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想,當人類的始祖們冒著前所未有的風險,鼓起勇氣走出山林的那一刻,園林就注定要產生了。
那是因為,盡管人類選擇走出了山林,但是他們的身體中,仍然流淌著山林的血液,他們仍然是山林的兒女。因而,無論人類走出山林多遠,多久,這種山林賦予人類的自然情結非但不會被時空沖淡,反而會隨著歷史的演進,歷久彌濃。
園林的雛形,恐怕在人類群居洞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產生了。當人類,走出洞穴,開始在沖擊平原上嘗試定居,開始嘗試種植和畜牧時,這個雛形進一步發育。
直到,原始國家開始產生,人類社會開始步入文明時代的時候,園林才得以真正的誕生。而這之間,是經歷了一個十分漫長和無比艱辛的歲月的。
從園林正式誕生后,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里,它是被統治階層所壟斷的。但它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無不凝固著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辛勤汗水。
隨著學在官府的漸漸被打破,隨著民間教育的產生和發展,尤其是科舉制度的誕生,使得士族階層迅速崛起,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而不久之前,剛剛開始走向自覺的書法和文學,已開始漸漸成熟。當士族們在仕途上遇到坎坷,感到迷茫和矛盾時,他們開始留戀于山水的樂趣,也是于山水的玩樂中,開始思索人與自然,人與時空的問題,而這,無疑,又是人類的,一次偉大的自覺。
但對于已經走出山林,而且越走越遠的人類來說,盡管“鄉愁”似酒,卻已無法回頭。士族們,雖然為自己仕途的不得志而苦惱萬分,但回歸山林,也是他們所不能心甘情愿的。因為,自歷史的車輪開始轉動的那一刻起,人類就注定要走出山林,而且永不回頭。就像是懷著一股濃濃的鄉愁,去遠方尋找故鄉一樣。
一邊是迷茫和愁苦,一邊是欲回歸而不能,在這樣的矛盾下,園林再次受到青睞。擁有書法和文學的士族,開始構建園林,以寄托自己的情感。
而園林的構建中,自然少不了水,石,山,橋,徑,場,樓,亭,欄,閣,樹,草,花,鳥,魚,刻,塑等元素,而這些元素的不同組合,就會產生不同的園林風格。
隨著歷史的沉淀,各種各樣的園林風格被漸漸固定下來,成為一個時期,抑或一個區域的凝固的符號。
歷史是多情的,歷史又是無情的。當士族已消散為時間的一縷煙塵時,園林也漸成廢墟。當到處都彌漫著商業的味道,當到處都散發出科技的氣息時,園林成了廢棄的荒野。在四季照舊輪回的城市中,自然的空間被高樓大廈,被汽車,被道路,被人們擠得只剩下星星點點的地方,在溫暖的陽光中,金燦燦的迎春花在堅硬的水泥墻壁上盡情綻放,纖纖的柳絲在一條死水河畔隨風起舞,我不知道這是自然踏錯了拍子,還是人類和錯了弦。
但我并不反對園林中加入科技的因素,我認為園林和人類一樣,也是可以與時俱進的,但同樣的,它也是來自山林,來自自然,它同樣不能丟失自然賦予它的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