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禍起中平:第五節 登基·暗流涌動
蹇碩不選擇與何進火拼,除了忌憚禁軍高層中存在大量的士族成員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蹇碩認為自己依然有翻盤的機會。
謀殺何進的計劃失敗,標志著宦官內部的分裂態勢加劇,再加上外戚和士族的聯合,蹇碩已經無法阻擋劉辯成為新任皇帝了。因此,就在漢靈帝駕崩的兩天之后,也就是四月十三日,劉辯就繼承了皇位,成了新任大漢皇帝,史稱漢少帝。
關于這個大漢的新皇帝,前面也介紹過,劉辯是漢靈帝劉宏與何皇后所生,因為何皇后在生劉辯的時候還不是皇后,所以劉辯本來也是庶出,然而母以子貴,何氏因為生了兒子而地位不斷上升,最終成為了皇后。
其實,在劉辯出生之前,漢靈帝也有過一些兒子,但都不幸夭折。因此當劉辯出生的時候,漢靈帝為了保全這個兒子,就將他寄養在道人史子眇家里,也不敢叫他的真名,只叫他“史侯”。
劉辯的母親何氏出生于屠戶之家,史書上記載她性格倔強忌妒,再加上又生了皇子,因此宮中的嬪妃、宮女們都很怕她。何氏受寵于宮中之后,她的一些親戚們也就跟著地位顯赫起來。這其中的代表就是何進、何苗。
何進、何苗都是何皇后的兄長,也就是劉辯的舅舅。然而何進和何苗卻沒有血緣關系,因為這個何苗本來姓朱,是何皇后的同母兄長,只是后來何母又改嫁到何家,何皇后才又和何進有了兄妹關系。后來,由于何皇后的關系,何進擔任了大將軍的職務,而何苗則擔任了地位較低的車騎將軍職務。
從何進、何苗這個政治布局來看,何皇后雖然出生卑微,卻是一個非常不簡單的女人。首先在后宮的政治斗爭中,她可以和宦官們聯合起來,在宋皇后被廢除后得到了皇后的位置。其次在外朝又將自己的兩個兄長都推舉到軍事要職,而且這兩個人一個是何家的兄長,一個是朱家的兄長,很難團結起來,這樣自己就可以居中調解而不至于大權旁落。從這種政治運作的能力來看,她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手段的女人。然而歷史總是帶有一點黑色幽默的色彩,她的這種布局在最初成就了她,也在最后毀滅了她。
因為何進、何苗的這種關系,確實十分微妙。在權力斗爭的戰場上,即使是親兄弟,也會反目成仇,而何進與何苗的這種關系,本身就是存在裂縫的。因此,這種關系在后來被居心叵測的人反復利用也就不足為奇了。
按說現在的局面,不管是劉辯、何皇后,還是宦官和士族們都應該是皆大歡喜。因為劉辯做了皇帝,何氏外戚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外戚”,而士族們所推崇的嫡長子繼承制也得以實行,宦官中那些和劉協有過節的人也不必再擔心會被秋后算賬。唯一要為這場慶典拿出來祭旗的人,就是蹇碩,只要他一死,那么大漢王朝就可以在當前這種平衡中繼續再維持下去,至于那個劉協,給他封個什么王爵,養尊處優也不算虧待他了。
于是,朝廷便開始大肆進行封賞,在擁立新君的過程中出過力的人都獲得了嘉獎,劉協也被封為渤海王,受到了朝廷的安撫。而袁氏家族,更是在這一次政權交替中收益滿滿,袁隗被任命為太傅,和大將軍何進一同輔政,參錄尚書事。中軍校尉袁紹,被任命為司隸校尉,而他的弟弟袁術則繼任虎賁中郎將這一職位。
關于袁隗、袁紹以及袁術這三個人所擔任的這些官職,我們有必要介紹一下。先說袁隗,他之前擔任的是軍事官職后將軍,現在成為了太傅并參錄尚書事。太傅這個官職,始于西周,是當時朝廷的輔佐大臣以及帝王的老師,所以級別是非常高的。到了東漢,從名義上來說,太傅的定義和西周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只不過這個時期,太傅這個職位已經成為一種榮譽性的官職,通常不具有實際的權力。當時的朝廷官職序列中,地位最高的是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而這個太傅,是位在三公之上的,事實上不僅僅是太傅,何進擔任的大將軍也是位在三公之上的,只是這些官職并非朝廷的常設官職,只是偶爾會有,因人而設。雖說太傅這個職位是屬于一個榮譽性職位,一般不具有實權,然而這也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看。比如袁隗所擔任的這個太傅,就是有實權的,而且權力還不小,因為除了太傅的頭銜,袁隗還有一個角色叫做錄尚書事,這個錄尚書事的職位實際上有點類似于皇帝的秘書處中的秘書長,是協助皇帝處理具體政務的一個職位。袁隗以太傅之身兼錄尚書事,實際上就是和大將軍何進一同掌控了朝廷政局,算是標準的權傾朝野。再說袁紹,他現在擔任的這個司隸校尉,可以算是司隸地區的最高監察長官,與其他州的刺史類似,只不過由于司隸州是東漢時期最重要的一個州,京都雒陽所在,所以司隸地區的最高監察長官不叫刺史而叫做司隸校尉,司隸校尉管理著一支一千多人的部隊,可以在京師地區行使搜查、逮捕等權力,是個非常重要的職位,東漢時期發生的關鍵政治事件,司隸校尉往往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最后來看袁術,袁術接替了兄長袁紹擔任虎賁中郎將的職位,這個職位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個武官,主要的職責就是守衛皇宮,通常會統領大概200余人的禁軍,負責皇宮某一區域的護衛工作。
從袁氏家族這幾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新君繼位是一個大規模權力交接的過程,一大批人都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晉升、優待。自然,也必然會有許多人因為這場變動而身首異處。
賞完了之后,就要罰了,罰的對象很清楚,就是蹇碩以及蹇碩的同黨,這幫人在由誰來做皇帝這個重大政治問題上,犯了嚴重的錯誤,那必然要追究到底。罪魁禍首蹇碩,也自然是難逃一死,滿朝文武似乎都認為應當殺掉蹇碩。然而蹇碩的同黨要怎么處理,就比較復雜了,因為要處理蹇碩的同黨,就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同黨是誰,第二個問題是如何處理。
那么都是哪些人可以算是蹇碩的同黨呢?
先看外戚集團。在外戚集團中,可以算是蹇碩同黨的非董太后莫屬,董太后此時準確的稱謂應當是董太皇太后,因為他是先皇的母親,現任皇帝劉辯的祖母。劉協是由這個董太皇太后撫養長大的,因此在立儲的問題上,她一直都是劉協的支持者,這就和蹇碩的政治立場是高度一致的,既然政治立場一致,那就可以算是同黨了,所以董太后是必須要處理的。
士族集團之中也必然有支持劉協的勢力,例如驃騎將軍董重,他是董太后的侄子,自然支持劉協繼位。也因此可以算是蹇碩的同黨了。
再看宦官集團。這個很簡單,蹇碩本身就是宦官頭目,因此自然是有一幫宦官是蹇碩的同黨,而且我們知道,董太后深居宮中,也是由宦官侍奉的,那么侍奉董太后的這些宦官就也會因為自身的政治立場和蹇碩成為同黨。
除了外戚、士族、宦官,其實這里還有一股勢力非常重要,那就是禁軍。在東漢時期,其實并不存在一個成形的軍方政治集團,因為軍隊一旦形成政治集團,就會對國家政權產生非常致命的威脅,所以漢朝政府一直都是通過各種方式分化、壓制軍方勢力,極力避免出現軍方的政治強人。然而如果這種分化,壓制的體系出現了問題,那事態的發展可能就會完全失控。
蹇碩作為這一批禁軍的主要創建人,必然在禁軍系統中有許多親信,而且這一批禁軍在政治上還是傾向于劉協的,所以肅清禁軍其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禁軍在當時畢竟是雒陽最強大的武裝集團,豈是這么容易就肅清的,誰想要肅清禁軍,結果可能自己先被肅清了。所以這個問題實在是非常敏感,敏感到大家一開始都不會主動去提這個問題,然而也正是因為這種莫能兩可的處理方式,導致了后來一系列事情的發生。
經過討論,已經掌握政治話語權的劉辯勢力認為要確保劉辯的皇位穩定,就要將蹇碩為代表的劉協勢力進行肅清。
首先需要處理的,就是董太后。因為董太后可以算是劉協勢力中地位最高的一個人,然而她又只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老太婆,所以先處理她是比較合適的,因為處理董太后會產生很大的政治影響,又不會招致激烈的對抗。只是董太后由于地位崇高,是先皇的母親,太皇太后,因此處理方式不能有失禮法。于是,大家經過一番討論,最后得出的處理意見只是將她從宮中趕了出去,取消了她的一些特殊待遇,讓她回老家靜養去了。董太后一旦離開了權力核心,其影響力自然就很快消失了。
然后就是相關的士族集團成員,例如董重。這些人要肅清也比較容易,這些人雖然在朝廷中擔任著這樣那樣的官職,但事實上卻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只要以皇帝劉辯的名義下一道詔書,那就罷官的罷官、降職的降職。而這個董重,失去了董太后這個大后臺,自己雖然擔任驃騎將軍,事實上也就是一個光桿司令了。何進帶兵圍了董重的驃騎將軍府,宣布皇帝詔書,免除董重的一切職務。董重也知道大限已到,于是就拔劍自刎了。
沒過多久,外戚和士族中的蹇碩同黨,就肅清的肅清、投誠的投誠了。接下來就輪到宦官了。但是在如何處理宦官中的蹇碩同黨這個問題上,矛盾出現了。而這個矛盾,也就是蹇碩所等待的翻盤機會。
如何肅清宦官集團中的蹇碩勢力,在宦官們看來似乎就是個偽命題,因為宦官之中雖說存在各種各樣的派系,然而各派勢力中的成員又是相互交織的。例如張讓,他雖然支持劉辯做皇帝,然而卻也曾經服侍過董太后,所以如果嚴格追查蹇碩余黨,那張讓這種服侍過董太后的宦官恐怕也要牽連進去,因為宦官勢力本來就是一灘渾水,各個派系之間根本沒有涇渭分明,所以很難分清楚到底誰是真正的蹇碩同黨,而如果肅清蹇碩的問題搞擴大化,那恐怕大部分宦官都要牽連進去。因此,從宦官的角度來看,只要殺掉蹇碩一個人就夠了,至于其他人,就疑罪從無了。簡而言之,宦官們對這個問題的態度就是息事寧人,無需追查,也沒必要肅清,壞人只有蹇碩一個。
而對于這種看法,士族集團則非常不認可,他們認為這些宦官簡直就是天下禍源,正是這些人在皇宮內部顛倒是非胡作非為才導致江山不穩,因此一定要借助這次機會盡可能肅清蹇碩的宦官遺黨。也就是說,士族集團是希望肅清蹇碩宦官同黨這個運動擴大化。
再看何家這幫外戚。在如何處理宦官的問題上,何家儼然已經有分化的傾向了,一派是以何皇后、車騎將軍何苗為代表,完全支持宦官的建議,只殺蹇碩一人,其他人不過問。而另外一派則是大將軍何進,他傾向于士族集團的建議,要在宦官中搞一個肅清運動。何進之所以有這樣想法,一方面是因為如果宦官勢力過于龐大就會影響到他的權力,因此他想借機削弱宦官勢力。另外一方面就是何進不久前剛剛遭到宦官暗殺,至今心有余悸,所以他想要大批肅清宦官,以此來報復宦官集團并樹立自己的威信。這樣一來,繼宦官集團之后,外戚集團也出現了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