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經濟“負增長”如期而至,一系列矛盾不可避免地尖銳起來,國與國、人與人都不例外。人們有理由悲觀,有理由抱怨。但我們更應看到,這就是事物發展的本質,沒有什么可擔心的。
古代《易傳》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闔一辟謂之變”,老子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說的都是對立面的統一。
我們不該怕矛盾,相反,應該怕沒有矛盾。因為說到底,沒有了矛盾也就沒有了發展。事物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其根源就在于事物自身的矛盾。世界充滿矛盾,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人類社會就是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前進的。
這樣的例子隨時都有:如果鐵礦不變成鐵水,就沒有工業生產;如果沒有疾病,就不會有對抗疾病的醫學;如果沒有買,就沒有賣,也沒有商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了這個矛盾,就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解決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看似偶然,其實也是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一次契機。疫情雖然是偶發事件,但所反映出的人員流動成本高、生產經營脆弱性等問題,其實是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一次預演。如果能化危為機,提升智能化、遠程化生產水平,就能極大解放生產力,為未來的發展打下更健康的基礎。
這是經濟領域,再說說社會領域。
疫情之下,一些舊有的生活方式也該思變了。疫情期間,全國高官會就出臺了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的決定。其實,還有不少類似的生活方式甚至陋習應該革除。比如,人與人見面打招呼的方式,為什么非要西式的擁抱親吻?中國傳統的拱手、合掌、萬福,難道不好嗎?還有,分餐制、自助餐早就提倡了,借此機會不就更能好好推動一下?
其實,最怕的是無視矛盾、掩蓋矛盾。疫情最終會過去,但如果我們沒有從中吸取教訓,提高經濟運行質量,改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一切都是白白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