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窗戶,望著吳老師遠去的背影,文羽風百感交集。
他捫心自問:
我該怎么辦?
家長很焦慮,學生很痛苦,老師很困惑。
這是當今教育生態持續惡化的頑疾,也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社會痛點之一。
如果所有的家長,所有的老師,所有的學校,都被這股逆流裹挾,隨波逐流,無可奈何,無所作為,那孩子們的希望在哪里?
中國教育的希望在哪里?
總得有人迎難而上吧?
總得有人想方設法根除這個頑疾吧?
我不否認,心悅學校確實是在拿敏敏聰聰這些學生做教育創新實驗。
我錯了嗎?
現在還不知道。
我該不該堅持下去?
剛才敏敏聰聰的選擇告訴我,我一定要堅持下去!
實際上,心悅學校考慮到初三學生中考在即,對于該年級的教育創新,已經有較大的節制了。
如果敏敏聰聰是心悅學校的小學生,那估計小姨吳老師會更焦慮,更接受不了。
這學期剛一開學,心悅學校聯盟就銳意改革,大刀闊斧,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
首先就是前面提到的中小學生睡眠管理,要求小學生每天睡夠十小時,初中生每天睡夠九小時。
其次,大幅度削減甚至取消學生的家庭作業。
小學一年級至三年級學生,包括周中和周末在內,不布置任何的書面家庭作業,所有書面作業都安排在校內完成,以課堂作業為主,課后作業為輔。
順便說一句,文羽風的侄子文青陽,目前在翠溪心悅學校讀三年級。
不久前,陽陽放學回家,爺爺督促他趕緊做作業。
沒想到陽陽高興地大聲喊:
“老師沒布置作業!還說以后每天都沒作業!我踢球去啦!”
爺爺很納悶:
沒作業?學生回家怎么能不做作業?那還不玩瘋啦?
他直接打電話質問兒子文羽風:
心悅學校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文羽風告訴父親:
陽陽還是低年級小學生,完成校內作業就可以了,不需要做家庭作業,放學回家就應該多去戶外找小伙伴運動玩耍,玩累了多讀讀課外書,然后按時睡覺,每天睡夠十小時。
這顯然與文長昇多年的教師經驗和家長經驗不符,為此父子倆爭論了好久,結果誰也沒說服誰。
小學四年級至六年級學生,只在周末布置書面家庭作業,每個周末完成作業量的平均時長,總共不超過兩節課(80分鐘)。
初一至初二學生,周中每晚作業量不超過一節課,周末兩天作業量不超過三節課。
初三學生要上早自習晚自習,大部分是住校生,少數家里住得近的是走讀生。
別的學校,尤其是那些教學水平不高的學校,老師們打著笨鳥先飛、勤能補拙的旗號,對初三學生的學習抓得很緊,早上五六點就起床去上早自習,晚上學習到十一二點才睡覺。
甚至有個別老師喊出口號: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
因此,初三學生普遍睡眠不足,活力不足,很多人課間十分鐘都要趴在課桌上瞇一會,補補覺。
一邊爭分奪秒學習,一邊又要爭分奪秒補覺,太荒誕了!
文羽風暗自發誓,絕不會對本校初三學生采用這么愚蠢的辦法。
然而,他們畢竟中考在即,必要的做題練習和試卷測驗是無法避免的,但要鼓勵和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
文羽風心里很清楚,學生離高考中考越近,家長就越焦慮,留給教育創新的空間就越小。
所以,他和全校老師一致認為,教育創新的主戰場,目前放在小學階段最合適。
有意思的是,盧青云老師和葉紫萱老師,兩位來自北大清華的高材生,自告奮勇,主動要求擔任創新先鋒。
開學伊始倆人就申請,要聯手擔任小學一年級一班的班主任,文校長當場就批準了。
同時,葉老師擔任一二年級共四個班的科學課老師,每周上八節課。
她認為,學生年齡越小,好奇心和想象力就越強烈,因此科學課應該盡早開設。
另外她還說,自己上小學時,這門課叫自然課,后來改叫科學課,她覺得叫自然與科學課最準確。
在她看來,小學生最好是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探索和思考,逐步學習和理解各種科普小知識,從而進一步激發好奇心和想象力,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到了初中,再開始分科細化,深入系統地學習生物、地理、物理、化學等課程。
培養出類拔萃的科學家,要從娃娃抓起。
培育普通民眾的科學素養,也要從娃娃抓起。
盧老師擔任一年級兩個班的語文課老師。
他提出“大語文”的理念,自創了一門新的小學課程——《人文與社會》,內容以語文課為基礎,還要涵蓋歷史、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領域。
在他看來,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不僅要學拼音、識漢字、讀課文,也要盡早了解一些歷史故事、哲理寓言、傳統文化民俗,以及人文社科領域的常識。
雖然一年級小學生會讀會認的字很少,但他們喜歡聽故事。
小學的人文與社會課,就是以老師講故事為主要載體。
要用淺顯易懂的口語,講述生動有趣的故事。
而且,上課的主要目的,是要激發每個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對知識的渴求,引導他們課余時間廣泛閱讀各個領域的課外書,從兒童繪本和童話故事開始。
盧青云畢業于北大中文系,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利用暑假兩個月時間,為自創的人文與社會課,牽頭編寫校本教材,制作課件。
教材類似于繪本,插畫多(外包給專業插畫師),文字少,而且都標注了拼音。
課件PPT有不少動畫小短片,同樣是外包制作。
截至目前,他還未完成這項工作,說是至少需要一年時間,期間他可以一邊上課一邊編書,樂此不疲,成就感十足。
盧青云老師和葉紫萱老師,共同擔任一(1)班的班主任,因此需要密切合作。
不過,剛開學的時候,倆人的合作似乎存在一些障礙。
葉紫萱這個人,旁人剛接觸她時,她多少顯得有些高冷,氣質冷艷孤傲。
大學同學,現在的同事,背后都叫她冷美人。
這也難怪,因為她不僅才貌雙全,而且家境優越。
高考時,葉紫萱是湖東省理科狀元,隨后入讀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清華本科畢業后,她又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碩士。
拿到碩士學位后,她本有機會繼續讀博,這時她覺得自己的學術興趣并不是非常濃厚,于是轉換人生方向,回國進入一家知名制藥公司工作。
工作不到一年,她偶然看到心悅學校聯盟的招聘公告,怦然心動,頓時覺得這才是自己真正的愛戀——
我要當一名新時代的鄉村教師,一邊教書育人,一邊享受田園生活。
葉紫萱身高一米七二,高挑苗條,容貌出眾,而且家里很有錢,上下班開的是寶馬X5,爸媽送給她的禮物。
然而,盧青云也是北大才子,內心深處也是有點恃才傲物的,不過他是那種傲上謙下,有傲骨,無傲氣。
在盧青云看來,葉紫萱似乎不太適合當老師,因為她冷傲,不愛說話,親和力不足。
這樣的人,怎么能和小學生打成一片呢?怎么能和同事們密切合作呢?
傲慢與偏見,像一堵無形的墻,隔在倆人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