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不同城市,沒有生活的多姿多彩,沒有生命的跌宕起伏,沒有道路的筆直暢通,更沒有機遇的稍縱即逝;在這里,一切都變得悠閑自在,一切都變得淳樸真實,一切都變得自然緩慢。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在這的生活就顯得處處與眾不同,在這里的生存就顯得處處超然于外。
包龍灣的生活就是這么的簡簡單單,人們在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派祥和寧靜的生活生產場景千百年來始終保持不變,也正是由于這樣的生活環境造就了這里的人們不同于外來人的一種對于生活以及生命的最本真的認識與理解。在他們看來,人這一生不過就是在為了衣食住行而擔憂,有的人為了這基本的生活標準也許需要奮斗努力很長時間,有的人也許簡簡單單的幾年就可以成就非常美好的生活。但是在這里的人們臉上極少看到由于生活的窘迫而造成的一種茫然失措的表情。仿佛在他們看來,這一切都是那么的順其自然,這一切都是那么的強求不得。真的就好像是一種順應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生存之道被他們牢牢地掌握著,千百年來始終讓這篇小山村保持著難得的寧靜祥和。
今天的小山村生活比以往有了不小的變化,道路的通暢是的外面的人更加容易的進入到這里來,原本寧靜的小山村也不時地傳來外面的所謂種種進步美好的聲音,也吸引了不少的山村年輕人走出家門,走出村莊,走進大千世界,走進繁華都市。漸漸的,小山村也被多種不同的文化以及環境所包圍,小山村所擁有的原本的寧靜祥和的生活氣息以及生活節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的快速的商業文化的沖擊,原本的刀耕火種的1小農經濟逐漸的受到了威脅,農業為本的生活環境不復存在,新興的經濟農業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種植農業,由此帶來的商品經濟在小山村的生活生產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小山村的寧靜不復存在,但并不意味著小山村就成為了商品經濟發展下大城市的附庸。大多數的小山村人依舊保持著原本的那一份質樸與本真,將上千年以來一直傳承發展下來的農耕文明延續保存下來,為今天的人們保存著這一份屬于中國西南山地農村的原始風貌以及農耕文明,這,必將成為我們這個地方的人們一段難以磨滅的記憶和歷史留存。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樣的傳統的農耕文明被完全取代之后,之前所堅持的固執的留下來的這星星點點的傳統農耕文明表現物必將受到這個快速而又物質的商業社會的大力推崇與吹捧;傳統的中國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必將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向往與追求。
所以,小山村的生活不論到那一天,都不會被現在的城鎮所取代,因為,城鎮所無法真正代替的便是那一份對于土地的深深的熱愛與對于自己的那一份可以滿足精神和心理慰籍。傳統的中國農村生活也許無法堅守住所有的陣地,但是,我始終堅信,中國農村以及中國農民的心中的拿一份執著以及固執是永遠也不會被取代的。
正如偉大的詩人艾青所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同樣如此,為什么我對小山村的命運保持著如此樂觀積極的態度,那正是我從小山村走出來,我了解小山村的人們對于這一片生養他們的上傳土地的深深的眷念以及依靠,在他們,在我們的心中,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真正的取代小山村在我們心中那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地位。今天的小山村也許沒有曾經那么純正,也許沒有曾經那么熱鬧;但是,今天的小山村,依舊保持著拿一份難得的寧靜祥和,依舊保持著那一份久違的親切自然。
這便是,我所生活的小山村,一個大山深處的并不為多少人所熟知的小山村。
惟愿: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淡淡楊柳青,寒暑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