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有沒有想過,在林麗珍案中兇手為什么第三天才殺人?”夏日暮拋出這個疑問。
前兩起案件被害人遺體都是第二天在垃圾池中發現,生前遭受過暴力性侵,死后被兇手用編織袋層層包裹扔進了垃圾池。
整個犯罪過程簡單、犯罪動機明顯,屬于性變態殺人,類似于華城連環殺人案。
第三起案件,兇手是將被害人先綁架,等待三天后才殺人,最后兇手還要在大白天穿過繁華的街道,將拋尸拋棄在住宅區的巷子里。整個犯罪過程十分復雜,犯罪動機不明。
“兇手為什么要怎么做?”金政峰也在細細斟酌這個問題,犯罪過程越復雜,對兇手來說越不利,因為遺留的罪證也就越多,事后難以完全掩蓋。
“他是在向警方示威?前兩起案件沒有抓住他,這起案件他故意先綁架被害人,吸引媒體的注意,等到警方自己承諾的時間線截止,再殺人來證明警方的無能。”金政峰猜想。
“我覺得這個可能性不大,如果是想吸引輿論的目光,滿足自己想出名的欲望,那么他一開始就會留下顯著的犯罪特征。”
李淳哲繼續說道:“如開膛手杰克,每次殺完人后會向警局寫信嘲諷警察,十二宮殺手會給媒體郵寄密碼信。”
“用編織袋包裹被害人不算犯罪特征么?”金政峰反駁道,兇手的殺人特征也很明顯,每次案發現場被害人遺體都被米黃色編織袋包裹。
“編織袋包裹尸體,那只能算兇手的犯罪習慣。許多兇殺案件中兇手也會使用編織袋、皮箱等物品包裹被害人遺體,這并非兇手獨創,無法體現兇手的特殊性。”
“而十二宮殺手在寄給媒體的信封中,會提供只有警察才能識別的一些案件細節,比如殺人所使用的子彈型號、受害者尸體的姿態等。因此十二宮殺手,有顯著的炫耀罪行的習慣。”夏日暮解釋道,他并不認為兇手有炫耀罪行的心里。
金政峰還是有點不信服,“兇手要是怕罪行敗露,為什么會拋尸在鬧市區,郊區掩埋不是更好的選擇么?”
“三起案件的被害人從遇害到案發時間,都沒超過24小時。”
“兇手拋尸地點每次都固定是垃圾池,高檔住宅區附近的垃圾池會常有拾荒者翻撿,也就是說,兇手一開始就知道被害人遺體24小時內一定會被發現。”
“即使這樣,兇手依然將被害人遺體拋棄在高檔住宅區附近的垃圾池里,這難道不是罪行炫耀?如果不是罪行炫耀那又作何解釋?”
面對金政峰的提問,夏日暮和李淳哲都陷入了沉默,這個問題也是困擾他們多時。兇手不在乎尸體會被發現,但又存在拋尸行為。
這似乎是非常矛盾的一件事。
“他真的不怕罪行被發現么?”夏日暮問了自己這樣一個問題。
看著卷宗里的照片,三起案件的被害人都被米黃色編織袋緊緊裹住,扔進了垃圾池。轉移第一現場,打掃犯罪痕跡,這無不說明兇手其實害怕罪行被發現。
那他為什么又要讓被害人遺體被發現?夏日暮能想到最合理的兩個解釋,一是或想掩蓋自己的罪證,二是或想故意誤導檢方偵查方向。
“什么樣的情況下,尸體被發現反而能幫助兇手掩蓋身份信息?”夏日暮百思不得其解。
三人又討論了一會兒,也沒有找到合理的解釋,不過他們對兇手行為特征達成了一致意見,
一是兇手選取目標并非隨機,三名被害者存在一定的潛在相似度。
二是兇手犯罪是有預謀的,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這點從檢方的偵辦中就可以看出來。
三是兇手與三名被害人存在某種空間上的交集,兇手在篩選目標的時候一定觀察過被害人。
四是兇手活動范圍雖然是新亭洞,但他本人的生活環境不在新亭洞,這一點是從他拋尸行為上分析的可知。
......
慶熙大學
夏日暮一步入校園內,仿佛造訪了一座歐式莊園。建筑風格是純學院派哥特式,大部分建筑的材質是灰色的石頭,上面覆蓋著常青藤。這些古老的石頭建筑給人以莊嚴之感。
現在正好是盛夏的時節,校園內步道還種植了大片粉嫩的櫻花樹點綴;不過櫻花已謝,留下綠意盎然的林蔭道。
穿過林蔭道,夏日暮漫步至一棟現代風格建筑物前,這是慶熙大學綜合生物醫學大樓。確認地址無誤后,他抬腿邁入了大樓內部。
夏日暮本不用來,按照流程,檢察官只需要將《尸體解剖許可狀》傳真給慶熙大學醫學司法鑒定中心。
鑒定中心接到指令后,會委派公共醫師對被害人遺體進行解剖,解剖完畢后,醫師會出具一份尸檢報告,再由鑒定中心傳真回檢察官辦公室。
之所以親自前來,夏日暮擔心鑒定中心會繼續派那名半吊子法醫為被害人解剖,導致很多關鍵性細節被忽略,這些細節可能隱藏有兇手的身份信息。
夏日暮晃悠了半天,才在五樓的拐角處發現了醫學司法鑒定中心的導視牌。推開門進入房間,辦公室面積不大,約合四十平米左右,寥寥幾人坐在里面。
位置靠門的中年婦女見有一位年輕人進來,她起身問詢道:“您找誰?”
“您好,我是首爾南部地檢廳的檢察官。”
夏日暮掏出身份證明遞給中年婦女,并說明來意。“我負責的一起案件需要對被害人遺體進行法醫鑒定。”
婦女接過工作牌和文件,查看一番后,微笑地說道:“原來您是檢察官呀,我還以為是走錯門的同學。”
司法鑒定中心在大學里是一個冷門的部門,時常會有同學走錯門,這次夏日暮前來,她也這樣認為。
“傳真我們已經收到了,剛剛已經通知了宋醫生,解剖工作會在晚上八點左右進行。”中年婦女問道:“您這次來是有什么疑問么?”
“我想在一旁觀摩一下解剖過程,關于兇手諸多猜想,也許能在被害人遺體上找的解答。”
中年婦女有點不解,到時候看《尸檢報告》不也是一樣能找的解答。
“解剖過程可能會引起您生理上的不適,我不建議您去觀摩。”
“我沒事,為了早日偵破案件,我可以忍受。”夏日暮找了一個合情的理由。
她看見夏日暮態度堅決,也不好反駁,按照司法程序,允許夏日暮作為案件的主任檢察官觀察解剖全過程。
ps:對不起各位老鐵,拖更了許久,我想把這本書寫好。但目前還在第一個故事打轉,需要細細打磨,我刪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情節,什么時候上傳還不確定,因為還沒寫好。

奮斗的邵年
從1號算起,我欠了大概十章了,努力還吧,盡量不欠過年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