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楚國和魏國的救兵,趙孝成王便也有了保衛邯鄲的信心。而就在這時,趙勝更是親自組織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隊,向秦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在趙軍的猛攻下,秦軍接連敗退,被迫退守三十里。
敢死隊的勝利給了楚軍和魏軍極大的鼓舞,于是,楚魏兩軍于邯鄲郊外也向秦軍發起了攻擊。
看著楚魏兩軍如火如荼的攻勢,守衛邯鄲的趙軍也不甘寂寞走出了邯鄲城,與楚魏兩軍共同夾擊秦軍。
在三國聯軍的連番打擊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王龁不得不率領秦軍退回秦國的河東郡。
邯鄲之圍就此解除,但戰斗并沒有結束。
秦軍退去后,聯軍依舊緊追不舍,一直追到河東,再一次打敗秦軍。在聯軍的輪番攻擊下,秦國河東郡數座城池失守,而趙軍也趁勢收復了太原、上黨、皮牢、武安等半片被秦軍攻占的領土。
看著秦軍接連敗退,韓國也不甘寂寞加入到痛打落水狗的行列,一舉收復了被秦國占領的河東、安陽等地。
仗打到這個份上,老本都虧完了,本來還說長平之戰是加速統一的步伐,這邯鄲一仗打下來,這加上去的速度怕是又要掉下來了。
邯鄲包圍戰,注定是要改變命運的,當然,除了趙國和秦國的命運被改變外,還有無數人的命運也被改變。
第一個便是范睢的恩人鄭安平。
范睢本以為趙國經長平一戰,國力大損,到時必定無力抵抗秦國的進攻,所以便把自己的恩人安排到了邯鄲去蹭軍功,想想到時候怎么也得撈個爵位什么的。可誰想,意外會來得這么突然,就在楚魏聯軍進攻秦軍,王龁退守河東的時候,鄭安平沒來得及跑(王龁帶領大部隊撤退的時候為什么單單把鄭安平落下了,這里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帶領著兩萬人稀里糊涂的就被聯軍包圍了。
而這家伙救人有一套,打仗就不怎么行了,眼看突圍無望,當即就舉白旗帶著兩萬人投降了趙軍。
從秦國的將軍變成趙國的俘虜,雖然沒面子,但對鄭安平本人而言,好像也沒多少壞處。由于是帶著兩萬人投降的,多少有點教育意義,趙孝成王當即就封了他為武陽君,還給了封地。
投降還能投出封地來,這買賣劃算。
鄭安平是高興了,但遠在咸陽的范睢就不高興了,按照秦法,鄭安平犯罪,推薦他的范睢也是同罪的。而這投降罪可是大罪,怎么說也要誅滅三族。好在秦昭襄王力保范睢,并下令全國:誰要是再敢議論鄭安平的事,就以同樣的罪處罰。
秦國歷來法制,秦昭襄王的這一出無疑是賭上了自己的威信以及秦國的國本,可見他對范睢的重視。
然而,秦昭襄王的重視并不能代表范睢的永遠,而鄭安平之事,只是一個開始。
當然,此時的范睢還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覆滅已經開始了,所以,他還在想著收拾一個人---白起。
白起為秦國效力四十余年,立下了無數的戰功,宣太后和魏冉當政時,他們以為白起是他的人。到了秦昭襄王當政時,他又以為白起是他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講,宣太后、魏冉和秦昭襄王都是對的。
但在白起看來,自己不是任何人的人,他只是秦國人,不管是宣太后、魏冉還是秦昭襄王,他們讓自己做的事都是為了秦國,所以自己才會干得那么出色,以至于給他們產生了錯覺,以為是在替他們做事。這個錯覺直到秦昭襄王命令白起前往邯鄲接替王陵被拒絕時,秦昭襄王才明白過來,不過,他已經不在乎了,所以他決定放過白起。
但是,范睢可不這么想,在秦國自成一派的白起絕對是自己的威脅,所以對他一定要除之而后快。而關于白起的覆滅,多少還要從他自己講起。
就在秦昭襄王派王龁前去邯鄲接替王陵后,秦軍八九個月依舊沒有任何進展,而就在這時,白起卻來了個幸災樂禍,公然調侃到:“不聽我的意見,現在怎么樣了!”
我始終想不通,白起在秦國混了這么多年,多少大人物都倒下了,他卻依然挺立在那里,難道就這智商?
這話在秦昭襄王聽來是極其刺耳的,違抗王令也就算了,國家需要你之時不站出來還是算了,但在前方戰士浴血奮戰時你在背后說風涼話,這就有點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秦昭襄王對白起的反感被范睢看在了眼里,在范睢看來,秦軍于邯鄲不管是軍隊數量還是裝備,都有著極大的優勢。按理說長平一戰趙國國力大損,應該是沒有能力對抗秦軍了的,可偏偏秦軍在一而再再而三增兵的情況下依舊無法攻克邯鄲。所以能解釋的原因就只有一個了,那就是秦軍不是攻不下邯鄲,而是不想攻下邯鄲。而他們這么做的原因也只有一個,那就是全軍上下想用這種方式來支持遠在咸陽的白起。
這是一個可怕的結論,白起為秦國領兵四十余年,軍中大小將領皆是他一手帶出來,所以這個可能完全存在。
想到這,范睢便想到了扳倒白起的法子,于是趕緊把這可怕的想法告訴了秦昭襄王。
當沒有往這方面想的時候,秦昭襄王對白起還是百般的放縱,但經范睢這么一說,一股涼氣瞬間從后背飄過,不得不有了收拾白起的心。
而在收拾白起之前,秦昭襄王決定再給他一次機會,于是,秦昭襄王再次來到白起的府邸,強令他前往趙國,接任王龁。
這一次的秦昭襄王與上一次客客氣氣的態度截然不同,但面對怒火中燒的他,白起依舊不為所動,繼續稱病,就是不去。
秦昭襄王對白起最后的信任徹底失去,于是削其爵位,降為士兵,并命他即刻離開咸陽,遷往密陰。
說到底,秦昭襄王還是念白起的功,不忍殺他,但范睢就沒這心了。
接到命令后,白起依舊不動身,就在他賴在咸陽的幾個月里,前線失利的戰報天天傳來,秦昭襄王不堪其煩,最終還是把怒火發泄到了白起身上,派人強行驅逐。
離開吧,離開這一生功與名的地方。
走出咸陽的西門,白起向東瞟去了最后一眼。而正是這一眼,要了他的命。
看著離去的白起,范睢內心偷樂,立馬找到了秦昭襄王,說到:“看白起那樣子,令他遷出咸陽,好像還很不滿意、不服氣啊。”
這句話把秦昭襄王對白起最后的一點念想也擊碎,于是,就在走出咸陽西門數十里后,白起收到了秦昭襄王派使者送來的一把劍,并明確要求,你就用這把劍自殺吧。
白起手握長劍,仰天長嘆,大聲怒吼:“我白起何罪于天?竟落得如此結果?”
片刻之后,白起放低了聲音,說到:“我確實該死,長平之戰,趙國降兵數十萬,我詐而坑殺之,死而足矣。”
說完,便舉劍自刎。
一代戰神,就此結束。
白起走了,然而留給范睢的時間也不多了。
王龁率領秦軍從邯鄲退到河東郡,就是給范睢的最后一擊。
從這方面來看,范睢猜測秦軍故意作戰不力是在支持白起還是有一定根據的。因為,追隨王龁來到河東郡的還有楚魏聯軍,而這時王龁也一如既往的貫徹他的退后路線,又從河東郡退到了河西郡。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話,應該還記得,此時的河東郡守是王稽,也是范睢推薦的人。
這就有點明顯了,把聯軍引到河東來,自己卻撒腿就跑。你軍隊是可以退,但人家郡守怎么退。沒辦法,王稽只得留下來收拾爛攤子。
面對涌入河東郡的楚國、魏國、韓國和趙國的四國部隊,其實王稽做得還是不錯的,雖然大片城池淪陷,但他至少還保住了一些地方。至于他是怎么做到的,我們不得而知。但從后來發生的事情看,我們也能猜出個一二。因為,就在王稽還在河東與諸侯聯軍周旋的時候,咸陽的秦昭襄王卻收到了一封密函,上面內容說是王稽與諸侯串通,有叛國之嫌。
這就有點扯了,在沒有秦軍支援的情況下,人家不與諸侯聯系,搞搞外交活動,怎么能守住地方?
但這對于送上密函的人來講,已經不重要了,至于你王稽跟諸侯交流的是什么內容,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秦昭襄王很生氣,當即就以叛國罪逮捕了王稽,隨后便坐法連誅。
自己推薦的鄭安平和王稽接連以叛國罪倒臺,這時如果范睢還不能意識到這是白起舊部對自己的反撲,那他就真的是太傻了。
事實證明,范睢也已經意識到了,雖然秦昭襄王依舊沒有以王稽叛國罪連坐他,但他在秦國已是如履薄冰。
一日上朝時,秦昭襄王不斷嘆息,面對這反常的行為,范睢果斷上前說道:“君主憂慮是臣下的恥辱,君主受辱是臣下的死罪,如今大王如此憂慮,還請治臣下的罪。”
范睢這話是什么意思,秦昭襄王可能聽明白了,也可能沒聽明白。
但不管有沒有聽明白,秦昭襄王不想管,因為,他只想說自己要說的話:“聽說楚國現在兵鋒將勇,怕是要對我們秦國有所行動啊,我們還是早做打算的好。可是武安君又已經死了,而鄭安平又叛國了,現在也沒了能征善戰的大將了,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秦國已經沒有了能征善戰的大將了?
不對!
秦國大將多得要死!
王龁、王陵和司馬梗之輩雖跟白起有一定差距,但獨當一面還是沒有問題的。再說了,春秋戰國名將榜排行第四的王翦在白起的教導下也已經漸露頭角了,還有一個蒙驁(蒙恬和蒙毅的爺爺),從秦昭襄王元年起就擔任秦將,為秦國攻城拔寨的,也算是軍功赫赫了,這秦國無將可用的話從何而來啊。
但仔細一想,秦昭襄王這話有問題啊,就算他看慣了白起這樣戰必勝、攻必克的真品,有點看不上王龁、蒙驁這樣的高仿,那他為什么又要單獨把九塊九包郵的鄭安平拿出來講呢?按理說,這鄭安平連王龁和蒙驁都不如的啊,完全沒理由進入秦昭襄王的視線啊。
想到這,范睢的腿頓時就軟了。這明顯是故意的啊,難道,要收拾我了?
當然,秦昭襄王最終也沒有收拾范睢,不過,風聲卻已經傳出去了,而有一個叫蔡澤的人聽到這風聲后,就來到了秦國。
蔡澤,燕國人,本職跟當初的范睢是一樣的,游學說客。不過比起范睢,蔡澤更像個神棍。因為他的出場,是從一次算命開始的。
關于蔡澤那次算命的經歷,沒多大意思,就不寫了,所以我們直接從他來到秦國后開始。
來到秦國,蔡澤是奔著高官厚祿來的,所以他的目標是秦昭襄王。但在見秦昭襄王之前,他決定先會會應侯范睢,于是放出話:我蔡澤,天下第一謀士,只要一見秦王,秦王必定剝奪應侯之位。
喲嚯,還有這么自負的人,確實該會會他,于是,范睢找到了蔡澤。
關于范睢和蔡澤的對話,內容太長太多(兩個吹牛的人,想也能想到說什么),沒多大意思。但有一點,我們要知道,蔡澤所講的,只有一個主題內容,那就是時間到了。
這個“時間”是范睢的時間。
一通談話下來,聯想起自己的境遇,范睢知道,確實是時間到了。于是便在秦昭襄王面前極力推薦蔡澤,而自己則謝病請歸相印。
范睢以這樣的方式交出秦國的相印,不得不說是極其明智的,關于范睢最后的結局,《史記》沒有交代,但我們可以猜測,到了這一步,應該是善終了,戰國第一戰略的提出者就這樣退出了舞臺。
范睢走了,但我們有必要把蔡澤交代一下。
范睢第一次請病后,秦昭襄王還強起過他,但在范睢的堅持下,秦昭襄王不得不妥協,最后把相印交給了范睢極力推薦的蔡澤。而蔡澤在接過相印后,也沒干幾個月,因為害怕秦國人搞他,所以也主動交出了相印。當然,蔡澤最終也沒有離開秦國,秦始皇時期,還替秦國出使過燕國,也算是善終。
老朋友們都走,意味著結局快要來了,但在這之前,還有兩個人,需要交代一下。
趙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為趙國傾盡全力的趙勝也來到了人生的終點,算是善終。
而比起趙勝的善終,魏無忌活的時間雖然長一點,但結局可不算太好。
在率領八萬魏軍配合楚軍和趙軍成功擊退秦軍后,魏無忌并沒有回到魏國,而是讓一個部將帶著魏軍自行回去了,而他自己則留在了趙國。因為魏無忌知道,竊符殺將這種事,怎么說都不地道,老哥魏安釐王肯定惱火。
魏無忌的選擇是對的,留在趙國,并不一定比魏國差,因為趙孝成王和趙勝都是一個知道感恩的人。這不,擊退秦軍后,趙孝成王還曾親自打掃臺階迎接他,并且多次與趙勝商議要給他五座封城,雖然最終在魏無忌自己的百般謙讓和自責下沒有成行,但還是被趙孝成王封到了鄗地。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魏安釐王也逐漸原諒了魏無忌,并把他在魏國的封地信陵也還給了他,只是,魏無忌還是選擇留了在趙國,這一留就是十年。
這十年間,魏無忌在趙國發生了很多故事,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沒有他的魏國也發生了很多故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秦國聽說魏無忌留在趙國不回魏國了,就派兵多次攻打魏國。
秦國攻打魏國,這跟魏無忌在趙國有什么關系,說實話,沒什么關系。但我們知道,按《史記》的寫史邏輯,肯定是想表達魏國沒有了這個賢人,秦國才敢來攻打的(這種話,看看熱鬧就算了,不必當真)。所以,魏安釐王還曾為這事焦慮萬分,多次派人前往趙國請魏無忌回國。
按理說,老哥把封地還給你了,又派人來請你的,這事也算完了,該回去還得回去啊,可魏無忌偏不。還下令自己的門客,有誰敢替魏王傳達通報的,處死。
這就有點絕了,但我們知道,有這樣的命令,就一定有不遵守命令的人。這不,魏無忌在趙國認識的兩個叫毛公和薛公的人就站了出來,對他說到:“公子在趙國受到尊重,名揚諸侯,無非就是因為魏國的存在啊。現在秦國進攻魏國,而公子卻毫不顧念,一旦您在大梁的先祖宗廟被夷為平地,看您還有什么面子活在這世上。”
一說到先祖宗廟,立馬就說到了魏無忌的心坎里,二話不說,套馬驅車就回到了魏國。
整整十年,兄弟倆再次見面,兩人相擁,不禁相視落淚。哭完后魏安釐王當即任命魏無忌為魏國最高軍事統帥,同時把魏國的上將軍大印交給了他。
回到魏國是為了救援魏國的,所以魏無忌也沒有閑著,當即通告天下自己已經回到魏國并擔任上將軍的事。而各諸侯國也好不含糊(你救人家,人家也救你),立馬派出軍隊前往魏國,交由魏無忌指揮。于是魏無忌率領著五國聯軍在黃河大敗秦軍,打得秦國老將蒙驁逃跑,并一路追擊到函谷關,把秦軍壓制在函谷關內,不敢東出半步。
秦國打得好好的,突然這魏無忌從趙國冒了出來,把好事給攪了,好不生氣。但人家人多,打又打不過,所以,只能使出殺手锏了---反間計。
于是秦國派人帶著萬兩黃金來到了魏國,找到了晉鄙當年的門客。
這招比較狠的,想當初這些門客在晉鄙手下只拿工資不做事,好不快活,可突然主家就被人給殺了,搞得飯都沒得吃了。
砸人飯碗這種事,向來是大仇,于是晉鄙的這些舊門客就找到了魏安釐王,對他說道:“公子流亡在外十年了,現在擔任魏國的上將軍,各諸侯國的將領都歸他指揮,搞得諸侯們只知道魏國有個魏公子,而不知道還有個魏王。聽說公子還要乘這個時機稱王,而諸侯們害怕公子的權勢聲威,也正打算共同出面擁立他呢!”
這種話,向來喜歡把沒有的說成有的,但它就是那么有效果。更何況,秦國除了找到晉鄙的舊門客外,還找到了其他人。
這時,魏國大街上出現了奇怪的一幕:經常有人假裝不知情的詢問魏無忌有沒有稱王。
至于問的人是誰,這不重要,被問的人是誰,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這話很快就傳到了魏安釐王耳朵里。
如果說之前晉鄙舊門客對他說的話他還能理解為詆毀仇人,但現在魏國大街小巷都流傳著這種話,他就有點受不了了,于是當即罷免了魏無忌的上將軍職位。
自己無故被罷免,加上那些流言肯定也傳到了他耳中,魏無忌當然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他也不爭不亢。
罷免了正好,無官一身輕,正好在家喝酒。于是魏無忌從此成病不朝,天天在家與賓客飲酒作樂,就這樣,渾渾噩噩渡過了四年。
魏安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43年),魏安釐王去世,而魏無忌也在這一年走到了終點(哥倆好,不求同年生,只求同年死)。
關于魏無忌的死因,《史記》記載五個字:竟病酒而卒。
所以說啊,酒還是少喝點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