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母親講明后,霍齊便收拾著裝準備前往軍營投報。“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句詩怕是放到哪個朝代都合適吧。霍齊看著暖色燭光下母親為自己細心的準備著。天色見明,霍齊遍前往軍營投報。離軍營還有段距離,便看到這投報點已經大排長龍了。這點還是蠻讓霍齊感到好奇,難道我大漢朝男兒個個兒都有投軍報國之心?抱著一個研究生般的“問題意識”——不懂就要問啊!
霍齊環顧四周,找到一個好說話的“目標人”便跑過去。
簡單的社交禮儀的開場得知,這位大哥名叫李袁齊,可這位兄臺可不太愿投報軍營,而是不得已!
“你這年齡,不符合投報條件吧?”
“大哥,我這初來乍到,不是太明白,怎么個符合條件啊?”
一聽這,李袁齊像是打了雞血般開啟了“話匣子”模式。一通說明,霍齊大致的了解了我大漢朝的兵役制度如何。雖然這兄弟沒什么投軍報國之心,但這兄弟也是個人才啊!一通講解,理論清楚,條例清晰啊。
原來漢朝的兵役制度是“全國皆兵”,霍齊大致記得之前在上學時,聽選修課,老師也提及過在西方,直到普魯士王國俾斯麥為相時,歷經了不得已的壓迫,才發明了“舉國皆兵”這種制度。沒想到“舉國皆兵”制度在我大漢朝就已經實行了!
“看你這小娃啥也不懂,大哥我今天就給你講講,每個到二十三歲開始都是要服兵役,那為何要設定為二十三呢?這里面是有一定含義的!”李袁齊一頓舉手投足,吐沫星子橫飛,這頗像一個老先生!!跟高中老師沒兩樣···
年二十開始成‘丁’,可以耕種,所謂‘三年耕,有一年之蓄’。照一般情形論,年年豐收,是絕對不會的。平均三年總會有一個荒年。一個壯丁,二十受田,可以獨立謀生,按照規定從二十三歲起,就可以有一年的儲蓄來抽身投報軍營服役。李袁齊這一番教科書式的講解,霍齊也多少了解了大漢朝的服兵役的制度具體細節。二十三服兵役,可以有一年的糧食儲備,這一制度不僅是一種經濟考慮,也是在一種出于道德的考慮。聽到這些,霍齊不免從心底深深的佩服。后人無聊如何也不理解,我們的先祖在制定這些制度的時候是如何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到這一切。
“小娃子,你年齡太小了,軍役屬是不會收你的”說完,拍了拍霍齊的頭。
“你知道的多大嗎?就說我小?”
“你這小娃子,看你這身型,也就十三四而已”
“我只是體制弱小些而已!”霍齊爭辯道
“小娃子,嘴還挺硬,一會人家會驗你的戶口冊,是不是就全知道了!”李袁齊說完,便順手拿出了自己的“戶口冊”展示給霍齊。
霍齊一把便搶過來,心理也犯上嘀咕了!自己真的是生瓜蛋子,啥也不懂就來,這不就是“打無準備之仗嗎”。但轉念一想,時候表演真證的技術了,不就是一個戶口冊嗎?這下自己的專業總算是能派上用場了。設計專業出身的霍齊,在臨摹這塊,霍齊還是比較有把握的!
“看完了沒?看完了還我”
霍齊倒是沒管他說什么,還是只是摸著戶口冊的紙張材質,看著冊子上的細節,仔細端詳著。
“我們軍營見!”說完霍齊自信的轉身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