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叡道:“帝王也并非全然沒有真情。母妃曾說她很羨慕,先漢宣帝劉洵與恭哀皇后許平君,故劍情深之義。”
陸璟瑄道:“故劍情深的確感人,不過卻不知許平君英年早逝,死于非命。”
“母妃說,對她來說,若是父皇能顧念當年微時相識的那一分情分,就算紅顏薄命她也是甘愿的。”
可是先帝并不懂得顧念舊情,不,他根本沒有情。
或許他唯一的情,只在他尚且未虎毒食子吧。
“宣帝與平君相識于微時,見真情于患難,宣帝也的確信守諾言,給了愛妻至高無上的尊榮,可是平君最終為霍氏所害,母子俱亡之時,年僅十八歲。他們的結局并不算好。”
“母妃一世深宮,未曾得到父皇一絲真心的愛惜,她的愿望自然也是如此卑微。”
寧儀太后并不是將自己困在情愛里的小女子,否則她何以走到今日。
不過,何等堅毅之人,依然會有內心柔軟之處。
“朕記得當日與你言及漢書,你還夸贊宣帝平民出身,懂得百姓疾苦,是漢室中興之主。”
“宣帝有兩錯,其一在于,他一時的魯莽害死了愛妻平君,當日他明知霍光權勢滔天,并非他可以對抗,朝政尚且知道退讓,卻在內宮之事上魯莽行事,逼得霍氏毒婦下手,即便事后為她報仇雪恨,又有何用?”
這并不是值得羨慕的深情,而是害人的毒藥。
“其二,宣帝之太子昏庸無能,不堪大用,宣帝明知,卻因顧念亡妻情義,將漢室江山所托非人。”
“宣帝與許氏故劍情深,南園遺愛之佳話在你眼里都是如此,看來你對帝王之情,的確失望。”
她很久沒有回答。
“先朝唐高宗與圣后則天。”
他怎么都沒想到,她會給出這個答案。
“在陛下眼里或許只能看到,武氏女主當政的禍事。但事實是,高宗不是昏庸之人,則天圣后心狠手辣,所做之事并非無跡可尋,高宗絕不可能全然不知。而圣后從太宗嬪妃到佛寺,再到掌握權勢,成為天下之主,其間坎坷不平,若無高宗對她的愛護,她早已埋于深宮。”
她的手段,她的野心,他必然知道,但卻選擇了縱容。
或許這也是因為則天圣后膽識謀略過人,有保護自己的能力。但陸璟瑄從來不認為女子要一味地尋求丈夫的保護,尤其是在帝王家。想要真心,就要有承受的能力。而帝王如果沒有能力護住心愛的女子,那就不要妄求廝守終生,否則終究是悲涼。
高宗與圣后是否互相愛慕,或許并不重要,但他們是情意深重的夫妻。
多年之后,他想或許他從未有一刻真正得到過她的心,但是山高水長,她終究心甘情愿與他并肩此生,愛或不愛,真的那么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