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榮諦卻擺手說道:“大哥不必如此,這神秘人也未曾與我為難,反倒在幫我,我們不必再糾結他了。”
原來,蕭景是在南榮諦手中寫的是“思良計,捉其人。”但南榮諦卻不這么想,才說了此番話。
蕭景見他如此,便道:“防人之心不可無,萬一此人是為計劃著更龐大的陰謀呢。萬事小心為好。但兄弟如此說,那此人暫且放一放不提。明日保護好臥龍先生便了。”
南榮諦心想,此事卻有可能,但捉其人不在這一時,便點頭微笑,不再言語。
次日清晨,魯肅早在驛館外等候。諸葛亮與南榮諦、蕭景整衣出門。
魯肅走上前道:“各位睡得可安穩。”
諸葛亮笑著道:“一覺便睡至此時,讓子敬久候了。”
魯肅道:“我等也才剛到。”思索了下又湊近諸葛亮叮囑著昨日早已叮囑過的話:“先生見了我家主公,切勿言曹操兵多將廣。”
諸葛亮笑道:“子敬何必多次叮囑,我自有分寸。”
魯肅道:“如此甚好,請!”說著便帶頭領路,往幕府走去。
南榮諦與蕭景跟在后面。
南榮諦心想:此人卻是太啰嗦,不過倒也謹慎。
及至幕下大廳,早已有一干人整衣端坐在此,有身披盔甲的武將,更多的是峨冠博帶的文官。
魯肅一一介紹。有張昭、顧雍、虞翻等人。但南榮諦基本都不認識,倒那張昭聽大師傅提起過,似乎是江東本地的名士。
南榮諦細觀此人,峨冠博帶、配劍掛腰、童顏白發,似有神仙之貌,右手捻須,神情不屑,似有一副受人敬待多年的模樣。
諸葛亮一一拱手后坐于客座,南榮諦與蕭景便立于其身后。
江東文武見了這許多,但并未見到傳聞中的碧眼紫髯的孫權,他為何不來?南榮諦并不知曉。
孫權雖未至,那張昭卻開始說話了。
張昭道:“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仲、樂毅,此語果有乎?”
諸葛亮道:“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張昭道:“我觀此比差矣。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國天下;樂毅扶持微弱燕國,下齊國七十余城。此二人真濟世之才。如何自比管、樂的臥龍先生,一出山,便使劉豫州丟盔棄甲,從新野千里迢迢逃到江夏呢。似乎劉豫州得先生后,倒不如之前了。”
諸葛亮笑道:“我主劉豫州,昔日敗于汝南,寄于劉表之新野,兵不滿千,將不過十,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敦、曹仁等輩心驚膽裂。管、樂用兵,不過如此爾。”
張昭又道:“那為何卻還是敗得一塌涂地,幾無安身之所。”
諸葛亮道:“我主不忍乘亂奪同宗基業,此大仁大義。當陽之戰,十數萬赴義之民,劉豫州不忍棄之,甘與之同敗,此亦大仁大義。似乎倒比夸辯之輩,坐席而談,無人可及;隨機應變,百無一能者強了數倍不止。”這些話從諸葛亮口中滔滔不絕的說出,讓張昭無話可說,滿臉羞澀的坐下。
又一人站起道:“先生以曹操為何人?”諸葛亮觀此人,乃薛綜。于是答道:“曹操乃漢賊,又何必問。”
薛綜卻道:“我覺得不然。漢傳世至今,天數將盡。曹操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歸心,何必要以卵擊石,強欲與爭。”
此話一出口,忽見一人厲聲呵道:“你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眾人一驚,不知誰敢在此大廳如此罵人。細觀此人,十六七歲年紀,背負長劍,劍眉怒眼,活脫脫一少年劍客。
這人不是南榮諦是誰?他本是漢室皇族人,怎能忍受旁說人說漢數已盡的話,未曾忍住,把諸葛亮叮囑的“切勿多言”拋諸腦后,便厲聲說了出來。
江東文武見自己人被諸葛亮身后一黃毛小兒厲聲責罵,早已心懷不平,亂作一團。
諸葛亮忙呵罵道:“小子安敢多言,你倆去廳外守著,不許進來。”
眾人見諸葛亮把他們趕了出去,方才安靜下來,等待諸葛亮回答薛綜的話。
諸葛亮道:“人生于天地之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曹操祖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此無父無君之人,天下之所共憤。”
眾人見他所說的話,與剛才南榮諦所說的話意思并無任何差別,只是諸葛亮把無父無君之人說是曹操,并沒有明擺著說薛綜,但明眼人都知道,諸葛亮把曹操和薛綜一起罵了,而且還罵得有理有據。
薛綜滿臉羞憤,卻又無可奈何,只得坐下。
忽一人大聲道:“先生喜歡說大道理,但卻未必有真才實學,恐怕會被儒生恥笑吧。”
諸葛亮并未細看此人,張口便道:“儒有君子和小人分別。君子的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名留后世。小人的儒,惟務雕蟲,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雖日賦萬言,又有何用。”
此人默不作聲。
似乎又有幾人想刁難諸葛亮,正欲站起。門外忽一人大喊道:“先生乃當世奇才,爾等以唇舌相難,這豈非讓外人說我江東似這般待客之法嗎。如今曹操大軍壓境,不思退敵之策,反倒在此逞口舌之能,讓天下恥笑。”
眾人觀此人,乃黃蓋,是江東三世將領,當年隨孫堅征討黃巾賊,立過不少戰功,這里的人除了張昭,似乎沒人有他如此資歷。
諸葛亮見黃蓋到處,嘴角揚起了微笑。
原來,諸葛亮趕南榮諦與蕭景出去時,悄悄遞給了南榮諦一個紙條,上寫道:“速去我兄長諸葛瑾處,讓他去尋黃公覆來解圍。”
事后,南榮諦悄悄問諸葛亮道:“剛才先生替我罵過那人了嗎。”
諸葛亮笑著把自己剛才對薛綜所說的話又說了一遍。南榮諦聽完哈哈大笑,一個勁的夸贊諸葛亮口才了得。
南榮諦又問道:“先生覺得自己舌戰會敗嗎。”
諸葛亮搖搖羽扇道:“不會。”
南榮諦道:“那為何先生要我等去尋黃蓋來解圍。”

南榮墨和
舌戰群儒是我幼年看《三國演義》印象最深的片段。諸葛亮獨自一人把東吳眾多自詡智謀之士的人說得啞口無言,卻又邏輯合理,從小便喜愛此片段。 但寫小說又不能照搬,便設計了諸葛亮讓南榮諦去尋黃蓋解圍。 其中也較原文有刪減、改動,建議去看原文,是真的經典。 以此章紀念幼年所中意的“舌戰群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