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好的文學作品就像浦東的一幢幢高樓。
4月9日至12日,一場名為“對話文學,情寄浦東”的特別策劃活動在云上舉行。作家、SH市作協副主席孫甘露,閱文集團白金作家血紅,作家、SH市作協副秘書長滕肖瀾,起點連載小說《浦江東》作者、第三屆現實主義網絡文學征文大賽特等獎作品《上海繁華》作者大地風車與廣大讀者線上分享了自己與浦東的故事。4月9日至12日,一場名為“對話文學,情寄浦東”的特別策劃活動在云上舉行。作家、SH市作協副主席孫甘露,閱文集團白金作家血紅,作家、SH市作協副秘書長滕肖瀾,起點連載小說《浦江東》作者、第三屆現實主義網絡文學征文大賽特等獎作品《上海繁華》作者大地風車與廣大讀者線上分享了自己與浦東的故事。
浦東不再是“文化沙漠”浦東不再是“文化沙漠”“你到浦東看一眼就知道了,它的變化是非常大的。當然,這個變化不僅僅在于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僅在于金融與商業,更多的是浦東開發開放為中國社會以及普通老百姓帶來的精神生活上的影響。”
他以浦東的文化建設為例。曾幾何時,浦東被戲稱為“文化沙漠”,如今濱江文化帶建設正在推進,這里會有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浦東美術館、浦東群藝館,市民可以在這里享受文學、繪畫、演藝等各類文藝生活。
“這些年,浦東也匯聚了大量藝術界的人才。在印象中浦東多是金融界、科技界的人才,但如今很多文學藝術家也在這里安家落戶,浦東本地也涌現了很多優秀的作家、詩人、畫家、書法家、攝影家。我覺得這也是應運而生,到了這樣一個時刻,浦東有這樣的基礎,把這些重要的文藝人才匯聚起來,團結起來。”
身為作家,孫甘露認為文學創作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需要嚴肅對待的事情。好的文學作品就像浦東的一幢幢高樓,它從規劃、設計到建設、維護,需要大量的精細的工作。
“文學藝術創作也需要時間。我覺得作家、藝術家需要與城市一起成長,才能寫出真正好的、能夠反映生活的作品。”
這里的作家,寫下了這里的作品
滕肖瀾生在浦東,長在浦東、工作在浦東,是典型的浦東本土作家。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城里的月光》完成于2008年,主人公是一對上海小夫妻,他們一路跌跌撞撞,吵吵鬧鬧,他們的成長也融入浦東的成長。
“浦東的變化是日新月異的。它是全新的,非常具有潛力。”在后來的《城中之城》中,滕肖瀾也寫到了浦東的金融生活。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她在動筆前走訪了各大金融機構,在這些機構里蹲點,與金融人同進同出,看他們怎么上班,聽他們怎么聊天,由此真正深入浦東的“金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