汜水關,亦有虎牢之名。此關南連嵩岳,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是雒陽城東面的門戶大關。
三月初春,汜水關下塵土飛揚,十八鎮諸侯合計大軍四十余萬,于汜水關二十里外安營扎寨,約定次日破曉時分一并攻關。
華雄兵敗被斬后,汜水關內便只剩下了守將李肅、趙岑以及兩萬兵馬,面對四十余萬伐董聯軍的強攻,只怕連一日也未必撐得下來。
雖然時下呂布已親率西涼鐵騎趕來汜水關救援,可這位有著天下第一之名的神將究竟能不能在聯軍破關之前及時趕到,還是個未知數。
雙方開始在汜水關角力,而早知董卓結局的柳瀧卻已將目光投向了長安......當然,在派遣葉梟和錦衣衛先一步潛入長安之前,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解決掉王越和史阿這兩名讓人頭疼的刺客。
孔伷大營,靖忠都尉中軍大帳內,看著屈膝座于自己下首卻仍如小山般高壯的典韋,柳瀧心下嘖嘖稱奇了一番,旋即笑著問道:“典韋啊,來我豫州軍營這兩日,可還待得習慣啊?”
典韋撓了撓后腦勺,憨笑著回道:“頓頓有酒有肉,還有餉拿,昨日祖副將更是贈了俺一對用青州鑌鐵鑄的大鐵戟,比以前張太守贈的那對還要重上二十斤,俺用著頗為順手。”
呦呵~,誰說典韋憨直來著?看看人家這話回的,看似是在說兵器,可這言下之意,分明就是在表示對自己的新待遇很滿意嘛,這大個子是大智若愚啊!
柳瀧心下暗暗贊嘆,口中笑應道:“這便好,這便好,你若還嫌輕了,等回了豫州,我再命鐵匠重新給你打一對。”
“主公這話俺可記下了。”典韋聞言立馬打蛇隨棍上,嘿嘿笑道:“確實還輕了些,左戟最好能有六十斤,右戟要七十二斤。”
“哈哈哈,怪不得人家說你天生神力呢,你這一對大戟加起來,卻比得上百年前西楚霸王項羽手中的那桿長戟了!”柳瀧撫掌大笑,“成,這件事我記得了,等回了豫州一定命人給你打一對。”
言罷,習慣性地伸手摸了摸臉上那道猙獰的刀疤,默然片刻后,皺眉嘆聲道:“哎,典韋啊,你也別怨我讓戲先生把你從張太守手中要過來。”
“我這也是迫不得已,要不是被頂尖刺客給盯上了,我本也不愿在會盟伐董之際就急著從張太守麾下要人的。”
“刺客?”典韋微微一愣,“以主公的身手,竟還會怕刺客上門嗎?”
典韋這話倒也不是刻意恭維,因為他確實摸不清柳瀧的真正實力。
比如眼下看去,是上品大劍師巔峰,可幾日前在酸棗縣時,卻還是不入劍師境的武道實力......試問普天之下,又有誰能在短短幾天內就能讓自己的武道實力橫跨一整個大境界?
再者說,即便柳瀧真是上品大劍師的實力,可那也不可能敵得過驍將華雄啊。
柳瀧聞言也不多做解釋,只是苦笑著搖了搖頭:“這刺客是位傲世劍客,我不是他對手。”
“傲世劍客?”典韋一時來了興趣,旋即似是突然想起了什么,虎眼炯炯發亮,急聲問道:“可是當日在酸棗縣只憑一人一劍便擋住關羽和張飛的那個家伙?!”
柳瀧點了點頭:“此人叫王越,當晚年輕一些的那個是他的弟子史阿。二人聯手之下,若無上將相助,即便有重兵守護,我也沒有十成脫身的把握。”
“砰~”
但見典韋聽得此言,重重一掌將身前桌案“咔嚓”一聲拍得稀碎,漲紅了臉興奮地說道:“太好了!俺早就想會會那王...王什么來著?”
說著,又露出一絲忿忿之意:“其實當日在酸棗縣時,俺就想出手,可張太守不讓。”
“王越。”柳瀧看了眼被典韋一掌拍成稀碎的桌案,沒好氣地咂了咂嘴,暗罵一句敗家玩意兒,這以后得多費桌子?
意識到自己的失態,典韋重新換成一副憨厚模樣,憨笑著問道:“主公,那家伙啥時候來呀?”
柳瀧聞言嘴角微揚,起身行至帳門外,看著不遠處正在熱火朝天準備著攻城器械的各路伐董盟軍,意味深長地說道:“大概就這幾天內吧,若是等盟軍攻破汜水關后他們還不出手,將來再想殺我,可就沒那么容易了!”
......
......
河內溫縣,南城司馬府。
一燈如豆,昏暗的燭光照亮了屈膝而座的司馬懿半側身子,另一半,則靜靜的藏在了黑暗之中。
其對面,王越抱劍而立,淡聲說道:“刺死你太翁司馬儁之人,便是如今豫州刺史孔伷麾下的靖忠都尉柳瀧,他也曾是你司馬家欲拿之人。”
等了半響,見司馬懿神色無悲無喜,絲毫不見動靜,王越微微頷首,又問道:“怎么,不想為你太翁報仇?”
司馬懿抬頭看了王越一眼,淡漠著反問了一句:“前輩不是曾言,此人活不了多久了?”
王越聞言微微一愣,旋即點了點頭:“明日動手。”
“殺的了嗎?”司馬懿嘴角勾起一絲弧度。
王越輕輕皺眉,默然半響后,道:“五成把握。”
“那便是殺不了了。”司馬懿心下冷笑,旋即淡聲說道:“既如此,今日起,司馬家當遵奉我太翁遺命,從此封門閉戶。”
“待我司馬懿加冠之時,前輩若還活著,自可再來尋我。”
聽得此言,王越若有深意地打量了眼司馬懿,默然半晌后,頷首贊道:“司馬家后繼有人,甚好。”
聲落,已不見了人影。
看著王越離去的那方寸黑暗之地,司馬懿闔上了雙眸,腦中回響起自家太翁曾對自己說過的話......
“懿兒,你幾個兄弟都只道你劍道天賦非凡,卻不知你的左手刀法更為狠辣。你在自家兄弟面前仍能藏拙,便說明太翁沒看錯人。”
“記住,刀之精要,其一在藏,其二在狠。退一寸不成忍,進一寸不成仁,唯有時時刃懸于心,方能把握住藏刀出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