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朋友,感謝一路追隨。這兩天在看房子,有點累,先歇一歇。同時,也因為故事發展到現在了,還有大概10萬字就要結尾,后面的內容,寫起來越發的仔細小心,所以我先休整下。也趁這個機會,說說我寫這本書的一些感受吧。
這小說,實際上七八年前,還在報社做記者的時候,遇到的一個社會新聞事件,讓我很有感觸的一個新聞事件。后來幾年一直在內心,久久不能忘記。直到2015年那會兒,我受報社安排,去BJ采訪全國兩會。那段時間,每天昏天暗地地跑會場,采訪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每天還要寫稿子發回報社。幾乎每天晚上都是一兩點睡覺,次日早晨五六點便要起床,準備新的挑戰——圍追代表委員。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半個月,才稍微輕松不少。正好借著休息的時間,我去拜訪了BJ幾個出版社的朋友,一起見個面吃吃飯喝喝茶。他們都是我多年的朋友。
其中一個朋友是在BJ非常有名的一家暢銷書出版社上班。我們約在朝陽區見面吃飯。晚上吃的川菜——他知道我的口味。我們聊到小說,聊到寫作,聊到出版行業的情況,因為我以前剛畢業時,也在出版社工作過,做過策劃編輯,也結識過不少的知名作者。我們說起話來,便無拘無束,盡管都是第一次見面奔現。
我們自然是聊到寫作作品上。他問我有什么新作沒有,我說有。其時,我手里有兩本作品,一本是講述畢業后,四個大學同學進入社會走上各行各業打拼、追逐夢想的辛酸往事。另一本是短篇故事集(有多篇被知名公號轉載)。他比較有興趣,讓我回頭發給他,他去申請選題會報題,可惜那時候,這兩本都已經答應簽約給了另一家出版公司。
他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遺憾。問我還有啥作品么。我說有一個,就是目前這個小說的原型,我想寫一本小說。他當時說好,讓我回頭準備一個故事梗概給他,他先去報選題。
一切都似乎很順利。回到重慶后,我開始寫故事梗概。我花了快兩個月時間,查找資料,尤其是查找上世紀70年代,重慶和四川方面知青下鄉的相關資料,以及同時期的全國知青的相關資料,另外還查找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大的社會發展形勢,以及大的歷史事件,還有政策走向。——這一切,都將作為我這個小說的時代背景。這樣初步就確立了這個小說,所樹立起來的時代背景。也就是要反映,在上世紀1978年后,中國接下來的三四十年的歷史背景下,人們的悲歡喜樂,人們的生活工作等等。
一句話說就是: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他們的悲歡離合。時代的變革背后,有無數個小人物的命運歷程。
基本確立這個原則后,開始架構小說。
我從2015年五六月開始,寫這個故事的梗概。一共寫了20集,成為整個故事的梗概。這20集的梗概,一共3萬多字。寫了差不多兩個月。這兩個月里,寫一下停一下,因為需要考慮人物的性格塑造,考慮故事情節的推動,考慮某一個細節的合理性,甚至要考慮影視化如何呈現較好。
最難考慮的就是:男女主角的情感最后破裂,該如何有個爆發點。是的,就是這個原因。我記得大學時候的中文寫作課時,教授講過,兩個人的感情破裂,不管前面如何藕斷絲聯,最后要徹底拜拜時候,絕對會有一個引爆的東西。也就是最后一根稻草,該如何壓垮!
就這么慢慢打磨,20集的梗概,寫了大概兩個月。然后又寫了大概3萬字開篇,也就是目前看到的前面幾萬字,本書的前三章。之后便發給BJ的編輯朋友,等待出版社選題會通過。等了大概兩個月,編輯朋友發來消息,說很遺憾,選題會沒過。大概理由是:我不是知名作家,盡管我之前出版過幾本小說,領導說只做“大作家”的。其次,選題偏向影視化,但他們目前需要青春偶像劇影視方向的。我這個作品,更適合“正午陽光”團隊之類的去做。第三,他們覺得風險有點大,暫時先不考慮。如果想出版,可以,但是版稅沒有。其實就是免費給。
我聽到這個消息,只給編輯朋友發了一個笑臉過去,說,謝謝兄弟,費心啦。
接下來,為生活奔波,也就沒把這個寫作提上日程。接下來幾年,風里走雨里去的,在重慶一直為詩和遠方打拼,偶爾會寫一些風花雪月的文章,發到我自己的公眾號上,賺取一些關注或者贊賞互動,倒也不亦樂乎。但心中,仍然會有一些遺憾,還是想把這個故事寫出來,趁現在年輕,精力尚可。
想歸想,直到2019年,我開始正式動筆寫這個故事。并參加征文大賽。寫了一兩萬字,便有后臺便有簽約消息了。和十年前,我在起點寫《人事局長》這個小說一樣。
只不過,忙于生活,加上那時候孩子才剛一歲多,需要人照顧,所以我更新起來也斷斷續續。很多次寫著寫著,昏昏欲睡。
即便來了不少次推薦,但我依舊不能保證每天都更新。成績自然也就不太理想,加上這個作品的風格,也并非現今橫行于世的“爽文”,后臺數據自然也就不太理想。好在我并沒把這個當回事,一心只是想著好好寫完這個故事,然后一個寫作旅程便告一段落。
我這么多年的寫作過程,其實一直很享受,很愉悅。寫這本書,有時候時間充足,一天更新8000字,有時候一天2000字。每一次寫作,都是一次歷練自己的過程。不管是寫作技巧、語言表達、內容架構、敘事方式,等等,都是一次自我反省的過程。時至今日,已經快60萬字,越發覺得寫作就是一門技術活。也就越發明白,這些寫作成績好的作者們,真的是不簡單的。
這本書寫到30萬字時,我曾請一個朋友幫我打印了一本出來。原本是郵寄給我的老母親讀一讀。老母親今年65歲,熟讀四大名著,尤其《紅樓夢》。我少年時,家里有一本豎版《紅樓夢》,便是母親再讀。可惜后來被我撕了折紙飛機去了。
我準備郵寄過去,讓老母親提提意見,順便讓她消磨一下時間。只是后來打印出來后,發現太厚了一本,郵寄不太方面。后來想著等全部寫完之后,修改之后,重新打印字體小一點,再郵寄過去。
與此同時,BJ一家影視公司通過朋友找到我,希望做我們的影視改編。我推薦給閱文集團的影視版權朋友對接,后來我了解到并沒有談攏,大抵是價格上沒有談好。這也沒關系,好飯不怕晚。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關注到這個小說的商業影視化的潛力。
而我,越往后寫,越來越覺得這個小說的影視潛力巨大。所以,我在簡介里寫到,它是中國西南的《大江大河》。而我內心覺得,它是一部很適合正午陽光團隊改編的作品。我一直在等待,有一個懂它的影視團隊,來將它好好影視化。盡管我寫作過程里,無時無刻不在考慮影視改編的可能性,從而對寫作內容的把控,也更多的考慮文字的影視化處理。
這是一個商業寫作者必須面對的,也必須學會的寫作技巧。否則,文學便會搞成自嗨。那寫作者,就真成了酸腐文人了。我可不想這樣。
BJ那家影視化合作沒談攏后,我曾試圖找過原本的內容對接編輯聊此書。只可惜一年的時間里,我不善言辭,僅有的兩次在網上打招呼,也基本沒等來回應,直到編輯離職,依然沒等到回應。后來我想,一來或許編輯忙,再者我并非網文大神,編輯也自然不會關注我。
當然,作為一個十年寫作者,我內心自然也會傲嬌清高。我自認為,以我對網文或者文學作品的理解,可能并沒有些人理解得透徹,但我自己的作品,我能清晰的知道它的價值定位在哪里,或者說它價值的最大化的“點”在哪里。再換句話說,我知道,影視化的操作,會使得這個作品的價值最大化。
我并非敝帚自珍。我內心深知,假如這個作品,有區區幾萬元的訂閱,于我而言,也并無太多改變我生活的可能性。而我,在炒股的大軍里,早當了好幾茬韭菜,被割了又割,何止這區區幾萬?
所以,在此后,我便是一個孤獨的寫作者。為愛寫作,能量無限。多年的文友也多次建議我直接太監,反正訂閱不高,數據不好。但我依然堅持寫,只要有時間,便寫幾千字更新。哪怕沒有一個人看,依然更新。
我相信,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總有一天,會有人能懂這個作品。即便再過三十年沒人懂,那就當成我的練手的,留給我的閨女吧。
這樣想來,我越發覺得寫作便是一種樂趣。尤其是我并沒有其他太多愛好。不抽煙,不賭博,不piao不泡,偶爾和幾個朋友喝喝夜啤酒,或者安靜看看書。寫作,便是最大的樂趣了。沒有太多的功利心,反倒寫起來更加順暢,更加踏實。
今晚11點一看,59萬多字了。這么著急更新,自然是寫不出來一章的,而且也不想敷衍,索性斷更一次。寫寫這本書的寫作歷程吧。
還是那句話,不會太監。20集的梗概用完之后,可能還會將一些主要人物的故事發展開來,發散開來,繼續寫。也就是大家說的“開副本”。我也注意到了,目前的故事里,好幾個人物其實蠻有趣的,寫作空間也很大,后面開副本時,也能很好發散。
比如“何了了”、“劉浩所長”、“胡芳和魏無極”、“劉仁義在南方的故事”···每一個人人物背后,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間,而他們,所串連起來的,恰好是1978年后的中國里,飛速發展下的代表人物。
這些故事完整串聯,便是這個小說影視化的最好體現。影視化參照可能性有《金婚》、《父母愛情》、《大江大河》、《甜蜜蜜》等等。這讓我想起,我在打印給我母親的這本書的封面上,寫的那句話:
人的苦難生活,是給時代的畫作描白。
謹以此書獻給父輩們的青春歲月。
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最初緣由。我想寫一下我們的父輩,寫一寫他們的年代。希望能被看見,并被熱愛。以此為記。
劉浩學長,2021年4月19日凌晨12點52分,寫于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