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唯一疼的就是胳膊,不能開電扇、空調,一吹就喊“膀子疼”。所以奶奶夏天不太愿意住在我們家,她喜歡晌午搬把椅子坐在大鐵門口曬太陽,我去了就搬個馬扎偎在她身邊,聽奶奶講“尿壺里娘”、“何修里娘”。從小聽到大,就沒見過這倆人,倒有次回小張樓,老爸和一個老頭說話,喊我過去告訴我說“你不是聽**奶會會喊尿壺里娘、何修里娘嗎,這個就是尿壺?!焙涡捱€好點,這“尿壺”,一純樸老頭和這名真不太能對應上來。老爸說農村老一輩的,比較信“賤名好養”,人家真是當名字在叫,不是開玩笑,還有“騷壺”“尿蛋”呢。
后來奶奶聽說尿壺的娘不行了,難過了好幾天,坐在大鐵門口低著頭嘆氣。何修里娘走的時候,老爸說不準告訴奶奶。奶奶同齡的人也沒多少了,前幾年還有老太太跑過來跟奶奶嘮嘮,夸奶奶有福,跟著老三長見識了,奶奶還順桿爬,跟個孩子似的,“我啥沒吃過,新順里娘都沒吃過香蕉,咦,香蕉啥吃頭,沒有肉好吃!”有時我偎在奶奶身旁曬太陽,她還念叨“新順里娘沒吃過香蕉”呢。奶奶90歲之后,就很少有伴兒了,話變少了,覺變多了。小時候還會跟我講找什么對象,大了反而不說了。
奶奶不讓我找姓李的處對象,總說姓王里和姓李里是冤家,在一起不好。而二大娘姓李。
奶奶第一次告訴我這話時,我剛來月經,奶奶說來了月經就不長個了,我哄她說我比去年高了3公分,奶奶就雙手插進袖口,碎碎念“來咯就不長咯,來咯就不長咯。”不過,從小學畢業到現在,是好像一公分都沒長。
奶奶第一次告訴我這話時,我學給了老爸,得到的回答是“憨!白聽恁奶奶里。那都是瞎說里!迷信!”
奶奶第一次告訴我這話時,我也學給了老媽,老媽撇撇嘴,說:“你二大娘還姓李呢。”
而我卻無比相信奶奶的話,總覺得她近百年沉淀的經驗,可能很多沒有科學依據,但一定很有道理,最起碼還有二大娘這個案例。只不過,不知道是先有了王李不和的魔咒,還是因為二大娘姓李。
而奶奶最后的日子,確是由這個姓李的來照顧,甭管因為什么原因,也甭管照顧得怎么樣,俗話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近一年,是不容易的。
陷入回憶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親友們一波接一波吃完,幾個阿姨一次又一次翻桌,我還在草垛上,看著人來人往。
果哥的兒子并沒有來,快要高考了,學校每個月允許住校生回去一天,周六下午四點放學,周日晚自習前回到學校。像鵬鵬這種家在鄉里的,回到家都七點多了,第二天吃過飯就得走,往往住校生不到下午兩點就回到宿舍,收拾東西、洗洗衣服,提前去教室上自習,晚飯前一個教室六七十人能到個百分之八十。記得我當初高考時,各種練習、講義使勁往我們桌上扔啊,擦屁股、當柴火燒都用不完那么多紙。一般作業做到九點多,才有自己時間復習,十點多回到家,看看白巖松的《新聞1+1》,喝杯牛奶背些單詞,早上六點五十前上早自習,六點四十五年級主任就把大門關得只剩一人通過,誰遲到跑圈加檢查。這種強度下,請假是要家長來學校親自解釋的,然后班主任跟家長叨叨半天孩子的各科成績啊、現在的形勢呀、時間的緊迫性等等,如果還好意思把孩子帶走才放行。
所以鵬鵬不來是可預知的,他來也是湊人數,畢竟是外孫子的兒子,雖然沒有出五服,仍沾個“外”字。來,喪事上子孫多顯得王家人丁興旺,人齊更顯得王家人心齊、孝順。不來,也沒人會問啥。尤其小孩子是不能“下地”的。
而我“下地”了。
說到“下地”,民間習俗或多或少都受著“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尤其老一輩人特別遵從這一思想下的任何所謂的規矩、道理。有些封建迷信爸媽是置之不理的,就比如奶奶不喜歡火化,老爸就開玩笑說等他沒了就不火化,埋地里,上面種棵樹。而殯葬方面的事情,不僅父母,周圍長輩們都很認真聽著大佬知的安排,老爸在今天之前,從來沒給奶奶磕過頭,拜年也沒磕過。這樣想想,我家過年倒挺簡單,就是初四去二大爺家吃個飯,一般大姑、二姑兩家也會去!不像有的家庭會給老人磕頭,老人將準備好的紅包給孫子孫女們,也就圖個喜慶熱鬧。我小時候二大娘給過我一次幾十張兩塊的,加起來好像是六十幾塊錢,后來就是我來替爸媽發紅色毛爺爺給大帥、紅丹他們了??念^倒是沒有的,奶奶說不吉利,容易死,老爸也不信這一套,我跟著也沒磕過,不過老爸說過等奶奶一百大壽他要磕一百個。
一百大壽沒到,老爸磕了不止一百個頭了。
我低著頭,扶著大姑,跪在當院,面向靈堂。想聽清大佬知說些什么,身邊都是哭聲,反而是我的心情最為平靜。這種場合莫名的敬畏,想抬起頭看看老爸在干什么,生怕不合規矩,葬禮是奶奶的,卻是給我們活著的人一種安慰,我們渴望盡最后一點孝心讓奶奶走得風風光光,體體面面。用余光掃掃同跪著的親人們,都在低頭抽泣著,前面二大爺大爺都在跪著,記得媽媽說過大爺是過繼給老爸大娘家的,二大爺應該是腿腳不太好,所以摔盆由老爸來了。聽著“嘭”得一響過后,幾個身強力壯的叔叔伯伯把棺材從堂屋抬了出來,我們跪在當院的起身讓道,這時我趁機抬起頭看了一圈,二大爺家當院滿滿全是人,甚至老爸一個土豪朋友帶著他的十幾個徒弟來“撐場面”來了,以前對于爸媽的人情禮節總是漠不關心,這半天多下來,才知道當家里出事時有這么多人在身邊,真的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