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客棧醒來之后,就一直在路上,鄔闌也不知道這路最終要通向何方?路途顛簸,想美美吃一頓飯,那是妄想。當然,還有身體尚未恢復得原因,導致胃口不佳。再一個初來乍到,隔閡感很強烈,并不愿意接觸外面的人和事。
所以鄔闌寧愿呆在車里,已自己的方式來化解隔閡感。
白天趕路,晚上投宿,晨昏不分,時辰混亂。除此之外,還要忍受顛簸之苦,渾身沒二兩肉的身體,在沒有減震的馬車里咯的疼啊!可以想象鄔闌內心是多么抓狂。
“哎~!”鄔闌重重嘆了一口氣,瞧瞧自己那沒二兩肉的超薄型身材,多么懷念前世的好身體!
身體的恢復自然不是一朝一夕,那就徐徐圖之吧。
在沒有任何便利措施的古代,做一次長途旅行,其“不方便”可想而知。就拿穿衣梳頭來說,雖然能簡則簡,但也不等于穿的亂七八糟,鄔闌卻總把衣衫穿的亂七八糟,嬤嬤每每瞧了都要嘮叨半天。
鄔闌覺得自己已經受夠了,只是表面還得應付著。
“嬤嬤,我動一動都覺得渾身乏累,兩手無力,怎奈這衣衫繁瑣,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嬤嬤聽了心疼難受了好一陣,幾次差點掉下淚來,遂不再說什么。
鄔闌心虛汗顏,但這也是無奈之舉,不管怎么扮失憶總不至于連衣服都忘了怎么穿吧?可我真不會穿吶!
這一路就是如此“艱辛”,好在“艱辛”久了,就習慣了。
丁酉年,九月十六,
這一天難得的好天氣,陽光煦暖,雖是深秋可還不覺氣溫的驟降,一路走的都是驛路,路況還算不錯,鄔闌望著車外,處處依然顯露生機,想那北方此時早已枯黃凋敝,唯有南方還是一片蒼翠。
風景看得厭了,就摸出隨身攜帶的一個小巧鏡匣,里面是一面圓形折疊手柄的水銀鏡,背面飾以折枝牡丹圖案,質地極為精良。
鄔闌先是把玩一陣,然后再舉起鏡子照照,鏡子里映出一張年輕的臉龐,眼神明亮,鼻子高挺,線條飽滿,和曾經的自己有七八分像。最有特色的是兩條眉毛,襯得整張臉明朗大氣,但又不失柔和妍麗。
曾幾何時,頭次看到這張臉還嚇了一跳,第一反應還以為坐了多啦A夢的時光穿梭機呢……要不怎么一下就回到了十五六歲?鄔闌心里滿意,穿越一場,倒像是撿了大便宜。
張嬤嬤瞧了她好幾眼,終于忍不住笑道:“姑娘怎的跟青娘一樣,就愛照鏡子,一照就是好半天。”
鄔闌聞言,扭頭看她,道:“我娘?我跟她長得像嗎?”
張嬤嬤的目光在她臉上打量,仿佛在腦海里刻畫一個曾經的模樣,道:“姑娘倒是像你父親多些,唯獨眉毛長得像你娘,你娘又長得像你外祖母。”
還有外祖母?
“那……我父親呢?”這是一個埋在心里很久的問題,只是鄔闌一直猶疑該不該問,對于身世,平時嬤嬤提的不多,而她自己出于謹慎,也不太怎么問。
“你父親生的好,一表人材,還是鄔氏家族……”話不曾說完,停住了。
鄔闌眉頭微挑,怎么話只說一半?
好一會,嬤嬤才重新開口,道:“姑娘莫怪,老奴走神了……”
鄔闌笑著搖搖頭,道:“沒什么,嬤嬤要是累了,就歇一會。”
這事急不得,得慢慢來。
…………
越接近目的地,往來的車馬越多,穿梭經過一個又一個的繁華鄉鎮。市井繁華,說明這一年風調雨順,百姓手里有余糧。
“嬤嬤,今年糧食收成還不錯吧?”
嬤嬤一聽笑道:“姑娘問糧食收成?只是這里很少種莊稼了。”
“哦?”鄔闌有些詫異,又問:“不種莊稼?那種什么?之前過鳳陽還能看見許多稻田呢。”
“越往南越少,南方的好土地都種了棉桑和煙草,稻田反而不多了。”
這不都是經濟作物嗎?這下真愣住了,在她印象里,這季節南方應該是處處稻穗飄香的豐收場景啊?
“那百姓吃的糧食又從何而來?”鄔闌又問。
種經濟作物意味著商品化農業,可這兒是不知道幾百年前的古代啊?鄔闌努力回憶曾經學過的歷史知識……
“江南的糧食來自淮南幾府,當然也有湖廣來的糧食,那里糧食賣到了這里,又從這里買走絲綢棉布和煙葉。”
淮南幾府?安徽?江西?還是蘇北?
“那……”
嬤嬤見她一臉茫然,又道:“姑娘沒在南方住過,不知也不奇怪,其實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經是棉桑多過稻谷。”
“那……種棉桑、煙草可是比種糧食更有利?”
“當然!比如棉花,種棉花的收益可是種稻谷的兩倍,而且農家還紡紗織布,勞作一天足以養活八口之家,還有富余!”
哦……
“既然紡紗能掙錢,那紡織業應該也很興旺吧?”
“沒錯啊,所以有蘇州絲綢,松江棉布,‘衣被天下’的說法。尤其那蘇州的衣裳首飾,但凡有個新式樣,舉國都效仿呢。”
嘖嘖~,看樣子蘇州就是古代版的米巴倫,時尚之都。
這世界的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語,種種所謂凡唱自一人,群起而隨之,此謂之“時尚”,古代如此,現代亦如此。
“等咱安定下來,老奴也為姑娘置辦幾件蘇樣的衣衫首飾,雖說這些年的風氣好了許多,但也是只重衣衫不重人品。”
這話有點似曾相識?
嬤嬤又道:“常言道,佛是金裝,人是衣裝,世人眼里淺的多,只有皮相,沒有骨相。”
“嬤嬤這話說得好,其實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如此。”
“噗嗤……”嬤嬤聞言一樂:“瞧姑娘說的,好像經了兩世一樣。”
鄔闌無語,可不就是兩世!
“這蘇州有意思的事多了,不光衣裳。記得還有一首歌謠這么唱的,‘蘇州三件好新聞,男兒著條紅圍巾,女兒倒要包網巾,貧兒打扮富人形……’”
嘶……這不是女裝大佬和男裝大佬?那么時髦?
“多久就這樣了啊?”
嬤嬤想了想,道:“很早了吧,萬和年間還時常聽到呢。”
鄔闌一愣,萬和年間?是我的歷史沒學好嗎?看這穿衣打扮到更接近明代,明代有萬歷,難不成還有個萬和?
她又小心翼翼的問道:“不是萬歷嗎?”
嬤嬤反倒給問住了,奇怪的看著她:“姑娘糊涂了?萬歷朝都結束一百年了。”
結束一百年了?不都是清朝了!鄔闌真糊涂了,感覺腦袋里的那根時間軸開始亂飆……
九月十七,
一行人終于到了江淮驛,這驛站位于南北孔道之上,地處南北要沖,是南下或北上的必經之地,在江浦縣治東南二里許。
江浦同六合一樣,都是應天府的下轄縣,而從江浦到六合可走急遞鋪一線:縣城出發至鋪子口的西門鋪,再到六合的駱駕鋪、梁塘鋪、林家鋪,最后到達六合縣治。
所以,鄔闌一行就在江淮驛與季家車隊分道而行,他們在驛站休整,而后直接渡江。而鄔闌則進入縣城,準備歇息一晚,明日再出發至六合。
張嬤嬤前去與季家道別,同時感謝他們一路來的關照。
在車里等待的鄔闌百無聊賴,悄悄掀起簾子向外看,卻不經意一道身影撞入眼簾。路旁一個男子牽馬佇立,一路的風塵似乎并沒遮住他身姿挺拔的模樣。
鄔闌心念一轉,這應是那位救她的大夫。
似乎感覺到了注視的目光,這男子轉過頭來,朝她看去……鄔闌一驚,迅速放下簾子,暗道好敏銳的人。
接下來兩家便分道揚鑣,自此,一段旅程告一段落。但對鄔闌來說,也是她前世旅程的落幕。
而一段新的旅程,正緩緩展開……
酉時初,
天色漸漸暗淡下來,街上仍然有許多行人在走動,沿街商鋪也依然生意興隆,尤其那酒樓食肆,吆喝叫賣聲不斷。挑擔小販的吆喝聲遠遠傳來,又漸漸散去,只留下陣陣食物的香氣經久不散。
鄔闌坐在車里,腦海里浮現的是市井生活的煙火氣,聽著車外的人聲鼎沸,那燈火明亮的街道一定是最熱鬧非凡的地方。
馬車穿梭在燈火闌珊處,馬蹄踏踏,淹沒在一片嘈雜之中。只是沒過多久,馬蹄聲又漸漸清晰起來,然后聽得張伯吆喝一聲,車子便慢慢停住。
張嬤嬤長長松了一口氣,說道:“姑娘,咱到了。”于是收拾起包袱準備下車。
鄔闌怔了半晌,然后跟著嬤嬤一起下了車。
腳一沾地就覺得輕飄飄,像踩了棉花,再活動一下腰肢,以緩解久坐帶來的僵硬。這才抬眼四處打望,所到之處是條巷子,這巷子并不偏僻,商鋪都還未打烊,只是進出不如主街熱鬧。
再看看身處之地,《同福客棧》,鄔闌不禁莞爾,好熟悉的名字。那檐下還掛著兩只長燈籠,上書:未晚先投二十八,雞鳴早看三十三。
要了一間地字房,嬤嬤叫了熱水進來,她兩先后收拾一番。待收拾妥當之后便一起下了樓,張伯也安頓好了一切,在門外候著。
三人來到大街上,準備尋個地方吃些東西,此時已到酉時末,街上正是熱鬧的時候。
這是三百年前的市井生活,鄔闌身處當中,看著人來人往,總感覺恍惚不真實。就在不久前,自己還在同舅舅舅媽笑語晏晏,又何曾想過此刻?怎奈一轉身,就是時空永隔;一轉身,就是一輩子。
“姑娘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嬤嬤有些擔憂。
陣陣炒板栗的香氣直竄鼻子,耳邊還傳來小販的賣力吆喝:“來瞧瞧叻,這開口板栗不是大姑娘捏的,也不是二姑娘炒的,是胖丫頭逛園子一腳踩的叻……”
“撲哧~,”鄔闌忍不住笑了出來,道:“肚子不舒服,餓了!”
嬤嬤呵呵一笑,神情放松下來:“原來是餓了,那先買些板栗姑娘吃著,免得餓壞了。”
小販瞧見買主上門,倍加殷勤:“這位嬤嬤,你眼光獨到,我這炒板栗又甜又糯,滿大街都找不到比我家更好吃的!而且一包只要十紋錢。”
張嬤嬤笑著付了錢,接過板栗,先剝了一顆給鄔闌,鄔闌一嘗,果然又甜又糯。三人繼續走著,這下有了吃的,也不像剛才那么急迫了。
空氣中混合了各種食物的香氣和頭油脂粉味,還有說不上來的氣味,這些氣味沖擊著鄔闌的嗅覺感官,既熟悉又陌生。
街對面佇立著宏偉的官樓,高基重檐,富麗堂皇,這壯闊的程度足以媲美現代任何一座五星級酒樓,更別提門前那各路車馬相望于道,絡繹不絕……
而此時的鄔闌還尚未完全領悟到,這個浮華而世俗的世界,正經歷著怎樣一場大變革?舊的被打破,新的尚未建立,猶如在死亡中孕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