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通的八百里加急報告,確實令郭宗訓大吃一驚,對于于闐國與喀喇汗王朝之戰,來到大周之前,他是聞所未聞,毫無心理準備。只是后來才知道有這個事,以前派人去援助,但是送回來的情報確實不夠準確,又鞭長莫及,所以郭宗訓疏忽了,幸虧韓通后來又送回來更詳盡的信息,讓郭宗訓明白了現在的情況。
如此看來,周軍暫時不需要在西域開戰,可以在那邊先立足,儲備物資和人員,等待一個適合的時機再出手,給喀喇汗王朝一個終身難忘的教訓。這些教派戰爭,不是短期的利益之爭,別人很難說得清楚,郭宗訓卻很明白,這是話語權之爭、信仰之爭,他很清楚這個對手的底蘊,只有徹底摧毀他們的進攻能力才可以平息,只是這個是無底洞,起碼要深入到巴格達才行,實在是太遠了,周軍現在根本沒有這個能力。
本來郭宗訓沒有想到去招惹這些人,只是,他們準備踹門了,你能躲嗎?唯有好好準備吧。
郭宗訓馬上找來內務府的主管,召開緊急會議。
以往,郭宗訓把任務安排給三大總管,由他們來實施,現在隨著內務府的規模越來越大,他需要增加與各個部門主管的交流,還要安排蕭綽來監督各項工作的進度,所以他擴大了這個工作會議的規模,即使他安排的任務還是由三大總管來執行,但是也要讓各部門主管明白他安排任務的用意,他也可以更直接了解下情,同時樹立蕭綽的權威。
“今天召集的大家來,主要是要為了應對西域的新情況,我軍已經拿下金山區域,到達西域,控制了西州回鶻,與我們的屬國于闐國聯系上了,現在于闐國與西面的喀喇汗王朝正在開戰,他們是為了信奉什么教派而戰,不死不休。”
“如果喀喇汗王朝擊敗于闐國,勢必進攻西州回鶻,因為西州回鶻也是信奉佛教的,與喀喇汗王朝信奉的宗教不一樣,如果喀喇汗王朝擊敗西州回鶻,必將威脅大周,所以我們一定要制止喀喇汗王朝的進攻。”
“由于中原距離西域有點遠,我們對當地周軍的物資供給會受到制約,因此,我們需要加大在河西走廊、西州回鶻、金山等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以便應對之后的變化。所以,內務府需要加大在西域的情報收集、物資供應、道路建設、開墾團據點建設的工作力度,我們不能停下手頭的工作,應該按照原定計劃來工作,對于新的要求,各個部門盡快制定計劃,在銀川府、甘州、瓜州開設新的工廠,在保衛條件足夠的情況下,開設高級別的工廠,生產出來的物資按照樞密院的計劃,優先補充對應的倉庫。”
“諾。”
做了整體部署之后,郭宗訓又安排了羽林衛擴編、換裝的工作,又要求陳誠和李泰給派駐到雅州的羽林衛換裝,安排他們進行適應性訓練,準備明年的行動。
隨后,郭宗訓又招來樞密院的高官,要求他們制定西域的應變計劃,除了西域的事務,郭宗訓說出了針對吐蕃高原的攻擊要求,希望周軍能夠趁吐蕃高原各個部落各自為戰的時機,出兵吐蕃高原,拿下這個戰略高地,控制起來,杜絕敵人再次從高原順勢而下,攻擊大周的可能。
經過樞密院的仔細策劃,一個月后,樞密院終于制定了進攻吐蕃高原的計劃。
與魏仁浦、王溥、王著、吳廷祚、張美的反復推敲之后,郭宗訓終于做出決定,周軍兵分兩路進軍吐蕃,任命趙匡胤為吐蕃行營的大都督,率領馬仁瑀的高原山地兵進軍吐蕃高原,呂端為監軍,馬仁瑀為副都督,楊旭為副監軍,同行的還有四川的駐軍、王全斌和王彥超的部隊。
周軍的高原山地兵和四川部隊將提前由雅州北上,到達京兆府休整,匯合王全斌和王彥超的部隊,明年開春后,經由唐蕃官道進軍,這條路海拔落差較為小的路線,周軍沿渭水谷地西進,翻越隴山后沿湟水谷地到達鄯州,隨后經過青海湖周邊的日月山,經由玉樹、那曲到抵達吐蕃首府邏些。
另一路周軍是第五集群,他們越過阿爾金山,進攻山南麓的部落,控制山南的盆地,打通西面與于闐國的通道,然后向東進攻吐蕃部落,配合由東面西進趙匡胤部。為了配合周軍的行動,朝廷派出使節,嘗試用優厚的條件招降河湟地區的部落。
由于吐蕃高原現在處于吐蕃王朝崩潰后的一百余年,各地部落、豪強各自為戰,內耗不止,各方的實力受到嚴重的削弱,對于大周而言確實是個進軍的好時機,況且周軍有訓練多年的高原山地兵,還有準備了許多吐蕃的醫藥,足以應付吐蕃高原的惡劣氣候。
周軍如今還有火藥武器、大量戰馬和強大的后勤供給,戰斗力遠勝于吐蕃的軍隊,說實在的,此次征戰,最大的難點是行軍,只要周軍能夠在大雪封山之前到達邏些,就贏了。
為了支持周軍的進軍,內務府還將調集了大量的工程兵一同進軍,為他們開路,又沿途修筑兵站,作為物資補給點,增強周軍的后勤支援。
這一整套計劃在實施之前都處于保密狀態,籌備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等待著開春之后就實施。
這個計劃公開之后,對于朝廷而言,是一個耗費巨大的計劃,收益跟支出完全不成比例,一般的官員根本算不過這筆賬,只是皇上以內務府的名義支付了大部分費用,堵住了眾多官員的嘴,才減少非議。雖然皇上總是很神奇,但是這次在這些官員看來,皇上要吃個大虧了,也許會把以前賺的都虧掉也不奇怪,吐蕃那么偏僻的地方,能有什么用處呢,拿下來誰愿意去做官?誰去駐守?之后的花費也許難以計算,最后不了了之也不奇怪。
不過議事堂成員倒是聽過郭宗訓的詳細分析,也認可這個計劃,只不過他們不知道郭宗訓是怎么知道吐蕃高原周邊的環境的,如果確實如同郭宗訓的介紹,那占據吐蕃高原確實占有一個地利,只要守住幾個山口,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可以慢慢經營吐蕃高原,也解決了大唐屢屢遭受吐蕃威脅的問題,四川、京兆府、河西走廊等等地方,甚至西域各國都可以免受吐蕃入侵之苦,周軍在高原上,隨時可以出擊,至于哪個方向,完全自己掌控,戰略上非常主動。
這趟旅程長達五千里地,起碼要四個月才能到達,穩扎穩打的話,要一年才能完全拿下來,畢竟到了邏些,還要開戰、還要安撫豪強、民眾,要做的工作很多。至于補給要等下一年開春之后才行了,畢竟這條天路不是一般的難啊。
趙匡胤獲得郭宗訓任命之后,整個人變得非常興奮,他終于迎來了機會了,雖然他知道這次作戰的難度不大,主要是行軍為主,至于路途艱險,皇上已經跟他詳細說過沿途的困難所在,也說了先禮后兵的策略,遇到反抗就要狠狠地打,讓當地部落、豪強知道大周的厲害,震懾這些敵人,還要尊重當地的僧侶,抬高他們的地位,爭取他們的支持等等。
趙匡胤也知道吐蕃高原的地勢重要,只要站穩了腳,以后有很多施展的機會,不急于打大仗。
出征前,趙匡義聽說兄長領兵出征,又來找趙匡胤,眼里充滿了迫切感,欲言又止。
趙匡胤看到弟弟這般模樣,就說:“廷宜,什么事?”
“兄長要出征?去哪里?”
“是的,不能說。”
“額,我可以跟著去嗎?待在家里實在無趣,我想出去見識見識。”趙匡義得不到答案,只好說出自己的想法,他待在家里實在是太悶了。
“廷宜,朝廷的規矩嚴厲,沒有軍令,不得跟隨,現在已經沒有幕僚之說了,如果你想干點事,去參加科舉吧,你讀了這么多書,科舉是一個好的出路,隨軍是不可能的。”
“兄長,連你都不幫我,我還有什么辦法呢?”趙匡義有點絕望了。他可不想去參加科考,他認為自己才華橫溢,根本不需要參加科考,當今天子應該請自己去參政還差不多,讓他給那些官員評頭品足,真是難以接受。
趙匡胤不想再糾纏趙匡義的這個問題了,這次出兵,跟隨自己的,全都是皇上的親信,都是精兵強將,皇上布局已久,是志在必得的。自己機會難得,一定要做好這件事。做好了,以后就會有更多機會等著自己,也許自己可以率兵從吐蕃高原殺出,給予喀喇汗王朝致命一擊呢,揚威西域,何等痛快啊!這才是自己的夢想啊!
經過朝廷各個部門的緊張籌備,周軍做足了準備工作,開春之后,趙匡胤率領的周軍出發,沿著唐蕃官道進軍,直奔天路而去。
在瓜州、沙州的第五集群動作更快,他們是就近出兵,以極快的速度越過阿爾金山,橫掃山南大盆地的部落,這些部落實力很弱,根本經不起周軍的一擊,紛紛落敗,至此,西進的周軍打通了連接于闐國的是陸上通道。
隨后,第五集群向東進軍,擊敗了青海湖以西的大部分部落,與趙匡胤的部隊回師鄯州。
拿下鄯州,周軍就開始漫長的征途,趙匡胤他們以堅強的意志,以一人三馬的配置走上吐蕃高原,走向邏些城。
沿途的艱險難以述說,不過周軍的準備工作做得很好,后勤保障有力,大量的牦牛、戰馬運載了大量的物資,跟隨周軍前進,還有許多工程兵在沿途修橋搭路、修建兵站、驛站、倉庫,又有后續的運輸隊送來補給,存放在沿途的兵站里,為周軍補充給養,還有醫生照顧傷病的將士,后續的守備部隊亦步亦趨,為周軍守好后路。
一路前行,趙匡胤發現吐蕃高原上確實是分崩離析的格局,基本上沒有強力的軍隊來攔阻,即使有豪強的部隊來攔截,也經不起打擊,一觸即潰,周軍對于這些豪強馬上展開報復,狠狠地教訓他們,直至征服為止。
幾千里的路程,周軍真的走了幾個月,幸虧周軍的戰馬多、牦牛多,否則真是寸步難行啊,這里的環境真是不容易適應,隨軍的醫生都是經驗豐富的吐蕃醫師,攜帶了大量藥材,悉心照料周軍的將士們,這是馬仁瑀的周軍與這些吐蕃醫師多年結下的友誼所致,周軍的真誠贏得了這些吐蕃醫師的信任。
一直到七月初,周軍排除萬難險阻,擊敗了所有的攔截者,來到邏些城。周軍勢大,當地的統治者之前曾經組織的聯軍攻擊周軍,不過給周軍擊敗了,現在是毫無反擊之力,這些邏些城的統治者只好向周軍投降。
隨后,周軍又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掃平一切抵抗者,徹底占領吐蕃高原,趙匡胤終于勝利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