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破戒(6)
月月歡呼雀躍的時候,快樂的情緒沒有傳染給華青衣。
人,但凡是活著,終歸是要有個目標。
華青衣的情況雖有些特殊,兩眼一閉一睜,世上已過去了千年。
但是經過這段時間的磨合,也算是適應了如今的生活。
初睜眼時,再世為人,他衣食無落,面對著他人的接濟,還謹守祖訓。
不敢絲毫逾越。
在清楚了自己的境況之后,他倒也沒有墨守成規,適應著這個社會多少做出了一些改變。
是非功過,當然不是由自己來評判的。
華青衣雖然是在艱難的適應過程中,不得已而做出了一些妥協。
但若是老頭子在這,華青衣相信,定然還是會訓斥他一番。
方才被那游眉一番采訪勾起的心思,卻沒有就此散去。
反而在華青衣心里回蕩起來。
如今時移勢易,他又該怎么走下去?
重獲新生,真的如原本那樣平淡的走完這一生嗎?
華氏一脈綿延八百載,如今世人卻無人知曉先祖之后還有后人存續。
這般延續的血脈真的有意義嗎?
雖不曾對人提及,但華青衣牢記著自己的經歷。
歷久彌新,重新醒來之后,他反而對以前的記憶更加清晰了。
“師父,祖訓這般苛刻,為什么我們還要代代相傳呢?”
那時候華青衣也曾感到過疑問。
老頭子的回答很簡單。
“因為能活下去。”
華青衣又追問。
“那我們不遵守,一樣也可以活下去啊。”
老頭子的回答還是很簡單。
“不遵守的那些人,你一路行來,可曾聽見過外邊半點華氏一脈的消息?”
華青衣不解。
老頭子也沒有可以吊他的胃口。
“王朝更替,百年一輪回,今朝的榮華富貴,明日的家破人亡,總逃不過。”
華青衣明白了。
“師父,你是說這世道想活下去只得如此?”
老頭子點點頭。
華青衣還有些疑問。
“那若是這世道不再王權更迭,那我們是不是就不用這般小心翼翼了?”
老頭子笑著拍了下他的頭。
“好生背你的醫書!這才晌午,你就開始白日發夢了!”
雖是如是說著,如今的華青衣再回憶起來,卻發現了些當時他沒有注意到的地方。
老頭子笑著的眼中,是有些憧憬的。
“青衣哥哥,等你有空了,我帶你去我們學校玩兒好嗎!”
月月自以為發現了個好方法可以多和華青衣相處。
嘰嘰喳喳的碎碎念著,像是一只偷食的小麻雀一般。
華青衣自不好去打消她的興致。
微微笑著點了點頭,算是應下了。
“小華同學,上次和你說的事,考慮的怎么樣了?”
張春華對桌上的點心很是中意,時不時的去拿過一塊。
她過來若是單就為了道賀,這時候應該也同那些客人們一道離開了。
華青衣暗嘆一聲。
這也是他為何如此兩難的原因之一了。
經過近兩個月的治療,張老爺子的身體狀況已經有了明顯的好轉。
老人家熱心,幫他去宣揚了一番,不成想竟惹出一番風波來。
京都之中的一些張老爺子的朋友邀請他同張家老爺子一道進京。
華青衣當時自然是禮貌的回絕了,可是奈不過張家老爺子的循循善誘,終于還是答應了先考慮一番。
如今算算也是差不多到時間了,也算是他先前一番思緒的引子了。
見華青衣遲遲不語,張春華也不急。
“你可別再說還得考慮了,行是不行總得有個結果。”
玉指捻起塊糕點扔進嘴里,伸出細細的小舌舔了舔指尖。
“我今天可是請了假過來的,沒個結果我可就在這住下了。”
人生就像是一條有些許多岔道的路。
在沒有做出選擇前,誰也不知道哪個路口才是正確的方向。
如今,華青衣就站在這個路口。
一邊是答應。
依張家老爺子說來,這一去,一時半會兒就回不來了。
以他這幾個月了解到的情況,在這些年間,中醫一道不僅沒有多少進步,反而淪落成了近似于巫術的境地。
華青衣雖沒有什么弘揚文化的想法,但如果能夠貢獻一些力量,他倒也并不會吝嗇。
只是他原本就有些偏離了初衷,這一去,怕是更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一邊是拒絕。
以前年少時候,和老頭子去拜訪那些寺廟里的和尚。
佛家講究一期一會。
見過的人,不一定還有下次再會。
丟掉的機會,也不一定還有再來的時候。
安于平淡,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默默的老去。
就像是無數前人一樣。
這一次拒絕并不只是對這次邀約,而是對日后所有的邀約。
所以華青衣考慮了許久。
“師父,你不是說不要和官家往來,怎的又去為那皇帝醫好了病?”
“殺一人而活百人,殺之,同理,若是醫一人可活百人,也當醫之。”
“那豈不是違背了祖訓?”
“祖訓是為后輩延續,但是總有些東西是比血脈延續更重要些的。”
“師父,我不明白。”
“青衣,若一戶貧困,連一飯都拿不出,請你醫治,你醫是不醫?”
“我…”
“若為師病衰必死,你醫是不醫?”
“醫!”
老頭子那時候的笑,華青衣還記得。
“人非圣賢,華氏一脈出世是為求存,入世也是為求存。”
“后世子孫愚鈍者,謹守祖訓,可保一生安穩,若聰慧者,但凡能安保己身,便算對得起先祖。”
“祖訓在于心,而不在于行。”
一本書,讀的時間點不一樣,便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一句話,聽的時間點不一樣,也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當時不懂,如今華青衣想來,卻是悟出了幾分。
張春華看著華青衣臉上的神情。
順著眉梢,到鼻梁,到嘴角。
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她相信這個聰明的小男人已經多少了解了自家老爺子邀請的分量。
攜著治好自家老爺子的資本,有自家老爺子的背書,去京都那片天地,聲名騰達也不過舉手之勞。
多少人求都求不來的機會。
但這個小男人卻是這么認真的在猶豫。
眉梢一動。
張春華有些緊張了起來,知道這是有了結果了。
桌上的點心也失去了誘惑,不如華青衣的那句話更能吸引她的目光。
“我和你們進京。”
華氏后人有違祖訓者,是為破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