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這一次,段弘文的猜想是對的。當胡岳當回到龍義軍中沒幾天,順昌知府殷正望就帶著朝廷的任命和充足的錢糧、布匹、兵器等后勤物資來到了龍義軍,一同到來的還有一隊八十多人的隊伍,也就是段弘文一直所說的朝廷督軍,而領頭就是孫夋——孫督軍。
一番客套之后,殷正望對龍義軍表達了朝廷對他們的重視和厚愛,希望他們能再接再厲,為朝廷分憂。然后,宣布朝廷對他們龍義軍將領的任命,任命張傳世為兩淮征虜大將軍,張傳世以下,包括李虎、段弘文、胡岳等諸將領,幾乎都仿制宋軍編制情況,各有任命。同時,朝廷的任命中也特別提到了,此次派去的龍義軍督軍孫夋,負責對龍義軍日常軍隊操練的督促,同時也嚴明,在對金作戰的行動前,要事先告知督軍,在政德督軍的同意后方可行動,若督軍在遇到重大作戰任務無權處理時,要立即上報朝廷后再行動。
張傳世等龍義軍全體人馬都知道,以后龍義軍的所有軍事行動都要受到節制了,這也就是段弘文一直所擔心的。因為戰場的戰績隨時都有可能來臨,戰機稍縱即逝,若把握不住,坐等這不懂軍事的督軍層層上報,等朝廷的朱批下來了,也早已經貽誤了戰機。
可是,現在對待龍義軍而言,又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呢?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勇敢的走下去,這既是擺在龍義軍面前的唯一出路,也是面對當前困境的現實選擇。世間之事,哪有什么十全十美,人生在世,哪個不是十分之八九不完美呢。
無論怎樣,張傳世等人,對殷正望及孫夋的到來還是真情實意的歡迎,他們用熱烈的歡飲來迎接朝廷的任命和軍資的到來。
歡飲過后,在換上過冬新裝的另一軍的檢閱儀式結束之后,張傳世等人送走了順昌知府殷正望。
而接下來拋給龍義軍的另一個難題,就是如何與這新來的孫督軍處好關系,畢竟他是朝廷的代表,與他處好了關系,就相當于和朝廷處好了關系,這其中的分量,大家還是知道的。
為了讓龍義軍全體將士接受孫督軍和他那帶來的幾十號人馬,張傳世也是費勁了心機的。他每天都苦口婆心的接著各種機會與不同軍官聊天說事,從抗金大局到現實處境,一遍遍的向不同的人訴說著,終于經過大家半個月的努力,龍義軍才慢慢的接受孫督軍這雙“朝廷的眼睛”。
而對于孫督軍等人,則就不那么簡單了。孫夋的到來,本就是朝中哪些主和派在龍義軍中安插的一雙眼睛,當朝皇上也明白,明白殷正望是典型的主戰派代表,所以才將他派往抗金第一線的重鎮——順昌府,但限于朝中主和派的整天哭訴,皇上也確實考慮到權力的制衡,于是就在看似勉強的情況下,同意了主和派的聯名保舉,讓孫夋出任龍義軍督軍一職。因為主和派們非常清楚,雖然孫夋沒有完全表明自己主和的態度,但他也沒有表明自己主戰的態度,這也正是主和派們所希望的——至少不用讓人懷疑其與金人的骯臟協議。
但對于孫夋本人,其想法卻更加的微妙,據張傳世派人探知,這個孫督軍出身富貴人家,雖無甚惡習,卻也不曾在疆場有過寸功,只是專心讀書做文章,考的了舉人,做官后也是整日不問世事,只做些個閑職,專以清心雅趣為樂。
現在臨危受命,如同趕鴨子上架一般,雖有一千個不情愿到這龍義軍中擔任督軍,但皇上詔命已下,自己也無法拒絕。現在到了這龍義軍中,孫督軍滿腦子的想法,就是讓龍義軍主動出擊,將金兵御敵于千里之外,自己就可以得封受賞,早日回朝,離開兩淮那個是非之地了。
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至少在對待金兵的態度上,孫夋和龍義軍還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堅決抵御外敵。
也就是在孫夋到任龍義軍不過一月有余的時候,探子回報,金兵從宿州大營派出了大隊人馬,少說有五千余人,正往兩淮地區趕來。
得此消息,張傳世讓軍中的隊長以上人員都來議事,經過熱烈爭吵,最后的意見有二:一是主動出擊,趁著金兵來此未定之際,在半路設伏,和金兵對戰。第二種意見,就是借助淮河地市,時而伏擊、時而有計劃的撤退,避其鋒芒,在與金兵的周旋中牽制敵人,這樣就可以借助冬季的嚴寒氣候,等金兵糧草供應不及的時候,讓金兵不戰自潰。
按說第二種方案更加適合剛剛立足的龍義軍,但孫督軍只想自己早日建功回朝,不想整日提心吊膽在這鄙野久呆下去,于是就堅決讓龍義軍主動出擊,由他來向順昌府借兵,以大于敵人的兵馬來對付金兵,只要全體將士努力拼殺,就一定可以拼接這一次勝仗讓自己順利回朝的。
但龍義軍自張傳世以下的全體將士都不同意這一作戰方案。他們在吸取了兩淮軍及其他武裝的歷次作戰經驗的基礎上,更傾向于拼接地理優勢將金兵牽制與此。
兩者意見相持不下,孫夋又努力堅持說自己的意見就是朝廷的意見。同時,他表示,自己可以向順昌府等幾個州縣借兵來助戰,若自己借不到兵,則同意龍義軍的牽制辦法。若自己能夠借得兵源,則完全可以用超過金兵數倍的人數優勢將金兵殲滅于此。
可張傳世認為孫夋只是紙上談兵、想的挺好,于是就和胡岳幾個把兄弟合計,孫督軍借兵也是好事,若真是借的精兵,也未嘗不可與金人一決雌雄。于是就口頭上暫時同意了孫督軍的方案,等孫督軍將宋兵帶到此處的時候,再做定奪。
說來也令龍義軍眾將士奇怪,誰知督軍的權利在當時確實很大,就在孫夋派出幾個宋兵到附近州縣借兵后的幾天時間,分別從安豐、廬州、順暢等處的宋兵則陸陸續續到來,看著幾天功夫,便集齊了三千多名宋兵的大隊伍,孫夋臉上也不無得意。
張傳世等人對孫督軍此時也確實佩服,畢竟這個督軍不光像一雙眼睛在不時的盯梢這自己,還盯梢這附近的州縣的宋兵,關鍵時刻,還是能發揮點作用的。于是,看著到來的幾千名宋軍,龍義軍上下,頓時就有了信心和勇氣。
但從人數上來說,此時的龍義軍已有三千多人,再加上孫督軍借來的這三千多宋兵,將近七千人大隊伍遠遠超過不到五千的金兵。
雖然龍義軍這邊人數眾多,但是畢竟也是他們直接對陣金兵的最大一次規模的戰役,張傳世等人一點也不敢馬虎。且不說這些宋兵不受自己指揮,就是這些宋兵的戰斗力如何,張傳世等人心中也沒底。
為了保險起見,也為了讓龍義軍這個現在處在北方第一展現的抗金武裝不至于一戰即消亡,張傳世和李虎、段弘文、胡岳背著孫督軍在一起秘密商量。
最后,四人商量的結果是先排除部分人員全力配合宋軍迎戰,留部分精壯人員觀望,以待戰事進展情況再決定是否沖鋒。
看著探子回報的頻率越來越高,眾人知道,金兵越來越近了。終于,在金人距離龍義軍約百里的時候,督軍孫夋終于按捺不住,勒令諸軍主動尋找合適的地點,做好埋伏,將人困馬乏的金兵消滅在淮河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