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咸傳】
利咸,與夏公同年生,南郡安陸人。
利咸出身閭右,年少時略自負,精通秦法律令,有志于為吏。
夏公初為湖陽亭長,利咸為亭卒,奔走左右,干練稱心,為夏公信重。
后李信伐楚,大敗,折七都尉。
在李信戰敗,軍士潰散,夏公與部下分散之際,正是利咸膽大心細,才保住了黑百將從安陸帶出來的子弟舊部們平安返秦。
危難時刻,利咸作出挾持都尉以令諸百將的假計,手段狠辣的襲殺有謀逆傾向的徐揚,指揮東門豹和共敖在絕境中奪得生機,可見此人的謀略與膽氣非同一般。
......
安陸并不是利咸喜歡的地方。
利咸家貧,宗族疏遠,鄉人利國鄙其犬事黑炭,常于祠堂公然戲謔,利咸坦然而受,面無異色。
黑夫除安陸尉后,利咸加官進爵,衣錦返鄉,族人爭相巴結,族長利平則希望借利咸之手收夏公為婿,不成,利平因此嫉恨黑夫,利咸遂與宗族決裂。
爾后利咸劍斬族譜,背負罵名,臥底勛氏,坑左右二縣尉(勛滿、利平),一舉除掉安陸兩大宗族勢力,使黑夫得以執掌安陸。
......
?。P于利咸早年的事跡還有很多,如盲山里、如若敖墓、如南昌令等,筆者這幾日二刷《秦吏》,發覺還是七月把這幾段寫的精妙,在此便不再贅述)
......
利咸明分寸,懂規矩,從不越權行事,即使與黑夫遠隔數千里也每三日派信騎向黑夫傳遞最新消息,以便盡早收到咸陽的風向。
值得一提的是,利咸是第一位向黑夫表明心跡的臣子。
那時黑夫尚未發跡,利咸時任九江郡假尉,他拜黑夫為主,搶占先機,也是黑夫手中最早能獨當一面的部下。
他被黑夫稱為最放心的臣子。
利咸喜靜,處事沉穩干練,必謀定而后動,不同于季嬰東門豹的聒噪,利咸平時沉默寡言,少有人能猜中他心中所想,開口發言時卻能一語切中關鍵細節,南郡官吏皆拜服他的敏銳與自律,口稱“利君”。
從攝政元年到十六年,在利咸主政南郡期間,南郡成為長江中上游地區的政治與經濟核心。
南郡是夏秦帝國穩定南方局勢,是開拓嶺南的大本營,為帝國的冉冉升起作出了杰出貢獻,并在適當的時候將這個歷史使命移交給武昌。
攝政十三年,時有臣子言:“南郡有七萬常備之軍,不若分東西而治,以免南郡守坐大,不尊關中號令。”
黑夫不允,遂罷言此事。
攝政十三年的南郡比始皇帝時期還要大許多,囊括了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大部地區,編戶之民三百余萬,被黑夫交到了利咸手中。
利咸只一子名利倉,結發之妻病逝后他并未再娶,而是專心于政事,施展年少時的抱負,南郡有大縣十八,六十萬戶,儼然是重中之重。
黑夫因利倉殘廢一事,自覺有愧于利咸,加上念及鄉黨舊誼,每逢咸陽的工匠們鼓搗出什么新鮮玩意,總是優先惠及南郡,使得南郡的發展始終領先附近郡縣一步,郡治江陵更是有“小咸陽”的美稱。
攝政十二年,利咸卸任南郡守,調任三川守,治東周故地。
后繼者無能,南郡隨后幾年的發展陷入極為緩慢甚至停滯的階段,各縣相爭,竟越過郡守直接向咸陽匯報工作。
攝政十六年末,因吸取淮南之亂的經驗,防止再次出現像韓信一樣的地方大員反叛或被迫反叛,黑夫下令分南郡為臨江、江陵和南郡三郡。
攝政十七年,利咸離開成周,共尉調任武昌守。
也是從此開始,江陵逐漸被武昌超過,工商業和經濟重心發生了短距離的位移,當然這和利咸已經關聯不大。
利咸調回關中,接任內史一職,他就像一枚智能螺絲,黑夫覺得何處需要他,就把他放在何處,利咸便能在那做出一番不斐的政績。
......
攝政二十五年,利咸奉命巡視河套,他見到了喜君之子敢,利咸與敢有一番密談,被記錄于《夏秦帝國風云錄·第五篇·秘事記》。
在利咸為政末期,他多次奉黑夫之命出使地方,檢閱地方要員、封疆大吏的工作情況與當地部隊的訓練程度。
由于他代表著黑夫與咸陽的最高指示,無數封君郡守爭相巴結,各出手段想要變相賄賂,亦有不少曾與利咸并肩作戰有舊于他的老臣試圖在宴請上通過拉關系讓利咸為自己在黑夫面前美言幾句、遮掩丑事。
他們失算了。
利咸選擇在招待的宴席上發難,每到一地先不知會當地主官,反而留宿驛舍,派出大量親信深入鄉里,持令征調鄉嗇夫、三老等基層小吏至舍問詢。
待摸清楚情況后再進入郡縣之中,于宴席上將列好的問題一一排列,毫不留情,以至于地方官吏冷汗直流,臉色紅黃變換,口齒也變得不清不楚,無言以對。
而被他查出端倪的官吏無不被當場問罪追責,無一脫逃,以至于后來利咸的親信下鄉時,民眾都興致勃勃的主動上前向這些‘酷吏’上訪。
利咸巡郡巡縣時鐵面無私,從不容隱,甚至連昔日南方群臣中的同僚、舊部犯錯有過也直接披露,使“利君”之名響徹長江南北、黃河兩岸、泰山東西、河套左右,貪官聞之色變,甚至有在利咸抵達前就畏罪自殺的例子。
以至于在利咸去世的時候,帝國內部的碩鼠、污吏們彈冠相慶,以為苦日子終于熬過去了。
誰料利咸培養出來的親信干吏們卻秉持著他的遺風,后被尉破虜沿用,各州郡縣皆設欽差巡閱使一職,從中樞調郎官為屬員,并定為慣例。
......
攝政三十三年,利咸于咸陽逝世,被夏王尉破虜封為江陵君,謚號肅,罷朝三日以示尊敬。
后記:
利咸和利倉死后均葬于南郡故鄉,當地人為了紀念利氏父子二人的功績,將墓碑所在的那座山稱為利山,附近的長江支流枝江則稱為利江。
利咸陵墓封閉后,全國各地有上百戶曾受過利咸大恩的民眾請愿為其守陵,夏王從,皆遷于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