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就是入學,林敬之很快就感受到了住在縣城的便利。早起吃早食后甚至可以先練兩篇字了再動身,轉眼便到了私塾,背著的書箱也不覺著沉了,極為省力。
泗水縣的私塾嚴格說起來只有兩家,下面村子里那些童生開的,只為識字不為科舉的都稱不上是正經私塾。
正經私塾要秀才及以上才有資格開。泗水縣一共就四個秀才,其中兩個較為年輕,才二十多,還想著做舉人老爺,一心讀書。另外兩個年紀大了,便放下執念,一心育人。
林敬之的夫子是唐秀才,今年已四十有八,年輕時端的也是聰慧無邊,一心想著中舉為官,但現實教會了他做人。考了十八年、耗財無數、逼得家里二哥三弟都和他分家之后,終于放棄了。
唐秀才并未心灰意冷,他放棄中舉并不全是因為銀錢,主要還是自己年歲逐漸大了,力不從心。
自己不行了,但還可以教兒子?。》旨液蟮奶菩悴砰_始一心拉著家里的婆娘生孩子。結果天不遂人意,八年,連生了三個姑娘。
唐秀才還是未放棄,自家是姑娘不行,兄弟家不還有侄子么?
結果萬萬沒想到,自己一心想培育唐家子侄,為唐家光宗耀祖,二弟三弟竟然不愿意!說是不想兒子以后活成他大伯的樣子!
甚意思?活成我這樣還不行?不過花費了‘些許’銀錢,泗水縣唯四的秀才不夠出息?免了唐家三口丁的人頭稅它不香?
兄弟們的子侄不愿讀書,唐秀才還是未放棄,他開起了私塾。自己不行就生兒子,生不出兒子就扶持侄子,侄子不行就收學生,一心想要培育出個舉人老爺來!
私塾開了十來年,唐秀才前后收了不少學生,大多資質愚鈍,好一些的也不過是三五年下來能夠寫個對聯糊口的那種,但也有幾根有希望的好苗子,林敬之就是其中一個。
讀書從來不是朝夕之間的事。不用考舉人、不用生兒子了的唐秀才把所有的耐心都花在了這幾棵好苗上。
先前林家出事,唐秀才很是擔心,但恰巧碰上大閨女生孩子,就沒來得及過去安慰,卻也托人帶了份慰禮。
今日學生入學,唐秀才一眼看到了人群里青竹般堅韌佇立的林敬之,暗暗點了點頭。
“秋收、冬至、春節、春耕,松快了這么些個時候,想必不少人都忘了筆該如何拿了,今日便考上一考,看哪些人將我叮囑的‘日日讀書練字’拋在了腦后?!碧菩悴攀掷锏慕涑咔迷谥v壇上,啪啪作響。
作為一個有了十年教育經驗的老夫子,唐秀才最愛做的事是‘考上一考’,最喜歡的動作是用戒尺敲在講壇上‘啪啪啪’作響,看著下面跟受驚的土撥鼠似的學生,內心最是滿足。
收的學生年齡不一,天賦不一,便有三個分班。
丙班多為十二歲以下孩童,考校內容為先前學過的字、詞、句、篇,皆出自《古今賢文》《聲律》《幼學須知》三書。
乙班為想走科舉一路的讀書人,考的主要為《論語》《國語》《百川書志》《史記》《算經》五書的背默、釋義。讀透這五本書,倒是可以考個童生了。
甲班為近兩年可以下場一試的學子,考的內容除了乙班的背默、釋義外,還有各本典籍的注釋、名家解說,及寫詩文、作賦論。
去年林敬之還在乙班,沒想今年一入學,夫子就把他分到了甲班,和甲班一起入學考。
林敬之心里既是高興又是忐忑。高興的是夫子對他讀書用功的認可,認為他可以下場一試了。忐忑的是相比同班的其他師兄,少讀了不少典籍、解說,也從未寫過詩做過賦,想來此次要墊底了。
既然做好了墊底的準備,倒也不用慌了。
審閱了下全部試題,心里大概有了數,再開始磨墨。
前面五書的背默,林敬之答得是行云流水。
他在家這段時候,除了渾渾噩噩的那半月,其余時候可都實實在在的在背書,哪怕已經背熟了的文章,也是一字一字的校對,多背了一遍。
字就更不消說,日日練習,一日都未曾落下。加上這神仙賜予的上等筆墨,更是如虎添翼。
到釋義時,就有些拿不穩了,有些釋義自己知曉的都過于簡單,明顯有更深含義,但肚里沒貨,就是答不出。
到詩文這里則更是抓瞎,兒時所學《聲律》中有基本音律、格律,但詩文一道豈是這幼童讀物所能言盡的?詩文的音格韻律,一景一情,明喻暗喻,朝代背景等,每一字都有其深意。
抓耳撓腮許久,終于想到了一個法子,便是套取更改。
夫子的題乃是‘春日敘事詩文’,林敬之想到了自己背過的一首詩,將其中內容更改一番,仿其韻律。至于隱喻的深意、表達的靈氣,便不強求了。
原詩:梅殘玉靨香猶在,柳破金梢眼未開。東風和氣滿樓臺,桃杏拆,宜唱喜春來。
改文:椿芽細枝香猶在,山間野果眼未開。村中小兒漫山去,野花摘,原是喜春來。
林敬之摸摸臉頰,覺著臊得慌,但沒有更好的法子了,答得不好總比未答要強上些許。
最后便是賦論,也只能仿詩文的法子,套的是《兩小兒辯日》,論多于賦,但他實在憋不出東西來了。
上交答卷,林敬之坐在那里反思,他還是書讀少了。詩文放在一邊,這賦論夫子未教,自己便不看么?科舉一途從來都是獨行,還未聽聞有人扶著走的,想來自己還要更主動些。
再有就是家里還是要添些書,注釋、名家解說這些、詩文賦論這些,若想靠秀才,則必備。

全是大人
這個詩是作者撓破了腦袋瞎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