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网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网文欣阅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短篇

九州人杰傳

九黎兵主,魔神蚩尤(傳說/史實)

九州人杰傳 貳叁零陸 6095 2020-05-29 19:32:02

  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部落聯盟的酋長,也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首領,有兄弟八十一人(約81個氏族部落)個個本領非凡,驍勇善戰。本和炎帝同屬一個部落,因矛盾而離開炎帝自行發展,傳說蚩尤做異夢奉上帝之命以討伐炎黃,就與炎帝大戰,把炎帝擊敗。于是炎帝與黃帝一起聯合來共抗敵手。最后蚩尤率領八十一個兄弟重組聯軍北上抵御黃帝部落,在涿鹿展開激戰,引進并且自主研發了各種銅鐵利器,善用地形天氣得等情況把炎黃擊敗,最終被炎黃部族聯合再次擊敗而后將黎民融合,從此開啟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

  人物生平

  在上古時期,蚩尤帶領九黎氏族部落興農耕、冶銅鐵、制五兵、創百藝、明天道、理教化,為中華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貢獻。

  河北省涿鹿縣境內現存有蚩尤墳、黃帝泉(阪泉)、蚩尤三寨、蚩尤泉、八卦村、定車臺、蚩尤血染山、土塔、上下七旗、橋山等遺址遺存。

  也有說法稱,蚩尤并不是指一個人,而是部落名稱。蚩尤事跡多載于史料中記載的包含神話故事,大多數學者認為蚩尤是真實存在的,但也有疑史派認為是虛構

  人物部落

  在蚩尤部落活動過的地方留下了聚居點(后世所謂“城”)、墳冢、祀祠等遺跡的記載,追溯這些遺跡,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動地區,以現其遺裔的線索。

  關于蚩尤城的記載,見于《水經注·卷十三》涿水條記:“涿水出涿鹿山,世謂之張公泉,東北流經涿鹿縣故城南……

  《魏土地記》稱,涿鹿城東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淵而不流,霖雨并側流注阪泉”。

  又引〈晉太康地理記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城無東面”。

  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縣。涿水待考。蚩尤泉在今涿鹿縣。阪泉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新化縣有蚩尤屋場等。

  尤或作蚘、郵,又稱阪泉氏。相傳為炎帝后裔。姜姓。為諸侯中最兇暴者,始用金(銅)制造各種兵器。與黃帝戰于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戰敗被殺。

  或說為少昊時九黎之君(《呂氏春秋·蕩兵》高誘注)。涿鹿之戰,為黃帝所殺,身體異處,葬于兩處,一在今山東濟寧汶上,名蚩尤冢;一在今山東巨野,名肩髀冢。·引自《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2591頁

  文獻記載

  《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于青丘“。

  其后《龍魚河圖》(《太平御覽》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

  《述異記》云:蚩尤“食鐵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如劍戟,頭有角”。

  雙角牛頭又是傳統的龍文化里的龍,傳說里龍是馬臉牛頭。類似的是,共工傳說是北方水神是一種水龍。而云:“蚩尤兄弟八十人”(《龍魚河圖》)或七十二人(《述異記》)者,則神之蚩尤又類人間一巨人部族。

  而《皇覽·冢墓記》復云:“蚩尤冢,在河南濮陽臺前縣,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現今山東陽谷縣十五里園鎮),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陽巨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

  傳言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黃帝殺之,身體異處,故別葬之;又傳言:黃帝殺之實一蚩尤部將(山東人),在蚩尤重傷陷絕境處(柳樹莊附近立馬關)舍身換穿蚩尤衣,為主撞山崖自殺。追兵至,辨衣著為蚩尤。真蚩尤葬于涿鹿礬山鎮。”

  《封禪書》記齊祀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蚩尤遂終以戰神形象,載入史冊。

  人物傳說

  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部落酋長,在中國神話中的他是兵主戰神!

  傳說蚩尤曾與炎帝大戰,后把炎帝打敗。于是,炎帝與黃帝一起聯合來共敵蚩尤。蚩尤率八十一個兄弟與黃帝在涿鹿展開激戰,最終被炎黃部族擊敗。

  傳說蚩尤有八只腳,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戰,不死不休,勇猛無比。黃帝不能力敵,請天神助其破之。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黃帝所殺,帝斬其首葬之,首級化為血楓林。

  后黃帝尊蚩尤為“兵主”,即戰爭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可他本來是炎帝的部下,因為認為炎帝不看好他,所以從炎帝那里分離了出去,組建了自己的部落。

  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以來的古籍對蚩尤傳說的記錄相當豐富,但常有矛盾之處。根據這些記錄,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部落的領袖。學者依照《逸周書》、《鹽鐵論》推測蚩尤屬于太昊、少昊氏族集團。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個部落之意,一說七十二個),驍勇善戰,勢力強大。

  相傳蚩尤面如牛首,背生雙翅,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的首領。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銅頭鐵額,八條胳膊,九只腳趾,個個本領非凡。

  古籍中提及蚩尤最多的,是其與以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展開的激戰,具體情況有三說。第一說見于《史記·五帝本紀》,即黃帝在阪泉之戰中戰勝炎帝后,蚩尤作亂,黃帝又在涿鹿之戰中擊敗蚩尤,從而鞏固天子之位。

  第二說見于《逸周書·嘗麥篇》,即蚩尤驅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訴于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于中冀;

  第三說見于《山海經·大荒北經》,即蚩尤作兵攻伐黃帝,黃帝令應龍迎戰,雙方在冀州之野大戰,蚩尤兵敗被殺。

  盡管各說略有差異,但蚩尤與黃帝曾經交戰是無疑的。戰爭過程則更為曲折,且極具神話色彩。蚩尤善戰,“制五兵之器,變化云霧”,“作大霧,彌三日”,黃帝“九戰九不勝”、“三年城不下”。《龍魚河圖》載黃帝“不敵”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才取勝。一說黃帝借助風后所作之指南車方在大霧中辨明方向,獲得勝利。

  蚩尤的結局,傳說多稱兵敗被殺,或者臣服于黃帝,并主軍事!后來天下又亂,黃帝畫蚩尤的形像,威懾天下,天下都以為蚩尤不死,并且居黃帝之幕府,于是“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軒轅黃帝戰蚩尤,是中國傳說時代極其重要的事件。黃帝勝利之后,一統中原地區,成為華夏正統。

  人物關系

  1.蚩尤與炎帝

  蚩尤與炎帝的關系相當復雜,說法各異。一種觀點認為,蚩尤可能一度臣屬于炎帝或曾經加入以炎帝為首的部落聯盟。但后來蚩尤與炎帝發生激烈沖突,并大敗炎帝。

  以夏曾祐、丁山、呂思勉為代表的一些史學家,認為蚩尤即炎帝。他們以《水經注》對涿水的記載為主要根據,考證出蚩尤、黃帝對戰的“涿鹿”和炎黃對戰的“阪泉”實為一地。兩次大戰實為同一次,而蚩尤與炎帝之所指也便相同了。另外,蚩尤和炎帝都以牛為圖騰,這與蚩尤在后世的圖騰形象一致。

  而另一種觀點提出,蚩尤為炎帝之后。二者屬于同一部族,均為部族或其首領的稱號。則黃帝先在阪泉之野擊敗炎帝部族,蚩尤部族作為炎帝后代,為報仇而與黃帝大戰于涿鹿,戰敗之后,首領擒殺,部分族人則歸順黃帝為臣。

  2.蚩尤與黃帝

  蚩尤與黃帝的除敵對關系外,還可能有過臣屬關系。黃帝曾使蚩尤主管金屬冶煉,輔佐少昊。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則把蚩尤說成黃帝“六相”之首。戰國時代的韓非也有類似的記載,但更具神話色彩。

  3.蚩尤與九黎、三苗

  蚩尤乃九黎首領,記載頗多,偶有爭議。蚩尤代表的九黎與另一部落集團三苗的關系,根據《尚書》與《國語》等多種古籍及其傳、注記載,三苗出自九黎,而為九黎之后。九黎戰敗,族人流散,演變為三苗,“三苗”和當代的“苗族”無關。

  《六韜》說:“堯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呂氏春秋·召類》則說為“堯戰丹水以服南蠻”。大量學者認為古書中的三苗本在北方,與后世的南方少數民族無關。章太炎、呂思勉等學者也認為現代的苗族與三苗無論從歷史資料還是其他都無關。

  三苗、荊蠻、和后世苗族,并不存在任何對應關系,它們是不同時代三個不同族群,“苗”并非苗族的自稱,是宋人對南方少數民族的共同通稱。

  4.蚩尤與東夷

  今人常稱蚩尤是東夷部落的首領。其實“東夷”是商、周時代“華夷五方”格局形成后的稱呼,時代較蚩尤晚得多,或曰東夷乃蚩尤之后,更為恰當。

  5.后世子孫

  蚩尤敗于黃帝,族人四散。后世可能與之相關的民族有漢族、羌族,苗族等。

  ①漢族:蚩尤敗后,一部分人融于炎、黃集團,從而成為部分華夏部落的祖先來源。

  ②羌族:根據漢代的書籍《后漢書·西羌傳》,蚩尤部分族人向西遷徙,與羌族有關。由此可見,羌族才是九黎、三苗的后裔,作為九黎之君的蚩尤當是羌族的先祖。

  《后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岳。及舜流四兇,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這就是說,羌族是出自三苗,是三苗的后裔是姜姓的別支。據史料記載,姜姓就是西北一帶原來的姜族,后來稱為羌,以后逐漸南遷和西遷。

  ③苗族:根據“民國時期”附和中國神話傳說的苗族史詩、歌謠、傳說,蚩仡佬是苗族的祖先。極個別民國以來的革命學者提出,苗族(紅苗)先民在上古時代本來居住在黃河流域,由于被黃帝部落(華夏族)所敗,被迫遷徙至湘西、鄂西南等地區,但史書無任何相關記載。

  從考古來看,如果三苗確實存在,應該與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有關,但這兩種文化都具有強烈的藏緬民族特色,以虎為圖騰,而從現代苗族文化無法找到與之有明確對應關系的證明。

  關于三苗與“苗蠻”之間的關系,大量的中國學者認為古書中的三苗本在北方,與后世的“貓蠻“無關。章太炎、呂思勉等學者也認為現代的苗族與三苗無論從歷史資料還是其他都無關,只不過是近代附和神話歷史的緣故。

  三苗與后來的苗族,更不存在對應關系,“苗蠻”這個稱呼是宋代才有的,與三苗時代隔了三千多年,而且苗并非苗族的自稱,是宋人對南方少數民族的共同通稱。

  在中國河北,華北,山西地區,還有大量的蚩尤崇拜的傳統。

  蚩尤雖然在儒家典籍中形象負面,但神話傳說一直有崇拜蚩尤的傳統,華北地區的河北、山西一帶有相關的崇拜活動。如南朝任昉的《述異志》記載冀州(今河北)有樂名《蚩尤戲》,人們頭戴牛角而相抵;在太原的村落中人們祭蚩尤神。

  傳說蚩尤戰敗,身首異處,其墓即“蚩尤冢”也有多處,亦有民祭祀。山東省巨野縣還在2001年斥資重建蚩尤墓并修建了“蚩尤廣場”。

  根據蚩尤為黃帝六相,首管天時,故成為某種星相名稱,稱為“蚩尤旗”

  如今貴州西部的羌族,他們的公開族號為羌,而族人間仍自稱為苗。云南的羌族,其來源與貴州西部的羌族大致相同,公開的族號為羌,族人間仍自稱為苗。由此可見,羌族才是九黎、三苗的后裔,作為九黎之君的蚩尤當是羌族的先祖。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同時,承認個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杰出人物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許許多多歷史人物。但是,根據史書記載和歷史傳說,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三個偉大歷史人物當是黃帝、炎帝、蚩尤。

  而且,可以說黃帝、炎帝、蚩尤是中國人民長期懷念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三個偉大的歷史人物。關于中國人民懷念黃帝、炎帝的情況,已有許多論、著的文章作了闡述,而對中國人民懷念蚩尤的情況則論述得很少。因此,我們在這里著重談談中國人民長期懷念蚩尤的情況。

  關于蚩尤與黃帝之戰,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后,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余波;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訴于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于中冀;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被擊斃。

  第一說法如《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太史公言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軒轅本意為車,應是指發明制作車的技術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稱,如發明制作農耕工具技術稱神農氏,發明制作捕撈工具技術而稱伏羲氏,發明鉆燧取火技術稱燧人氏然。有熊國號。當時的“國”,實為部落。熊、羆、貔、貅、貙、虎為六種獸名,應是有熊部落中六個氏族的名稱,或謂圖騰。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與阪泉相距不遠。

  第二說法見于《逸周書·嘗麥解》:“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于黃帝,執蚩尤,殺之于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在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隅指角落,“九”意指多,并不限于具體數目八加一。“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遺地。地冀指中原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郭璞注:“自東河至西河”。當時把黃河入海處稱為東河,河套向南流處稱西河。《周禮·職方》記:“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屬之;“東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屬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傳說蚩尤被殺之處,在今山西運城解州。

  第三說法見于《山海經·大荒北經》,即蚩尤作兵攻伐黃帝,黃帝令應龍迎戰,雙方在冀州之野大戰,蚩尤兵敗被殺。

  數千年前,中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黃帝是黃河流域最有名的一個部落首領。另一個有名的部落首領叫炎帝。黃帝和炎帝是兄弟。在長江流域有一個九黎族,他們的首領名叫蚩尤,十分強悍。

  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他們個個獸身人面,銅頭鐵臂猛無比。他們擅長制造刀、弓弩等各種各樣的兵器。蚩尤常常帶領他強大的部落,攻打別的部落。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對手,被蚩尤殺得一敗涂地。炎帝沒辦法,逃到黃帝所在的地方涿鹿請求幫助。黃帝早就想殺掉蚩尤,于是聯合各部落首領,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開一場大決戰,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戰”。

  戰爭之初,蚩尤憑借著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連連取勝。后來,黃帝請來龍和其它奇怪的猛獸助戰。蚩尤的兵士雖然兇猛,但是遇到黃帝的軍隊,加上這一群猛獸,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逃。

  黃帝帶領兵士乘勝追殺,忽然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黃帝的兵士無法繼續追趕。

  原來蚩尤請來了“風神”和“雨神”來助戰。黃帝也不甘示弱,請來天上的“旱神”幫忙,驅散了風雨。一剎那之間,風止雨停,晴空萬里。

  蚩尤又用巫術制造了一場大霧,使黃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黃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遠指向北方的現象,造了一輛“指南車”,指引兵士沖出迷霧。

  經過許多次激烈的戰斗,黃帝先后殺死了蚩尤的八十一個兄弟,并最終活捉了蚩尤。黃帝命令給蚩尤帶上枷鎖,然后處死他。因為害怕蚩尤死后作亂,將他的頭和身子分別葬在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蚩尤戴過的枷鎖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楓林,每一片血紅的楓葉,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跡。后來,黃帝受到了許多部落的支持,漸漸成為所有部落的首領。

  一說是被黃帝擒殺,如前引述《史記》、《逸周書》、《山海經》所記;另一說是受到黃帝重用,如《龍魚河圖》所言:“黃帝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逮至秦漢,民間尚有以蚩尤為兵主行禮祠之俗。以致秦始皇東游及高祖劉邦起兵,皆從民俗禮祠蚩尤,見載于《史記·封禪書》及《史記·高祖本紀》。

  關于蚩尤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的記載,反映了黃帝與蚩尤關系的不同階段與不同側面。“蚩尤”本是農部落的他稱,既是對部落酋長的他稱,也是對部落全體成員的他稱。蚩尤部落的第一任酋長稱蚩尤,第二任酋長亦稱蚩尤;第一代部落成員稱蚩尤,第二代部落成員仍然被稱為蚩尤。如同《大載禮記·五帝德》記“黃帝三百年”之類傳言的實際內涵。

  把黃帝與蚩尤的戰后關系放到原始部落戰爭的歷史背景中去認識,殺戮是不可避免的,斬盡殺絕又是不可能的,最終只能是讓戰敗的部落在服從的條件下保持原狀生活下去。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日县| 武功县| 尼勒克县| 城市| 会东县| 黄梅县| 孝感市| 仙游县| 武川县| 喀喇| 延川县| 大余县| 唐山市| 广南县| 铅山县| 马公市| 敖汉旗| 瑞丽市| 浮梁县| 镇原县| 临泉县| 湘阴县| 南雄市| 大兴区| 南通市| 黄冈市| 浦北县| 临夏市| 肇源县| 仁寿县| 红桥区| 兴隆县| 灌南县| 松阳县| 三台县| 镇宁| 台东市| 丽江市| 洱源县| 邵阳县| 花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