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導言:廢話存在的必然性
在人類文明演進的長河中(這里特指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2025年5月25日的時段),信息的生產與消費始終遵循著“量變引起質變“的辯證規律(盡管這個規律本身可能需要3000字的論證才能成立)。當我們凝視著手機屏幕上不斷刷新的信息流(包括但不限于微博、抖音、朋友圈等數字載體),不禁要發出柏拉圖式的詰問:這些以光速增殖的符號,究竟在何種意義上構成了“信息“?
第二章核心論證(共7節)
2.1自我指涉的文本迷宮
本段文字正在描述本段文字的存在狀態。這種遞歸式的表達方式(即用語言描述語言本身的行為)完美詮釋了后現代語境下(具體時間節點可參考讓-弗朗索瓦·利奧塔1984年的著作)文本的自反性特征。值得注意的是,當讀者閱讀到“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短語時,已經消耗了約0.3秒的認知資源——這正是廢話美學的時間維度體現。
2.2同義反復的增殖機制
說廢話就是說些沒有實際信息含量的話。沒有實際信息含量的話,本質上就是缺乏實質性內容的表達。這種表達方式的特征在于,它通過詞語的排列組合(排列指順序調整,組合指元素聚合)實現形式上的差異性,卻在語義層面保持著驚人的一致性(一致性即非差異性)。
(中間省略5節類似結構的論證)
第三章實證研究
通過對327篇學術論文摘要的統計分析(假設這些論文都發表在《國際廢話研究季刊》上),我們發現:
78.3%的過渡句可以刪除而不影響理解
92.7%的形容詞僅具有裝飾功能
100%的致謝章節都包含“但文責自負“的免責聲明
第四章結論的不可終結性
正如本文無法在3000字內真正結束(因為結束意味著意義的完成,而廢話的本質拒絕這種完成),當代社會的語言狂歡也將持續進行。當我們說“綜上所述“時,其實什么結論都沒有綜合;當作者署名處出現名字時,那個名字可能也只是符號系統中的一個節點。最后讓我們以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的最后一命題作為結束:“對于不可言說的東西,必須保持沉默。“(當然這句話本身已經違反了它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