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永遠簡單而肯定。
人是不是還是對追求已久的東西更為珍惜些。太容易得手便容易失手。發展有多快,毀滅就有多快。我們的生活似乎在一點點印證往者的(真理?)是現代的我們太過于貧乏還是古人太過于聰慧與通透純粹。按理說我們一生下來便比古人接納的信息更為便捷,更為系統,,更容易更懂得趨利避害。為什么反而沒了自在、更為苦惱。太過繁蕪的信息,太過功利的心,或者太過計較,讓我們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能不能不要這個孩子?”許是陳玉蓮太過縱容對他的愛。或是總是一味地盲從。蘭君朋總是在迷失了方向的路口一轉身就看到陳玉蓮的笑臉。所以不認為會失去。她已習慣了等待,而他已習慣了被等待。
這一次陳玉蓮倔強地堅持,并消失在他的世界里。所托非人。遇人不淑。此刻的清醒是不是會避免更大的傷害?傷心離去的她想,但如果就此結束就好了嗎?陳玉蓮一再問程英,“是不是這樣,今天的痛苦就會少一點?”。曾經有一刻的清醒如果能夠堅持下去?如果又是如果。我說如果成真,你也不會有這么深刻的愛情感受了,愛情如果不看重結果還是很美的。陳玉蓮說是哦。他也曾給了她美好的愛情哦,雖然基調憂傷。
以為愛上便是愛情,便可以走向永遠。但現實給年輕人上了嚴厲的一課。
黃嬰寧勸道,不要讓自己有太多來不及,愛情本身的過程也是一種收獲。道理是說明白了,但究竟你領會多少,還要看自己。自己悟到了才是真的懂了。希望你這次能下決心放手。
“如果沒有遇到他。我會是什么樣的命運,會遇到什么樣的風景。”會不會更好的人生我不知道,但還會有其他困惑讓你難以前行。
迷茫了,該如何相處下去?這是無數在愛中的人的迷茫與無助。并不是自己的心意便可主宰的命運,還要看另一方的心意走向。我們說不要太感性。但人都是由,甚至喜好并不能被自己說服。喜歡就是喜歡,會發自內心的微笑,厭惡就是厭惡,可能并不是你希望的那樣,但就是厭惡。我們總是在對親近的人發火。越是想要控制一個東西,它就會跑得越遠,就好似手里的那把沙。陳玉蓮的媽媽的一生讓陳玉蓮和弟弟看到了單親媽媽一個人的不易。多少堅忍,她不想成為堅硬如鐵的女強人,但她不成為這樣是萬萬不行的。因為一個女人帶著兩個稚子,一旦弱了就只有受欺負的份了。所以生活讓她沒有可以示弱的機會和理由。惟有昂首,惟有倔強才能前行。陳玉蓮當然知道,媽媽把他們倆養大是多么不易,但她多么愛他呀,為他受這些苦她也是心甘情愿的,孩子她是一定要留的。
對于陳玉蓮這種女人自然是好哄的。你表現出傷心欲絕或自己不受控制,像是誰誰附身了一樣即可。陳玉蓮就這樣輕易原諒了他。都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他真的是回頭的那一個嗎?他說,蓮,咱們結婚吧。但我們還都是個孩子,這個孩子還是不要了吧。以后再要好嗎?
她是著了魔才會答應他。但她真的答應了。所謂飛蛾撲火也不過如此。多么讓人無語。說起后來時,陳玉蓮只是匆匆說了,他果然變心了。
人生就像追求了一次靈魂出竅中的遠行,跟著他見識了另一個平行的世界,卻失去了主宰現實的機會,沒有發現起于秋毫之末的一種巨大的危險,而這種根植于童年,在陰暗中滋長的危險終于在一天萬劫不復。
曾經,因為有愛,才和會答應他那么多無理甚至匪夷所思的要求吧,蔡琴是,她也如此吧。天真如她們。怎會不受傷。倘若這是愛情,那么愛情的魔力也太大了?簡直就是魔性。但這就是愛情,它將你變成聾子、瞎子、傻子。
程英感到她內心的掙扎與痛苦,不忍心去深挖,就先把這一段故事擱置了吧。我們大多時候不敢直面問題才會讓問題越繞越亂。只因為有愛,便不忍心。但一個問題要解決,面對它,剖析它才是解決的第一步。當我們不愿去解決它時,但是這一種溺愛,溺愛會讓愛死。但我們卻固執地認為溺愛只是一種愛。
暫且不說陳世美
不過,中國漢族民間四大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不是也沒一個得善果的。愛情就是這樣吧。只有杯具了才被后人記住。就好像誰會給你分享他的幸福。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按一個人的意志生活,就會造成所有人的悲劇。
這是不是一個開端。有這個一個小哲理。當一個人丟了一只鞋而悵然時,卻把另一只鞋丟了下去。這就是止損。一味地抱守殘缺,不如放手。讓別人擁有。
多少人因為付出了而不舍。殊不知,只有放棄了才能止損這一真理,這也就是沉沒成本。陳玉蓮如果當時就放下了,是不是就規避了后來更大的“損失”,她的故事讓我悲傷得寫不下去。幾次下來便擱置了。這不是我一貫的作風,但關乎情,便希望它有一定轉圜的余地。我幻想著,有一天,蘭君朋真的能浪子回頭。我似乎被陳玉蓮附體,有了這樣的期許。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總是被現實生活所裹挾,不是受制于金錢就是受制于情感。交給生活去錘打交給時間去考驗
每份感情每段生活都有很多不得已和無奈。不是無奈于金錢就是無奈于。雖然好像說錢很俗,可是身處俗世的我們誰又能不被它所累。
他對她是真正的快樂,既然她已找到自己的愛,黃嬰寧又有什么立場去阻止她呢?
結婚,媽媽當然不同意。只有和女兒一樣瘋的媽媽才會同意這樣得來的婚姻吧。
給她安排的相親,同單位叔叔的侄子。“報答恩情有很多方式。難道只能壓上我的一生嗎。那我寧愿當年我就死了。”
“生活嘛,還是踏踏實實找個人過日子最實在、重要。”
“這就是愛的束縛?愛的霸道無理?我都是為你好卻將兩人的心生生割離。如果你愛我,你會讓我找一個不愛的人,你會看著我痛苦?你會生生折斷我的翅膀,如果這就是愛,這真的就是愛,我,寧愿不要。”
上一代父母對子女近似笨拙的愛,他們以一種近乎慘烈的姿態,讓我們不得不接受他們的安排,可是她又心有不甘。
她的善良、單純卻一錯再錯。媽媽最后也無奈“這婚姻是你自己選的,今后哪怕不幸福,都不要怪任何人。”
人生的樂趣在于,總在主動與被動之間進行選擇。當可以選擇時,最好聽從自己的內心。
不論是誰,都要按自己的心意走才行。不然就會有無窮的后悔。人最終還是不能扭了自己的心。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在自討苦吃。
玉蓮知道,過好自己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你的酸甜苦辣別人永遠嘗不到。這也是他們兩代人觀念的最大差異化。
早知如此,還不如讓她嫁了。可是這世上哪有絕對的事,愛情不相互折磨與消耗,誰又會先繳械投降,一心歸順那個人。情不折騰枉愛情。
媽媽當然深知她的心,一口絕了的念想。“你少在這里幸災樂禍,你怎知你外甥就會對她好。”一句話噎得沒話說。因為這個人也不比當年的她爸爸。她到了這個年齡也就是要一個伴,誰對誰沒點私心。他們既知,便不再強求。睜只眼閉只眼。
他們倆都是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和對婚姻的期待走進一段婚姻的。最初,兩人的沖突更像是兩個原生家庭的磨合。
此時夫妻吵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回應彼此的“消極情緒”。理解性、支持性的回應固然是最好的,但是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并不多。
用憤怒去回應的人占大多數,雖然這種回應方式一直持續也會給關系造成很大損害,但是卻比“逃避”或者“毫無回應”的方式好太多。
你也許認為公主和王子幸福的地在一起了,對不起那是童話。現實生活沒有那樣唯美。他們的婚姻不是水到渠成,也有許多隱憂,并不會因為一紙婚書便迎刃而解。他們注定還要經過生活的洗禮,如果能夠一起挨到白頭,便有一份感情的安穩,如果不能,離婚已成為稀松平常的。
蘭君朋的毒,毒在不給對方回應。
每一次吵架,他總是逃。他常說的話就是“和女人有什么好吵的?”或是“我說不過她當然只有閉嘴”。
玉蓮也對朋友抱怨:“結婚前整天說不完的話,還教我工作上該做什么,怎么搞好同事關系,結婚后變成悶罐子了。
我為了和他有話講,還專門跑去學理財,結果他和那些狐朋狗友聊得不亦樂乎,和我在一起就無話可說。
家里的事情既不管也不參與,問他意見就是輕描淡寫的來一句‘隨便你’,‘無所謂’。連吵架都像我一個人唱獨角戲。”
很多夫妻是在嘗試和伴侶連接無果的情況下,才將對話變成了吵架——
他們咄咄逼人其實是想要到一個回應,或者一個確認,如果得不到,會覺得很慌張,甚至有恐懼。
這種慌張和恐懼的情緒往往會被“憤怒”的情緒掩蓋,所以張涵前妻的“咄咄逼人”,甚至兇悍的吵鬧,不過是一次次嘗試和他連接無果后的不安反應。
逃避的伴侶是婚姻中最毒的一種伴侶,他們會讓另一半感覺自己雖然結了婚,卻越過越孤獨。
這種孤獨感會加深他們對婚姻的不信任,進而更加想將對方捆綁在自己身旁,害怕對方“失聯”。
他們會更迫切的想與對方連接,這種迫切會讓對方更加逃避,而逃避又反過來讓他們更加不安,更加憤怒。
隨著時間過去,雙方的溝通模式就會定型。一方咄咄逼人的時候,另一方就厭倦逃避。
然后雙方都對這段關系感到失望、憤怒,婚姻中的雙方無法彼此滋養,反而啃噬著兩人曾經積淀下來的情感。
結婚后,變化的其實是蘭君朋。
戀愛時侃侃而談的他,和伴侶的連接是很好的,積極、主動,充滿能量。
婚后的他又變成了前一段婚姻中那個“漠然”的丈夫,面對沖突不斷逃避。
拿不到他回應的太太自然只能變成一只“老虎”,不斷追著他要“回應”。
刻意回避只會讓一個個具體的小風波發酵成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