,又繼續說道:“太尉,首先,卑職以為,騎士的武器裝備必須與新的鋼鐵冶煉法結合考慮,也就是要配備新武器。
具體來說,長兵器要放棄戟,直接使用鋼矛、破甲錐等等殺敵利器。短兵器也必須進行改進,放棄銅劍,全面配馬刀!”
破甲錐?馬刀?這都是些什么東西?眾人更加驚異。
在灌鋼法沒有普及之前,幾乎沒有刀作為兵刃,三國時候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根本不可能出現。
而且在馬上用長刀,威力不如長矛(槍)與戟,原因也很簡單,古人有一句話就說明了這個原理:砍傷刺死!
即便是在兩千多年以后的醫療技術條件下,刺死的機率也遠大于砍死。
當然,作為騎士近戰兵器的馬刀,其主要作用就是斬殺步兵敵首與防御,這與馬上用長刀不是一個概念。
還有,即便是騎兵沖殺步兵,許多步兵也是被騎兵的戰馬沖擊踐踏而傷亡,有時這個比例可以超過一半。
也就是說戰馬也是兵器,他很多時候比普通的兵器更管用!
……
“王郎,能否詳細介紹一下破甲錐與馬刀?”王翦問道,他似乎很感興趣。
王翼點點頭,隨后從旁邊拿出一個麻布口袋,從里面掏出一個三棱破甲錐,當然他是沒有槍桿的。
“太尉,諸位將軍,卑職此處帶了一破甲錐樣品,錐頭長二尺五寸,三棱。騎士若用上此錐,除非敵方用上厚的鋼板甲,否則其他無論何種甲,都將被此錐一擊而破!”王翼說道。
宋代破甲錐流行,三棱或四棱長槍使用也非常普遍,他對付普通的鎧甲非常有效,而厚的鋼板甲雖然勉強可以抵御,但是其造價非常昂貴,只有中高級將領才用得上,中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兵是不可能裝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