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厲王逃掉了,估計這輩子也不敢再回來,沒有被彘國干掉就已經是求神拜佛了。
太子靜還養在召公家里呢,那還是一個小孩子。
可是國家不可一日無主啊,怎么辦呢?召公就和周公商量,當然這已經是不知道第幾任周公了,但他們的影響力卻仍然還在。
商量的結果是召公和周公共同執政,于是一個新的詞語“共和”出現了。共和十四年,厲王挺長壽的,但終于死在了彘國,而這個時候靜也長大了,于是召公和周公就擔任國相,擁立靜為王,也就是周宣王。
畢竟是在兩位賢臣的養育和輔佐下,前期宣王其實還是很不錯的,他以文王武王康王為榜樣,修德修身,也輕易不再向這些諸侯索要財物,所以諸侯重新歸附,一片欣欣向榮。
周宣王下令修復公室、廣進諫言、安頓百姓?,并及時任用召穆公、仲山甫、尹吉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韓侯、顯父、仍叔、邵穆公,張仲等一大批賢臣,同時陸續發動對周邊部族的戰爭,使衰落的周王室權威得到恢復,諸侯又重新朝見天子,迎來了一個短暫的中興時期。
可是宣王的英明有始無終,兩位國相也不知道是退休了還是壽終正寢了,反正后來宣王的有些亂來沒看到他們的影子。
宣王十二年,魯國國君武公帶著兩個兒子來朝見,長子括、少子戲,結果周宣王一眼喜歡上聰明伶俐的戲,就建議魯武公立戲為太子,這可是是干涉別國內政的大忌,而且與立嫡立長的祖制不符合,仲山甫勸說不聽,周宣王一意孤行。結果回去后魯武公去世了,戲就在宣王的干涉下即位,被稱為魯懿公。
這件事情釀成魯國的大亂,十年之后,長公子括的兒子伯御帶兵殺了魯懿公,自立為君,歷史上稱為魯廢公。
又十年之后,周宣王帶兵殺死了魯廢公,立了懿公的弟弟公子稱為君,就是魯孝公。
還好魯孝公是一個英明能干的首領,魯國才慢慢的穩定下來,可是宣王這一番操作讓魯國亂了三十年,諸侯國們對宣王此舉就很不以為然,不聽號令了。
天子要親自種田,這是祖宗傳下來的禮儀,雖然也就是做做樣子,可是宣王覺得累,就不去了,虢文公勸誡,他也不去,通過這一件小事,本來敏感的周王朝和諸侯國之間,又添上了許多陰霾。
宣王四處用兵,早年成績不錯,四海臣服,但是到了晚期,大家都挺服從中央的時候,宣王估計是打上癮了還是怎么回事,不斷的出兵,結果敗多勝少。
戰爭的勝利,離不開許多諸侯國的支持,而戰爭講究師出有名,到了晚期,這些戰爭其實很多是沒有明目的,諸侯們不但不支持,反而在暗中支持敵對方,失敗就是必然了。
宣王早期,征獫狁,三戰而定;征西戎,五戰而定;征淮夷,兩戰而勝;征楚國,一戰而勝……
宣王晚期,征魯廢公那年,周宣王派兵攻打太原戎國,失敗。
四年后,派軍隊攻打條戎和奔戎,也在山西境內,失敗。
三年后,派軍隊征討申戎,這一次倒是取得了勝利,但是半年之后在一個叫做千畝的郊區,被姜戎打敗,全軍覆沒,宣王只帶著少數隨從突圍,從此一蹶不振。
千畝之戰成了他生前的最后一戰,國事衰落,他變得敏感而脆弱。據說當時社會上流傳著亂國的謠言,上大夫杜伯奉命去調查,謠言本來沒什么痕跡,杜伯沒查出什么東西,竟然被周宣王給殺死。
然后有一次,周宣王外出狩獵,被一箭射死,據說是杜伯的冤魂索仇,還被記入了正史,可見煞有其事,如果不信鬼神之說,多半是某個刺客,假扮杜伯,刺殺成功。
周宣王有功績,在他父子三代之中是干得最好的,評價也最好,可惜有始無終,終于沒能扭轉困局。
而他的兒子,卻也和他的父親一樣,是整個西周最為著名的國王之一。
屬于西周最后的時代,周幽王開始登場了。
每一個天子出生,都有些異象,即使是作為千古第一昏君的周幽王也不例外。
周幽王沒有那些感神跡而孕,或者火光沖天那些異象,而是他父親發現他不是足月出生,換句話說就是出生日期對不上。這要放到現在可要好好查一下皇后和什么人接觸密切,是不是喜當爹了,可是宣王心大,他只是覺得這可能是不祥之兆。
因為這個原因,幽王差點被丟到山中自生自滅,幸好大臣勸服才保得一命,死里逃生的幽王有了自己的名字——姬宮湦,并被立為太子。
宣王死后,姬宮湦即位,幽王是他死后的謚號而被大家熟知,所以我們以幽王稱呼他。
幽王果然有不同的一面,他剛剛即位,國家很多地方就發生了地震,山崩地裂,這可不是什么祥瑞。
一般國家發生這些事情,大家都會認為是帝王不修德政,是上天預警。君王應該簡樸謙恭,祭祀上天,還要下罪己詔,表示自己已經收到上天的意思,并且正在遵照執行。
很顯然幽王不是這樣的人。別的君王會戰戰兢兢的檢視自己,幽王卻明目張膽的不修德政,或者說,幽王是一個有始有終的昏庸荒淫之主,從來就沒有覺得自己錯過。
幽王時期的大夫伯陽甫,是當時負責起草記錄的重臣,他看到地震之后就對幽王說,天地失去了正常的秩序,這不是天災而是人禍,地震堵塞水源,水源阻斷則國家滅亡,當年洛水枯竭,所以夏朝亡了,黃河枯竭,所以商朝滅亡了,今天看來又要亡國。
這是一則預言,也只是一個借口,因為他看到了事情背后的本質。
關于幽王這個昏君,最著名的故事當然是烽火戲諸侯,這個我們來重溫一下。
幽王最喜愛的妃子叫做褒姒(si),長得傾國傾城,卻是個冷美人。
幽王有個大臣叫做褒珦,因為勸說幽王修德從善為被抓,他的族人找到一個美麗的女子,取名叫做褒姒,然后當做褒珦的女兒獻進宮中,褒珦于是被釋放,幽王從此就和褒姒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當然,褒姒似乎看起來不是那么幸福,可是女子并沒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她或許還有等待贍養的父母,或許也要相互摯愛的情人,可是從她被選中的這一刻起,就已經永遠失去。
幽王也是個愛美人不愛江山的主,為了博美人一笑,他進行了各種嘗試,金銀珠寶、山珍海味、綾羅綢緞,一切他認為好的東西都似乎沒有效果。直到有一天虢石父點燃了烽火。
這是王朝有難而求救的烽火,看著各地風塵仆仆趕來的諸侯大軍,一臉茫然的對著城墻上的幽王,褒姒笑了,一笑傾城,再笑傾國……
幽王很得意,他重賞虢石父。自從見到褒姒最美的樣子,他的內心對這位年輕的妃子更加寵愛,無以復加,心想這是上天的恩賜啊,人間哪里有這樣的仙子呢。
他對自己的王后,對自己的江山都失去了興趣,一直沉浸在那一笑的美好之中。
為了進一步討美人歡心,幽王將王后打入冷宮,將太子姬宜臼廢掉,立了褒姒的兒子姬伯服為太子,成為自己的第一順位繼承者。
這可是違背祖制的大錯,申后帶著姬宜臼逃回了娘家,犬戎借著君王失德的借口出兵,幽王這些年只顧著討褒姒歡心了,武備廢弛,抵擋不住,于是燃起了烽火。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知道了,諸侯們以為這又是狼來了的把戲,不再出兵,幽王和褒姒以及太子,在亂軍中被殺,西周于是從此滅亡。
所以西周被滅,最大的鍋背在褒姒的身上,紅顏禍水的故事,和前朝以及前朝的前朝一樣,再次上演。
歷史就是這么記載和傳承的,包括史記。
可是不好意思,歷史的真相可能偏偏并非如此。
褒姒和妹喜、以及妲己,這連續三朝的美女,真的只是背鍋俠。
一個弱女子,在當時的深宮,不過是玩物而已,能夠得到君王的寵愛就已經是求之不得了,她所能夠做的,能夠獲得最高地位的做法,最多是充分施展自身的魅力,讓君王多花心思在自己身上而已。作為君王,本來昏庸得已經國家都懶得治理了,還會聽取美人亂政,簡直胡說八道。
何況,還有實錘。
據考證,烽火體系是漢代發明防匈奴所采取的防御手法,沒聽說過商周有,從發掘的商周遺址來看,也沒有烽火臺這一設置。
即使烽火臺有,周的直屬控制地區按照規定是五百里,五百里之外是最親密的甸服,也就是諸侯,烽火能夠在五百里之外看到,這個我實在懷疑。
假設天氣不錯,諸侯國又有千里眼,真的看到了烽火,從看到烽火到集合部隊,準備糧草,估計幽王和褒姒在烽火臺上要等個十天半個月,他們有沒有這個耐心還真難說。
諸侯不從一個地方來,跨越數百里,偏偏在同一時間抵達,然后茫然無措,惹得褒姒大笑,這個我們說不定先笑一聲呵呵。
綜上所述,也許還有其他的疑點。我們總結出烽火戲諸侯,不過是后來的儒家為規勸君王,要勤于政事,不能迷戀美色所編出來的童話而已。
妹喜如是,妲己如是,褒姒也如是,甚至,她們也許都不存在,歷史不外如是。
退一萬步,就算是烽火戲諸侯成立,西周的滅亡也是矛盾積累到了巔峰,周王室的影響力已經降到了冰點,犬戎入侵,諸侯不服,國家自身無力抵抗,沒有這件事,照樣玩完,不過是一個導火索而已。
而真正的導火索,其實是幽王廢申后和太子這件事,這件事或許和褒姒有一點關系。
申后和姬宜臼逃亡申國,而幽王派兵征討,也不知道申國和犬戎是早有勾結,還是不謀而合,幽王在二者的共同打擊之下無力抵抗,失敗被殺,西周滅亡,這就是歷史的真相。
幽王死后,姬宜臼在外祖父家的擁立之下即位,稱為周平王,定都洛邑。
還記得虢石父么?從周宣王開始,我們可以看到虢國是王室最大的依仗,雖然幽王的死歸結于虢石父的讒言,但很顯然,虢國對于周室的忠誠還是經得住考驗的,幽王死后,他也擁立了一個王,名字叫做姬余臣,稱為周攜王,定都鎬京。
一山不容二主啊,周朝下半場的故事,這才剛剛開始。

止戈為古
嗯,西周就快玩完了。 自從簽約以來,站點首頁搜索都找不到作品,收藏夾點擊也打不開作品。 點擊、推薦、收藏三無 我也快玩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