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從平穩到失控
隨著景帝登基,諸侯國在得到十多年休養的時間后已經壯大起來了,這對于皇權來說無疑是不好的消息,所以就需要加強皇權,但有諸侯國那該怎么辦?
只有削藩,削藩并不是那么好削的。御史大夫晁錯便開始和漢景帝謀劃削藩,還獻上了《削藩策》,給漢景帝出了一個方案。
一日晁錯上書削藩策得到了景帝的認可,之后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就開始緊密鑼鼓地準備削藩了。
削藩需要理由,理由很好找,說這個拐賣良家婦女,說那個對天子不敬,總是有理由的,正因為如此,那些諸侯王覺得刀子遲早要落到自己頭上就準備動手了。
吳王劉濞、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楚王劉戊、趙王劉遂,一起商議準備造反。
劉濞征募了封國內14歲以上,60歲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眾30余萬人,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西向,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一聽這個情況,馬上要跟晁錯商量出兵事情,但朝中另有大臣則建議殺了晁錯以平息七王的怒火。
別人要謀反了,雖然提議的人做事太突然也沒有相對應的策略,但也不該窩里反,把晁錯推出去,那么究其原因是什么?
蘇軾對晁錯是有一個公正的評價的。
——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意思就是說他相求最高的功勛,卻沒有相應的齊全的計劃,當計劃被打亂之后,發現自己錯了又貪生怕死起來,把君主架在火上烤,而景帝為了江山只能把這種人送出去,但是他自己也想的太好了以為用他的命就可以讓七王罷手,太天真了。
當然,還和他自己為人出事有關系,他之前呈上了好幾份策略,雖然行之有效但觸犯了朝堂之上功勛大臣的既得利益,又加上狐假虎威仗著景帝的寵幸太急躁,以至于天下皆敵。
周亞夫,乃周勃之子。
他以兵書擅長,更是自幼參軍,周亞夫采用截斷叛軍的糧道然后堅守不出的戰略,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最終擊潰了叛軍平定了七王之亂。
七國之亂平定之后,劉啟趁機將各諸侯王國的權利收回中央,又大量裁撤諸侯國的官吏數量。諸侯王不再有行政權和司法特權。經過七國之亂,諸侯王的割據問題得以徹底解決。
重農抑商一直都是漢朝的國策,尤其是景帝時期,他延續了父親的一些制度。比如說政治上重農抑商,他多次下令郡國官員以勸勉農桑為首要政務。
允許居住在土壤貧瘠地方的農民遷徙到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的地方從事墾殖,并“租長陵田”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同時,還多次頒詔,以法律手段,打擊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從而保證了正常的農業生產。景帝曾兩次下令禁止用谷物釀酒,還禁止內郡以粟喂馬。
又比如法律上輕刑慎罰,其一,繼續減輕刑罰,對文帝廢肉刑改革中一些不當之處的修正。其二,強調用法謹慎,增強司法過程中的公平性。其三,對特殊罪犯給予某些照顧。
再比如重視文教,不再嚴厲禁止其他學派的發展。朝廷流行的黃老學派,即以黃帝和老子命名的學派,主張無為而治,輕徭薄賦。景帝在提倡黃老的同時也讓包括儒家學說的其他各派存在、發展,這為后來董仲舒學說的發展以及被漢武帝的重視采用提供了前提條件。末年任命文翁為蜀郡太守,文翁開創了郡國官學。
景帝有十四子,至于公主,那個時期的史料對公主還算重視可其他妃子的女兒就不太關注,因此就只知道,劉啟有三個女兒。
其中之一就是平陽公主,景帝嫡長女,其先嫁了開國功臣曹參的曾孫曹時,后來曹時去世,其便改嫁汝陰侯夏侯頗,夏侯頗再亡,平陽公主再次改嫁大將軍衛青。
誰都知道下一代皇帝是漢武帝,漢朝最有名的皇帝。
還記得,太祖的詩嗎?
惜秦皇漢武。。。
景帝最初立長子為太子,太子的母親栗姬有三子,從這看無論如何也不會輪到當時被封膠東王的劉彘為太子。
但歷史是不會被亂改的,只能說栗姬太跋扈以為兒子成為了太子就可以后顧無憂了,可惜她高興得太早了。
竇氏有子女二人,劉嫖作為竇氏的長女作為景帝的姐姐,以竇氏對女兒的寵愛會讓天平逐漸傾斜的,正是看中這一點,最初栗姬才會對這位長公主好言好語,可惜得志便猖狂,這點讓劉嫖看到了栗姬的本質,再加上劉彘從小比劉榮更加聰明,王痣也比栗姬更加懂得做人尤其是更懂得為孩子著想。
劉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第一個養男寵的公主。
漢館陶公主劉嫖,劉嫖是漢文帝嫡長女,漢武帝的姑母兼岳母。劉嫖這人沒啥愛好,其中之一就是喜歡給漢景帝搜羅美女,因此經常初入宮闈。其先是想將自己的長女阿嬌許配給太子劉榮,但劉榮之母栗姬卻沒有同意,想想啊有這樣的母親,栗姬就算再跋扈也不會讓自己兒子娶這種女人的女兒為妻吧。
可是,王痣卻同意了,并且母子同心當時年紀七歲的漢武帝說:“如果能娶阿嬌做妻子,我一定造一座金屋子給她住,”這就是金屋藏嬌的典故。后來在劉嫖和王夫人努力下劉榮被廢,于是劉徹便成為了太子。
景帝病死于未央宮,享年四十八歲。
謚號“孝景皇帝”。太子劉徹即皇帝位,是為漢武帝。
漢武帝元光元年,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相結合,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
七王之亂給漢朝的諸侯王制度敲響了警鐘,擁兵自重的諸侯王無時不刻威脅著中央政權
主父偃給漢武帝建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眾建,多建的意思,多封幾個諸侯,諸侯的力量就被平均掉了。
推恩令頒布后皇上開始下刀子了,又出了酎金律。祭祀祖先時交來的黃金成色不足,就要酎金奪爵。應該祭祀祖先交24K的黃金,你們交18K的,對祖宗不敬還配當王侯?一百多個王侯的爵位就被撤了,已經分的那么小了,本就無力反抗,這一撤一百多,剩下都是乖寶寶。
然后頒布附益之法,不許諸侯王結交賓客,限制諸侯王活動,只能衣食租稅,不得參與政事,還有私出界罪。規定諸侯國王不經中央同意不得擅自離開封地,違者降為侯爵。
武帝的另一個法令:非正與亂妻妾位之律。就讓很多諸侯國被除國,變成了郡縣。漢律規定只有正妻的長子能立為世子,如果正妻不能生育,就要除國為郡。小老婆生得庶子再多,生個足球隊也不能繼承。誰敢以庶繼位,就是“非正”,免為庶民。以庶充嫡,就叫“亂妻妾位”。這個法令和推恩令結合得很好,一邊給正妻有子的諸侯小孩推恩,一邊把正妻無子的諸侯小孩除名。有權的給你找個牽制,無權的一免到底,導致所有的王國后來都被郡縣給包圍,想造反也沒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