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與標題
作者漢代文人,名字不可考。《涉江采芙蓉》是漢代古詩作品集《古詩十九首》中的一篇,這十九首詩沒有獨立的標題,習慣上以句首為標題。這種方式古已有之,像《論語》每一章的標題也是,每一章開頭的幾個字如《論語·學而》第一句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為政》第一句是“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在詞發展的前期,詞牌名之外大多沒有標題,習慣上也以第一句作為標題加以區分,比如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在作者本人沒有命名標題時,這是一種約定俗成以便稱呼和區別的命名方式。
詩歌淵源
《古詩十九首》是在漢代漢族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五言詩,在當時是一種新鮮的體裁,主流還是四言詩和騷體詩。但是由于民間對于五言詩歌的成功實踐引起了文人階層的注意和興趣,文人階層開始介入五言詩創作。我們發現一個規律,帶有音樂性質的新鮮文學體裁大多都是從民間發展起來的。先秦時期的以四言詩為主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五言詩之祖《古詩十九首》,樂府詩,從敦煌曲子詞發展而來的詞等。屈原的楚辭也是從民間祭祀詞曲發展而來《九歌》更是屈原整理創作的祭祀辭。它們都有一個從民間到文人的發展過程。而所謂“帶有音樂性質的文學體裁”簡而言之就是詩歌,雖然后世在發展過程中詩逐漸脫離了音樂,但詩與音樂的淵源是十分深厚割舍不斷的,人們發明了平仄和格律來彌補音樂旋律在詩歌中的作用。
《古詩十九首》的內容
主要圍繞兩大主題
游子思婦離愁別緒、思念之情。包括《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凜凜歲云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明月何皎皎》《西北有高樓》十一首。
人生無常產生的思考(及時行樂或積極進取或激流勇退)。包括《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明月皎夜光》《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八首。
《古詩十九首》地位
古詩十九首被稱為五言詩之祖、五言之冠冕,其原因有三。
一者《古詩十九首》是時間上最早的五言詩集合,開創一代之先。
二者《古詩十九首》的文學水平很高。南朝劉勰:“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文心雕龍·明詩》)南朝鐘嶸:“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詩品》)明代王世貞:“(十九首)談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詞婉旨,遂足并駕,是千古五言之祖。”(《弇州山人四部稿》)明代陸時雍:“(十九首)謂之風余,謂之詩母。”(《古詩鏡》)。古詩十九首繼承了詩經的優點,文辭溫麗質樸,思想“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善于運用賦比興的手法。
三者《古詩十九首》感人肺腑。單單文學水平高,地位不一定就高。齊梁體、宮體詩的文學水平就很高,但是它們的地位就很低,常常被當作負面典型。因為詩者,所以搖蕩性情,緣情體物,興觀群怨者也。其核心點在于人和人的感情,并非單純的文字技巧和辭藻堆砌。
清代陳祚明:“《十九首》所以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幾?雖處富貴,慊慊猶有不足,況貧賤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誰不感慨?人情于所愛,莫不欲終身相守,然誰不有別離?以我之懷思,猜彼之見棄,亦其常也。夫終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復不知其樂,乍一別離,則此愁難已。逐臣棄婦與朋友闊絕,皆同此旨。故《十九首》雖此二意,而低回反復,人人讀之皆若傷我心者,此詩所以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俱,則人人本自有詩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盡,特故推十九首以為至極。”(《采菽堂古詩選》)
古詩十九首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他寫出了幾乎每個人都會有的感情,從而讓每個人心神搖蕩詠嘆不已。
涉江采芙蓉正文
涉江采芙蓉⑴,蘭澤多芳草⑵。(渡過or到)
采之欲遺誰⑶,所思在遠道⑷。
還顧望舊鄉⑸,長路漫浩浩⑹。
同心而離居⑺,憂傷以終老⑻。
⑴芙蓉:荷花的別名。
⑵蘭澤:生有蘭草的沼澤地。芳草:這里指蘭草。
⑶遺(wèi):贈予。
⑷所思:所思念的人。遠道:猶言“遠方”,遙遠的地方。
⑸還顧:回顧,回頭看。舊鄉:故鄉。
⑹漫浩浩:猶“漫漫浩浩”,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廣闊無邊。漫,路長貌。浩浩,水流貌。
⑺同心:古代習用的成語,多用于男女之間的愛情關系,這里是說夫婦感情的融洽。
⑻終老:度過晚年直至去世。
主要內容
很明顯本詩的主體就是《古詩十九首》兩大主題之一的游子思婦的離愁別緒、思念之情。作者是一個漂泊他鄉,不得不與同心之人遠遠分開的游子。他采到了芙蓉花,芳草這些美好的東西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好東西都送給自己的心上人,可見對心上人感情之濃。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位游子不能回到心上人身邊,只能帶著“相思相望不相親”這樣的無奈與傷痛過完此生。全詩纏綿悱惻,令人既贊嘆二人感情之濃,又遺憾兩人不能團聚,縈繞于胸不能釋懷。愛情與離別是兩千年來永恒不變的主題,詩中主人公的遭遇作為和情感,幾乎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與之共鳴的地方,從而對這首詩愛不釋手。
語言特點
另外相信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體會到古詩十九首語言風格質樸溫婉中的質樸是什么含義。全詩沒有難以理解的字詞和句子,沒有倒裝省略等復雜的句法,每一句都平直如白話娓娓道來,這是民歌的遺風。
而至于溫婉,全詩中沒有激烈的言辭,只是對于生活場景等一些現實的描寫。比如寫思念伊人,只是通過寫游玩之時采到芙蓉芳草馬上就想到送所思之人來寫感情深厚,將思念融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足見思念之深,感情是深厚濃烈的,但說出來就好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與之相對寫思念而言辭激烈的如張衡《四愁詩》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
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贈我琴瑯玕,何以報之雙玉盤。
路遠莫致倚惆悵,何為懷憂心煩傷。
我所思兮在漢陽。
欲往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
路遠莫致倚踟躕,何為懷憂心煩紆。
我所思兮在雁門。
欲往從之雪雰雰,側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
路遠莫致倚增嘆,何為懷憂心煩惋。
再說對感情深厚和無法團聚的描寫,此處只是“憂傷以終老”平平淡淡的寫出,卻透著一股絕不改變的決心與韌性。不需要“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這樣激烈的賭咒發誓。
比興手法
以上是對于這首詩內容本身的解讀和賞析,除此之外對于這首詩,甚至是對于每一首泛泛地描寫游子思婦離愁別緒、思念之情的詩,都可以解釋成文人士子思念君主。比如本詩,所思可以是君主,芙蓉與芳草代指自己的能力才干治國方略道德品質等一切美好的東西,但是由于不被任用甚至放逐在外,所以“在遠道”“望舊鄉”最后“憂傷以終老”。可以這樣解讀的原因得益于,香草美人的傳統。肇始于詩經的比興手法,微言大義的表述傳統,由屈原發揚光大,并被后人所繼承,自古以來很多人樂于以這種隱喻的手法,通過寫男女之事來隱喻君臣,如此既不失綺麗婉約,又別有高致。
采芙蓉贈給所思之人在營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為全詩勾勒出一個恬淡優美的背景,將清麗嬌美的芙蓉花送給心上人,這無疑是件每個人都樂見其成的美事。可是心上人偏偏“在遠道”形成一個轉折,令人為之揪心不已。之后更加求團聚而不得,只能在擔憂和傷懷中度過余生,構成一個感人的凄美故事。由于單是“凄”并不感人,滿清十大酷刑凄慘無比,鄰家大嫂的哭訴也很凄涼,可是他們都不能達到既讓人神往又讓人斷腸的地步,所以采芙蓉贈給所思這樣的美,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