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渠珍武備學堂出身,膽氣過人,文采武功亦是人間翹楚。初從戎,千里戍疆迤邐康藏。
辛亥革命爆發后,西藏地區風波四起。陳渠珍本來是新派人物,同情革命,但是畢竟又是清朝遺臣,忠義難兩全,氣節名節難雙保,故而率部眾115人臨淵脫身、冒死遁走。
他本來不想帶這么多人上路,無奈士兵們攔馬相求:陳管帶,我們和您一起走,我們一起回家。
他不迂腐地固步自封,亦不隨波逐流,是審時度勢后選擇走出的這一步,著實令后人感慨。更加令人驚奇的是,在那樣的亂世中,一個那么年輕的男人,竟然能贏得115名士兵的誓死相隨。
前路并非坦途,他們要走的,是會令人九死一生的羌塘草原。那里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為極地高寒氣候。秋冬時節,那里是最耐寒的游牧者們也不敢輕易涉足的茫茫荒原。
他計劃取道羌塘草原,翻越唐古拉山,入青海,抵達漢地。
他不是沒有評估過要面對的困難,但是當所有人都誓死追隨的時候,除了挺直腰板,他不能再有什么猶豫。
那是1911年的晚秋。
這一年,在北京成立了一個叫清華的學堂,在廣州有72個人葬身在黃花崗上,在長沙有1萬人集會掀起保路運動,在武昌有人打響了推翻封建帝制的第一槍。
荒蠻遼遠的藏北腹地,一群人在艱難跋涉,這群人心甘情愿地跟隨,徒步羌塘,返回位于中國南方的故鄉。
羌塘路茫茫,沒有給養,沒有得力的向導,一路上歷經苦寒,斷糧長達7個月。
部眾接二連三因極寒暴斃,每天都有人永遠地倒在雪原上,赤面朝天,連一張裹尸的草席都沒有。
當初上路時的眾志成城逐漸瓦解,真實的人性伴著足底的寒意,漸漸蔓延到天靈蓋。
道德的底線一再撕裂,剩余的部眾要么反水火并,要么人人相食。
人性的丑惡比藏北的風雪還要凜冽,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肆意橫生,人性的絕境中,甚至連陳渠珍都險些不能自保。
隨從親信全部離散,唯有其妻西原,萬里生死相隨到漢地。
她不是他的袍澤弟兄,不是他的下屬,她只知道她是他的女人。
她并不覺得自己是在付出或是奉獻,只是把這些當成自己應盡的本分。
彼時的西原,僅是一個不到20歲的新嫁娘。
日復一日,她對他的愛幾乎濃縮成一種信仰,一種可以舍生忘死、放棄一切的信仰。
她是他的愛人、母親和護法綠度母,他要走羌塘,她萬里相隨,她本藏女,不會不知道前路意味著怎樣的生死劫難……就算有一萬分之一的機會抵達漢地,今生,她也幾乎再無緣重返西藏。
她需要為他放棄父母、語言以及故鄉。
她沒有猶豫,甚至沒有詢問他什么,只是繃緊了弦,于死地羌塘舍命相保。
真正的絕境中,男人女人的界限會迅速打破,所有人的優勢劣勢一股腦的被擠壓在一個水平線上。
有些時候,對于高海拔地區的生存之道,漢地來的軍士們反而不如她一個普通藏女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