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三路大軍即將合圍邯鄲,看著身邊臨時召集的十萬守軍,趙孝成王知道,守已經是很難了,所以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求和。
與長平之戰前無心插柳式的求和不同,這一次,趙孝成王是認真的,所以,他很用心的研究了求和策略。
誰才是決定秦國戰略方向的人,一直以來,趙孝成王的第一感覺就是秦昭襄王,但經過仔細研究后發現,原來自己錯了。
秦昭襄王作為秦國的最高決策者,已快五十年,這五十年來他經歷了太多的風雨,在這五十年間他需要面對太多的問題。每一個時代秦國面對的問題都是截然不同的,這是一個人無法解決的,所以,秦昭襄王在前四十年選擇了魏冉。而當魏冉的虎吞之策適應不了這時代時,秦昭襄王又選擇了范睢。
從魏冉到范睢,秦昭襄王的角色從來都沒有變過,但是,并不是戰略制定者,而是觀察者。
明白了這一點,趙孝成王便明白了在這個環境下誰能左右秦國的戰略方向,他就是范睢。
確定了求和的對象,但趙孝成王也不能自己跑到咸陽去,所以,他還需要一個能為自己跑一趟的人。
而這個人很快也就出現了,他就是蘇代。
這個蘇代,還是我們熟悉的那個蘇代。
說實話,這家伙命確實挺長的,到底有多長,咱也不知道,史書上關于蘇代的年齡,只留下了四個字---壽終天年。
那一年,蘇代代表齊國出使燕國,與燕王噲對話的場景,已是六十年前。
所以我們不妨來推測一下。
當年蘇代見證老哥蘇秦路過洛陽那磅礴的氣勢和排場時是多少歲,我們不知道,但從他的變化來看,心智應該是成熟的(一個小孩也不會想那么多),保底算就當他十五歲吧(也有可能是二十歲,二十五歲,三十歲,甚至更大)。然后花了幾年時間游學天下,再然后又重走老哥的路來到燕國,不得志后又到齊國,在齊國混得還可以,又出使燕國,這中間怎么也要個幾年時間。這么算吧,就當他從洛陽出來到出使燕國,總共花了十年,所以,與燕王噲對話時的蘇代最少也是二十五歲。
現在距離當時已經六十年了,六十年后就是八十五歲,當時的衛生環境,醫療條件,活五十歲都算長壽了(很多國君擁有最好的條件都活不到五十歲),這八十五歲確實是個奇跡。
蘇代由于畢生都在倡導合縱聯盟,而各諸侯國在被秦國打的時候也會常常想起合縱聯盟,所以蘇代在各諸侯國之間一直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于是,當趙孝成王找到蘇代的時候,而他也表示自己還走得動,愿意去咸陽一趟。
來到秦國,蘇代找到了范睢,但他并沒有送上大禮,也沒有承諾給予任何好處,而是就范睢的個人地位進行了一個分析。
蘇代問到:“武安君已經擊潰了馬服君的趙軍了?”
這是一句廢話,范睢瞟了他一眼回到:“是?!?p> 蘇代又問到:“秦軍要包圍邯鄲了?”
這還是一句廢話,范睢又瞟了他一眼回到:“是?!?p> 知道就好。
“趙國滅亡,秦國一統,誰的功勞最大?武安君克敵制勝,攻城七十余座,在南奪取鄢邑、郢都、漢中,在北全殲趙軍,圍攻邯鄲。這樣的功勞,即便是當年的周公、召公和呂尚也不過如此吧。一旦秦國成就王業,武安君必定升為三公,到時您的地位可就在他之下了,您覺得您忍受得了嗎?”
蘇代說完,范睢便沒有了最初傲慢的神態,此時留在臉上的只有僵硬的表情。瞅準時機,蘇代繼續說道:“秦國圍困上黨,但上黨的民眾卻逃往趙國,這說明什么?說明東方諸國的民眾向來已久不愿做秦國的臣民啊。試想一下,有這樣的前提在,秦國即使滅了趙國,秦國就能得到趙國嗎?我想不是的,到時候趙國滅亡,其北方的領土一定會歸降燕國,東方的領土并入齊國,而南方的領土則落入到魏國和韓國的手里,到時候你覺得秦國還能得到多少好處嗎?”
于私,白起將超過自己的地位,于公,秦國調兵遣將最后得利卻不多,有了這兩點,要是還不能說動范睢,這就沒天理了。
果不其然,蘇代說完后,范睢沉默良久。不久之后,他便找到了秦昭襄王,極力勸說他下令秦軍從邯鄲撤兵。
當然,范睢勸說秦昭襄王的理由肯定不會是說白起功大,所以,他避重就輕的講:“秦軍連年征戰,現如今已是疲敝不堪,不如現在趁攜戰勝之威與趙、韓議和,讓他們割地,也好讓士兵休整。”
說的也是,長平一戰,秦軍雖然全殲趙軍,但自身傷亡也不小,消耗巨大,現如今既然已經吞并了趙國一半國土,不如就此收手,臨走前還可以找他們再索要幾塊割地。
于是,秦昭襄王下令,讓韓國割讓垣雍,趙國割讓六城。同時派出樓緩前往邯鄲,與趙國交涉議和之事。
既然要議和了,那就不能再兵戈相見了。所以,在派遣樓緩前去邯鄲的時候,秦昭襄王還派出了一名使者一同前往邯鄲方向,但是,并不是進入邯鄲城,而是來到了白起的軍營。
就在白起準備與王龁和司馬梗匯合進攻邯鄲的時候,秦昭襄王的一份詔書也來到了他手里,內容很簡單,要求他即刻從邯鄲撤兵。
拿著秦昭襄王的詔書,白起陷入了沉思,他知道,現在是唯一能滅亡趙國的機會,一旦錯過,當趙國恢復了國力,下一次就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了,也許不在自己的有生之年。
白起不愿意相信,然而,這一切又是那么的真切,看著眼前的邯鄲城,白起發出了一聲怒吼。
縱有再多的不甘,那又能怎么,白起只能率領秦軍回到秦國。
回到秦國,迎接白起的是無數的榮譽和呼聲,然而,在這些榮譽和呼聲下,白起卻滿臉愁容。也許此時的白起就已經料到,邯鄲,這就是自己一生最后的戰場。
對于秦昭襄王的命令,白起耿耿于懷,但他知道,這一定不是秦昭襄王自己想出來的。于是,白起把目光投向了范睢,兩人的梁子就此結下。
白起率領的秦軍走了,邯鄲的包圍也就解除了,趙孝成王本該高興,然而,他卻如同白起一樣---高興不起來。
因為,樓緩帶來了秦昭襄王議和的條件---割讓六座城。
話說六座城與邯鄲比起來也不算什么,但此時的趙國新敗,半片國土已經淪陷,再割讓六座城,確實有點下不了手,所以,趙孝成王犯起了難。
面對這樣的難題,趙孝成王一個人不好決定,于是,他找到了一個人商量。有意思的是,他沒有找到趙國人,而是找到了替秦國出使而來的樓緩。
對于這一點,我很難理解,這是什么邏輯。估計樓緩也是,所以面對趙孝成王的詢問,樓緩(樓緩曾在趙國被趙武靈王重用)也覺得很尷尬,所以只能推脫的說道:“此非臣之所能知也(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p> 說的也是,人家代表秦國來找你索要割地,你卻問人家這地割好還是不割好,換了誰也不好回答。
然而,趙孝成王卻不覺得尷尬,看樓緩把這個問題踢走了,他還心有不甘的追問道:“雖然,試言公之私也(話雖如此,你發表一下個人意見也是沒關系的嘛)。”
碰到這樣的主,也是沒辦法,樓緩只得開口:“但話我先說清楚,人的身份不同,說出來的話被人理解的意思也是不同的。我代表秦國過來,要說不割地,那肯定不是我的本意。但要說割地吧,別人肯定又會覺得我是在為秦國說話,所以,也不太好說。但大王非要我說的話,那我就覺得還是割地給秦國的好?!?p> 聽完樓緩的話后,趙孝成王輕輕的點了點頭,說了一個“好”字。但他具體是什么意思,沒人知道,不過這可把虞卿嚇了一跳,于是趕緊找到了趙孝成王,表示千萬不能割地給秦國。
當然,虞卿也是有有備而來的,所以見到趙孝成王后,虞卿直接就問到:“大王覺得秦國這次退兵時,是疲憊了還是有所保留?”
這是一個非常犀利的問題,它的犀利之處在于這問題根本就沒有答案。除非白起率領著秦軍繼續圍攻邯鄲,直到打下來或敗退,但現在白起帶著秦軍已經走了,所以,這是一個無解之題。但如果非要給它一個答案,那就是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虞卿問這個問題,顯然是有自己答案的,并且,他還堅信趙孝成王的答案跟他一樣。
果不其然,趙孝成王回答到:“秦國攻打我們,已經不遺余力了,肯定是因為疲憊不堪才退軍的?!?p> 漂亮。
“既然大王認為秦國是因為疲憊不堪了才退軍的,那大王為什么還要拿他們沒有攻下來的六座城去換他退兵呢?這些地方本來就是他們無力攻打的,并且他們的退兵也是遲早的事,現在為什么還要用這六座城去資助秦軍呢,要是第二年他們修養好了再來攻打趙國,那是大王還能有什么辦法呢?”虞卿追問到。
說的也是哦。
不過趙孝成王還是沒有下決定,而是再次找到了樓緩,把虞卿的話原原本本告訴了他。
這還真是有意思,還有國君背著臣子準備把國家賣了的。
當然,趙孝成王再次跟樓緩談過后也沒有直接下決定,而是在虞卿和樓緩之間來來回回談了好幾次,充當兩人的傳話筒。
在數次談話后,趙孝成王和虞卿終于達成了共識:不如割讓五座城給齊國,讓齊國跟趙國結盟,以齊國和秦國素來的恩怨看,到時秦國一定會忌憚有了齊國加持的趙國,這樣一來,趙國就可以用少一城的代價一下子交到齊國和秦國兩個朋友,東西兩邊就都安穩了。
這邏輯,確實也挺感人的,還別說,趙孝成王也挺贊同,當即就把虞卿派到了齊國去,以五座城商量結盟之策。
齊國當然高興了,無緣無故白得五座城,反正自己也不跟秦國交界,無非就是替趙國壯壯聲威,這種事不干白不干。
這回輪到秦昭襄王傻眼了,咱使者派出去了,軍隊也撤回來了,都洗好澡換好了衣服就等著接受趙國的六座城呢,突然給我來這么一出,耍猴呢?
秦昭襄王很生氣,后果很嚴重,于是,剛回到秦國還來不及休整的秦軍又接到了向邯鄲進軍的命令。
最可憐的還是當兵的,打仗的時候上陣拿刀砍的是他們,作戰行軍用腳長途跋涉的也是他們,現在被耍的又是他們??墒牵麄冇惺裁崔k法呢,接到任務后還是只能起身,火速趕往邯鄲。
士兵們的苦是可以不在乎的,但武安君卻是不能不照顧的??赡苁菫榱俗尠灼鸷蒙蒺B,也可能是秦昭襄王有足夠的信心,所以這一次攻趙,秦昭襄王沒有用白起,甚至連王龁都不用,而是直接叫王陵帶著軍隊就去了。
再次踏入趙國境內,王陵跟秦昭襄王一樣,信心滿滿。作為長平之戰的參與者,他能體會到那場戰斗對趙國的打擊有多大。而走在趙國的境內,王陵也深深的感受到,一路走來,秦軍未遇任何抵抗。
正如王陵所料,趙國已經徹底失去了抵抗力。
然而,事實是這個樣子的嗎?
當王陵率領秦軍來到邯鄲的時候,眼前的一切超乎了他的意料,因為這里戒備森嚴,城頭站滿了守城的士兵,各個英姿雄發。
其實,早在秦軍發兵邯鄲的時候,趙孝成王就已經做好了準備,這也是秦軍為什么會一路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的原因。因為,趙孝成王把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到了邯鄲,并且,還向各諸侯國派出了使者,請求救援。
面對有所準備的趙孝成王,王陵有點騎虎難下了,大家都知道趙國已經被白起打得他媽都不認識了,可偏偏此時的趙國又是兵強馬壯(起碼邯鄲是這個樣子的)。你要說打他吧,可能打不下來,你要說不打的,這千里而來的,一刀不砍,確實沒面子。
于是,為了面子,為了名聲,王陵決定干他一票,下令向邯鄲發起了進攻。
如果王陵知道趙軍此時守城的將領是廉頗時,可能他會重新考慮一下,然而,他沒有這個機會了,當秦軍發起進攻的那一刻,也就是王陵身敗名裂的一天。
面對秦軍猛烈的進攻,廉頗有條不紊的防守,幾個回合下來,王陵一點好處也沒撈到,人倒是死了一大批。
消息傳到咸陽,秦昭襄王也很納悶,沒想到趙國竟然還能做垂死抵抗。當然,這一次他并沒有把責任怪到王陵身上,而是對他繼續信任。于是,秦昭襄王增兵趙國,協助王陵圍攻邯鄲。
第一次打敗可能是運氣問題,也可能是風水問題,但如果第二次還敗,那就是能力問題了。于是王陵告訴自己,邯鄲已經不堪一擊了,于是得到援兵后,王陵再次向邯鄲發起了進攻。
如果說上一次是意外,這一次就是實力的體現了。得到了援兵的加持,王陵依舊沒能攻下邯鄲,連城墻上的土都沒刨一塊下來,自己倒是損失了五個營。
仗打到這個份上,再打下去就沒意思了,但就此退兵,這面子實在是沒法擱。所以這時,秦昭襄王想起了白起,于是,如同上一次請他去長平一樣,秦昭襄王又一次來到了白起的府上。
然而,與上一次的兩人相視一眼,無需多言相比,這一次白起是無語。
面對白起的沉默,秦昭襄王只好挑明了講,但白起依舊不給面子,說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現在的邯鄲確實不好攻打,各諸侯的救兵每天都有到達的,他們對秦國的怨恨已積存很久了。秦軍雖然在長平消滅了趙軍,但是自身的傷亡也超過了一半,現在國內兵力空虛。遠行千里越過河山去爭奪別人的國都,趙軍在城里應戰,諸侯軍在城外攻擊,這樣里應外合,內外夾擊,戰敗秦軍是必定無疑的,這仗打不得)?!?p> 白起可能是做過分析了,說的話有一定道理,但是,這話從他嘴里講出來就沒多大意思了。那當年你以七萬秦軍攻破全盛的楚國都城時,不照樣飛起來嗎?
當然,秦昭襄王不能這么懟白起,他能做的只是強令白起出發。
然而,白起這次好像是鐵了心的不動,連秦昭襄王的命令都置若枉然。沒辦法,秦昭襄王也不想跟白起杠,于是叫范睢出面,前去勸說白起。
范睢不出來還好,一出來更氣,想到自己在戰場上腥風血雨,還要防備這人在背后的暗算,白起那個氣得啊,直接就稱病躺床上不起來了。
對于白起心里的小算盤,精于算計的范睢當然知道,但他不會挑破。勸說不成,他只能如實匯報秦昭襄王。
違抗王令,按說這罪夠殺幾次頭的了,但秦昭襄王像什么是都沒發生一樣,提也不提。
既然白起不愿去,秦昭襄王也不再強求,于是,他找到了王龁,命他領兵前往邯鄲。
王龁沒有白起的資本,也沒有白起的脾氣,所以對秦昭襄王的命令,他是十分的服從的。
看著離去的王龁,秦昭襄王內心翻涌,除了前方的戰事,還有為秦國效力了近四十年的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