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家的味道
1.
這一章我打算開門見山了,因為太長了,如果要把所有的祖母為我做過的美食都寫一遍,那恐怕寫到天亮也寫不完了。中國家庭,細細查一查,每一家都會有自己的食譜,“舌尖”系列,“風味”系列,其實每一家都有,而且都不一樣。我從有味覺時候開始,最先培養我吃飯的人,就是祖父祖母,我十分感謝二老,給我培養的有些挑食,讓我對食物的本味有更多的認識和追求。祖父對于吃很講究,雖然不挑食,但是很挑剔。祖母有一手好廚藝,讓我沒有對太多食材留下什么恐怖印象,因而我是個不挑食的孩子,大概得益于,我祖母做什么都很好吃。
2.
祖母和祖父都是山東人,所以祖母做面食簡直是一絕。我長大之后,每每吃到面食,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如我奶奶做的好吃。
所以說,面食,可以算上是祖母的壓箱絕技。我個人把祖母做的面食分成兩種,一種是需要發面的膨發食物,一種是不需要發面的面食,兩種食物各有各的精妙之處,且聽我慢慢道來。
不發面的面食,可以發揮的空間就比較大了,我現在到了而立之年,不能說精通廚藝,但是也會馬馬虎虎的做些飯菜,這才能夠分清一些“專業術語”,比如什么是死面,什么是燙面,還有一些祖母從前的順口溜,軟面餃子硬面條,現在說來都是烹飪的技巧。
祖母比較有代表性的非發面食物,包括餃子,餛飩,手搟面,春餅,疙瘩湯,還有韭菜盒子。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手搟面和韭菜盒子。頭伏餃子二伏面,祖母習慣掐著手指數日子,然后按著時節做食物,等到我看到她拿出了家里最長的搟面杖,基本上今天不是吃面條就是吃餛飩了,如果再沒有看到餡料,那就十有八九是吃手搟面了。
加了雞蛋的硬面團在面案上搟成薄薄的大圓面皮,這需要技術還有力氣,我印象當中,祖母總是能夠迸發出和她身量不相符的力氣,至少在搟面這件事兒上,全家人沒有能超過祖母去的。搟好的面皮正反堆疊,疊成一掌寬的長條狀,然后是切面。下刀要穩,面條寬度要精準化一,不管是做湯面還是炸醬面,我都能吃下兩大碗。祖母的面條十分筋道,爽滑入味,不會特別的干,吃到嘴里面條本身的一層糊漿使面條很水潤,真的是吃了一口就停不下來了。
韭菜盒子,在我們家是有典故的。老山東人做面食,不僅要好吃,還要有儀式感。捏好的韭菜盒子,必得用一個小飯碗扣一下邊,從而保證所有的韭菜盒子都一樣大小。因為多了這個步驟,吃韭菜盒子變得十分的繁瑣,我爸媽,我的姑姑叔叔,最初都不愛做韭菜盒子,直到去了別人家,眼見著別人家隨便捏捏就入了油鍋,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做韭菜盒子,并不是非要扣邊。簡簡單單一道韭菜盒子,其實是祖母對于做面食的執著,也是她那個時代有追求的生活美學。
而說到發面食物,那就離不開這幾樣了,發面包子,饅頭,花卷。不過祖母偶爾也會做點新鮮的,比如七夕節的巧果,還有糖三角,都會不時的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祖母的發面技術是一絕,早期的時候她喜歡做老面,每次發酵,都會留一塊老酵母,一直養著。結果有一天不小心把老酵母扔進了油鍋,炸了個通透,鬧了笑話,她自己懊惱了好久,之后也養不起來老酵母了,便都用濕酵母代替了。祖母做的發面食物,軟軟的,卻又十分有嚼勁,尤其吃發面肉包的時候,我最享受的就是拿起一個包子,咬下第一大口的那種滿足感,蓬松的面皮,肉汁,肉餡塞滿嘴巴,越嚼越香,一不小心就吃撐了。
我長到現在,總改不了一個習慣,吃發面包子的時候,總喜歡兩個手捧著吃,我想,這可能就是祖母的發面肉包給我留下的,小小的“癮”吧。
3.
祖母也很會做菜,只不過那個時候物資沒有這么豐富,限制了她的發揮。我最惦記的就是祖母做的各種雞蛋料理。韭菜炒雞蛋,西紅柿炒雞蛋,面條魚炒雞蛋,蒸蛋羹,烙蛋餅,好像任何東西和雞蛋搭配,再由祖母做一做,都變得十分美味。我現在再也吃不到祖母做的那樣的韭菜炒雞蛋了,不知道為什么,吃遍了各處的韭菜炒雞蛋,總不如祖母炒的鮮美,當時我太小了,竟不懂得問一問祖母炒的時候加了什么神秘的調味料。
哦,對了,還有一道菜,提到祖母就不得不提,就是雞湯。那時候燉雞是件挺奢侈的事情,一整只雞燉一鍋湯這種事是不存在的,通常都是兩個雞腿,半斤鮮蘑菇,兩三個土豆,熬一鍋清湯。祖母不喜歡雞油,總是把肥油處理的很干凈,剁成小塊之后再飛水,這樣做出來的雞湯十分的清澈,鮮甜,我能夠什么都不吃,只喝清湯,就喝下去兩碗。我后來總和母親抱怨,為什么煲的雞湯不如祖母煲的清澈呢?母親也覺得奇怪,總不知道哪里出錯了,所以,又一樣精細的菜譜,被祖母帶去了另一邊的世界,尋不到了。
祖母那一代人,最擅長的就是精打細算,食材是有限的,購買是受限的,能夠把有限的食材吃出花來,就需要些技術,比如曬,醬,腌,漬。我印象里祖母最忙碌的季節就是秋天,又要做被子,又要買秋菜,秋菜送到家又要抓緊處理。腌酸菜,腌雪里蕻,曬蘿卜干,偶爾還得照顧嘴饞的我,再抽空曬點地瓜干。我最喜歡祖母曬得蘿卜干,泡好了之后再用醬油醬著,雖然看起來黑黢黢的,但是一點也不咸,還有點微微的甜味,祖母總會切的很細很碎,這時候只需要一碗白粥,就完美了。
4.
重頭戲來了,我們家的餐桌決不能忽略的一件就是,年夜飯。
后來有南方朋友問我,你們北方人過年那天是不是只有餃子啊?我微微一笑,開玩笑,我們的年夜飯,很隆重的好嘛。在我小的時候,過年的時候,提前一兩周,家里就堆滿了各式各樣的食材了。那個時候流行分年貨,叔叔分了米面,姑姑分了海鮮,爸媽分了豬肉,都會分作好幾份,其中有一份就是送到祖母家的。每年春節,我和爸媽,叔叔嬸嬸弟弟,還有祖父祖母,都要一起過年守歲。家里一屋子人,很是熱鬧。
年夜飯,是從前一天就要準備起來的,切魚,切肉,擦蘿卜絲,采購除夕當天要用的各種食材,等到除夕當天,從一早上開始,就要忙起來了。祖母是總指揮,父親和叔叔是具體執行,媽媽是打下手,祖父必是在忙著寫春聯和福字,我和弟弟則總是在一邊跟著添亂。
準備食材的頭一件就是發面,我印象里上午九點多面就發好了,也不知道祖母是幾點起來忙活的。發好的面要做饅頭,還有各式各樣的花饃,棗饅頭啊,大魚啊,小蛇啊,還有小刺猬,大金魚,各種各樣的,只憑著一把剪刀,祖母就能變出來很多神仙饅頭。現在我每年還會購買點饅頭禮盒,看著里面鐵憨憨一樣的胖頭魚,我就覺得哭笑不得,果然工業化的出品,少了那么點細致和人情味。
發的面還要做炸食,有麻花和套環,套環是好聽的說法,我們家就叫“翻倍果子”,別問我是不是這幾個字,我也從來沒有把這個詞形成書面文字。這種面食吃起來酥酥脆脆的,可作主食,可作零食,剛出鍋的時候,味道最好,冷了之后也還不錯,又很耐放,可以吃到十五。面食制作的同時,父親和叔叔就開始準備肉食,母親也開始準備捏丸子,所有的食材都備好,就可以開始走油了。
東北這邊過年必要走油,一大鍋油,把所有要炸的食材一一炸制,一來耐儲存,二來也是過年應景,熱熱鬧鬧的,討個好彩頭。走油,要先炸面食,然后是蔬菜丸子,然后是肉,最后才是魚,那香氣啊,越來越濃郁,聞著就讓人流口水。帶著弟弟去廚房嘗菜,是我每年必須上演的戲碼,兩個人,小老鼠一樣,悄悄溜進廚房,順走兩片剛出鍋的炸肉,那感覺,真是太美了。
走油之后,爸爸和叔叔還會做點炒菜,祖母和母親又開始包餃子了。我家的餃子分為葷素兩種,葷餡的餃子是晚餐,素餡的餃子是半夜守歲吃的。我通常更期待半夜的那一頓素餡的餃子,除了好吃以外,里面夾的好運鋼镚也是促使我一直吃下的動力。我和弟弟經常為了吃到一個象征好運的鋼镚,把自己撐的人仰馬翻。
如今物質生活極大豐富,餃子,炸肉,這些食物隨時都能夠吃到,過年時候家里的餐桌上也多了很多更名貴的食材,然而我還是更懷念小時候,懷念一家人的熱鬧,懷念祖父祖母的忙前忙后和嘮嘮叨叨,懷念那種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