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夏中云陰,杜娥聞訊(六)
賭就賭一把,有什么不敢的呢?
陳王還是個年輕人。在他剛剛出生的時候,國家就已經開始向南朝輸送為數不少的貢品了——這么20多年來一直沒有中斷。從來都是國家最重的負擔之一。
在年少的時候,他曾經想要改變,但父親確實是怕極了南方的朝廷,說別地作別的時候比較硬氣,一旦談及和南方的關系,就變得有些膽怯了。
這是很正常的,畢竟實力的對比就放在那里。可以說是早就被打怕了,但也不僅僅是被打怕了這么簡單。
總而言之,現在事情已經發生改變了。
看多了父親的妥協甚至于懦弱。這位新上臺的君主基于百變國家,對內對外的形象,在短短得幾年間多次發動對西方游牧民族的戰爭,成功將敵人打到大河對岸。
國土再這么一段時間內也有所擴張,比起十年來,已經是兩倍有余了——只是人口并沒有漲上去,而且新獲得的土地也不是那么適合于農耕。
在這種上升階段,最需要的兩個東西都沒有。其實,作為一位新任的君主,他已經開始受到一些反噬了。
……
“將士聞戰而喜”在特定的時候是好事,但在多數情況下,其實是不太利于一個國家的統治穩定的。
比如說去年對外的戰爭有所收斂,今年在朝堂上,那些將軍就有些坐不住了。
畢竟,外出征戰就意味著可以拿至少兩倍的錢糧,如果在此圖中獲得了戰功,回到朝堂還有額外的一批賞賜。
黃白之物有誰不喜歡?這些將軍一天天就盼著打仗,畢竟這就意味著自己可以積攢更多的錢,積累更多的威望。
而且現在朝廷不吝封侯,只要你有足夠的軍功,就可以有蔭庇后世的爵位給你送去。
“打出個百年的將門來。”
都已經到這個地步了。因個人的得失已經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自己后代能過上什么樣的生活——自己軍功封侯,后代繼承自己衣缽,或者是以武進文,都是不錯的辦法。
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還有更多的戰爭可以打。
……
看到君王已經有些休戰的心思,這些人自然是一開始就不愿意。
畢竟像這樣的幾場戰爭,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獲利。對于某些將軍來說,可能自己的老鄉已經封侯進爵,可自己卻依舊是那么一個尋常的將軍,換做是誰都會在心底不平衡。
“若是渡河西征,我愿為先鋒。”
“若南下征討大國,我愿盡一己之力。”
此起彼伏的聲音只能說明一件事,那就是在現在的時候,打出去。
不論是北伐還是西征,只需要打出去就行——拼一條血路,賺拿命換的錢財和名聲。
這就是他們的想法。
……
君主已經不再兩難。
出征是必須的,現在這種情況他已經很清楚,軍隊已經有些不服從自己的安排了。
自己確實想要開疆拓土,可現在看來,自己一個當一國之主的竟然被下面的將士劫持,實在是說出去丟人。
但這種丟人是沒辦法的,他知道現在自己的處境——重用武將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也是現在特殊時期自己的唯一辦法。
是的,唯一能做的就是這些了。
身為國君的他有這個自覺,并沒有表現出嘗試著改變什么,實際上卻已經開始忌憚身邊的這些武將們——現在已經有了限制他們的最好辦法——打下一地,鎮守一地,逐步分散化解危機。
“南下是復仇之戰,報先王之仇。”
密令即將下達,戰爭機器即將開動——守御國土的將士或移駐,或抽調,暗中集合在京城以南的將士已經有十幾萬之多,準備著南下攻擊。
不過這樣做也有風險,畢竟動靜已經化為實態,就已經沒有沒有辦法再怎么瞞得住別人了。
“戰一場,也是賭。”
現在已經有一個完美的理由,就是把那商人當做兩國之間的關鍵——作戰也就以“商人”當做自己的理由,“歸還”了,就可以停下來。
這樣也可以避免一打起來就停不下來了,著實是當前最好的打算!
……
“一國之立,以民為本;一國之民,不可為辱也。”
“昔者泰陽小國,猶且購國民為奴隸者他國;今據北壁而不敢為國民而戰,其為國者,民不足擁。”
“是故今日戰于過境,前日之事所延繼也。貴國侵犯在前,禮之不至,安敢久奉?三十萬之師,傾巢而發,只圖一人而已——不愿為此,奈何作此,貴國之由也……”
洋洋灑灑幾千言,一封國書發往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