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才的考卷批閱得很快,背默都是甲乙丙三班相互批閱,他只需看釋義、詩文、賦論。
乙班只需評判出個甲乙丙三等,唯獨甲班的考卷費神些,除了評判等級,還要寫上評語,畢竟是即將下場的學生,能多了解自身的不足也是好事。
第二天就出結果了。
古往今來,對大多數的學子來說,最難熬的都是出成績的那日。
要放現代,那就是請家長,由家長領回去揍,家長揍完還要向老師表達歉意,熊孩子不聽話,給您添麻煩了。
放古代,直接是夫子揍,夫子揍完家長還要千恩萬謝,管教我家這不成器的東西,教您受累了。
一大早,唐秀才拿著戒尺進來的時候,不少學生直接抖成了無助的小鶉鴣,心虛咽口水的動作整齊劃一。
林敬之沒想到,自己竟然不是墊底的丙等,而是乙等!這可是絕對的好消息,畢竟甲班的師兄們,最遲進去的那個也比他多學了一年,拿到考卷的他不免有些暗暗自得。
唐秀才也很激動,不愧是自己看好的苗子,哪怕從未寫過詩文、賦論,卻也勉強拼湊出了個完整的答卷。賦論是個湊數的,詩文居然差強人意,讓人眼前一亮的是他的字,力透紙背、筆墨橫姿,較去歲提升了不少,想必在家的這段時日沒少用功。
除了林敬之,另外兩棵看好的苗子也表現不俗,唐秀才很是欣慰。
好苗子們有多讓人欣慰,對比得其余的那些就有多操蛋,天賦不夠就算了,居然在課業上也如此敷衍!唐秀才一邊看一邊氣,胡子都快被扯掉了。
不過唐秀才不是那種自己受氣,讓學生看熱鬧的夫子。他是那種自己受氣,學生就要受力的夫子。
“王成才!在家不練字不說,背默都錯了小半,就這樣還想下場?上來領二十尺。”
干掉一個小鶉鴣。
“王滿春!在甲班呆了三年都寫不好個賦論?我看你也不用下場了!上來領十尺。”
又干掉一個小鶉鴣。
“秦金玉!……”
……
一個個的上去領戒尺,又把賦論、詩文單獨講解了一遍,如此才算結束。
下學后,唐秀才特意把林敬之留了下來。
“你可知老夫為甚要將你提到甲班。”唐秀才摸著所剩無幾的胡子問道。
“夫子覺得敬之可下場一試?”林敬之壓著內心的興奮。
“不錯,你天賦上佳,基礎扎實,生來就該走科舉這條路。就是不知你家里如何作想?”對于老早就看好的苗子,唐秀才關注的會多一些,若天賦極佳但銀錢不湊手的,他也會幫一把,但泗水縣天賦極佳的苗子寥寥無幾。
林家的情形唐秀才心中有數,上數三代都是地里刨食的農人,林童生又早早的去了,家里怕是沒留下幾個銀錢。
“夫子寬心,去歲學生識得了一位府城的貴人,托貴人的福,家中銀錢還算湊手。”說起來也不算欺瞞夫子,石碑那頭可不就是貴人么。
家中銀錢湊手足夠下場就行,多余的唐秀才也不便打聽。
想起石碑,林敬之心里一動,石碑那頭……會不會真的是貴‘人’?
未等他多想,夫子便換了話頭,講起了此次試題。
林敬之凝神靜聽,夫子私下講授,可是難得的機會。
回到家中,將夫子的話講與阿娘聽,畢竟下場可不算小事。
大夏王朝的童生考有兩院三考。兩院是指分別在縣城、府城兩個地方,三考是指縣城兩次、府城一次共三次考,三考均過了,才是童生,可以自稱‘讀書人’了。
其實三次考試的內容相仿,均出自《論語》《國語》《百川書志》《史記》《算經》五書的背默、釋義。
頭兩次僅和泗水縣的學子相競,整個泗水縣的讀書人不多,兩個正經私塾的學子加起來不過一百多人,其中下場者少半,合計五十人左右。五十取十,不算難。
最后一考卻要與整個懷風府的學子相競了。懷風府下共六個縣,每個縣據其不同情形取不同人數,往年均是八十人左右。八十取二十,聽著挺多,但這八十的底數卻是各個縣城的佼佼者,難度不言而喻。
林氏聽到兒子說今年就可下場了,激動得不能自已,兒子果真如丈夫所說,是個能讀書的!可惜丈夫去得早,不然得開心的不成樣子。
激動過后便是憂心。她雖識得幾個字,但對科考卻是一竅不通,幫不上甚么忙,只得盡力做好飯食,管束狗子不要攪擾他大哥,再有就是祈求丈夫的庇佑了。
卯時,林家母子便齊齊起床,林敬之洗漱、背書、練字,林氏則洗手做早食。
自從知道兒子今年入秋便要下場之后,林氏便在每日早晚食中加了一顆雞蛋,可別小看這顆雞蛋,日積月累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銀錢了。
世人都說讀書輕快,林氏從未這樣想,見過丈夫讀書的林氏知道,讀書費神,一日下來耗費的氣力不比田里耗費的少,可不能少了葷腥。
至于銀錢,咬咬牙晚上多織會子布也就出來了,再說租賃院子時兒子都沒動用她手中銀錢,說那些算家用,家用家用,不用在兒子身上算甚么家用?
吃過早食,還夠時候寫兩篇大字。
自上次神仙賞賜下筆墨紙硯之后,練字便成了一番享受。墨汁細膩清香、色彩濃郁,毫筆筆力勁挺、筆尖鋒利,白紙吸墨快而不透字、紙張細膩光滑,每日練字,林敬之樂在其中。
進甲班之后,林敬之便感受到了自家底蘊的淺薄。比如夫子常常提起某個名家解說之作,他不說讀,竟然都未聽過,更別說當朝大家們的注釋了。
唐秀才本身農家子出身,自是明白其中的不易,借了他三本名家解說。
“像此類解說,歷代大家出了不少,但必讀的就是這三本了,科考中出現對應試題的次數最多。再有其它大家的解說也可選讀,且看你自行抉擇。”
歷代大家的解說無數,但讀書一道,終究還是要有自己的見解,人云亦云者,終為小道。
唐秀才沒有明說,只待林敬之自己明白。這世間的道理還少么?但聽到耳里和聽到心里全然是天壤之別。這也是他近兩年才悟出的心得,若早幾年,說不得還真能考中個舉人!
林敬之行禮謝過,回家便把這三本解說抄了下來,各抄了兩份,一份現用,一份便是林家的積累了。
讀完三本名家解說,他才驚覺自己是如此淺薄,原來這一詞一句中飽含如此深意,引用的這些典故也是他從未聽聞的。想到先前自己竟因考出的乙等沾沾自喜,現在回想起,應是夫子給予的鼓勵罷。
定定心神,他是該去趟府城了,泗水縣的書肆還是太小,買不到甚么好書。再說府城的物甚更多,說不得就能找到神仙想要的翠蘭花瓶呢?

全是大人
我們小時候挨了多少揍啊,現在的學生竟然揍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