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周敦參見太子殿下。”周敦拱手禮。
見到周敦竟然徑直向他走來,田政著實有些驚訝,但很快回過神來。
周敦此人在京城也小有名聲,為人耿直公正,頗得民心。
當然田政之所以把它列到“清官名單”里,并非因為他的名聲如何,而是在幾天后他會為齊國盡節而死。
由于在另外一個時空已經死過一次的忠直,無論他是清廉,還是貪腐,田政都準備給他們一條活路。
田政不知道周敦為何冒著生命危險在亂軍之中找了過來,但出于對忠義之士的尊敬,他還是起身迎接。
“周大人,來的正好,您為大諫多年,由您來典刑,本宮最放心。”田政拋出橄欖枝。
按照正常的步驟,大部分官員都要被掃平,這樣做的后果便是整個朝廷的系統都將癱瘓,保留一些可用之人,非常必要,如果可以的話,周敦將是不二人選。
但周敦顯然沒有體會到田政的好意,也并沒有興趣參與叛亂,他的目的只有一個——說服太子“棄惡從良”。
“殿下乃是國之儲君,太公苗裔,為何大逆不道為禍朝綱?!太子若能翻然悔悟自縛頸首于王上前謝罪,下官愿以人頭做保,替太子求情,還侍東宮!”
聽著周敦的話,田政有點啞然失笑的感覺,周敦雖然是忠臣,但也太過于天真了吧,難道他真以為到了這步田地,還有回頭路?
即使有,田政也不會走,歷史必須要被改變,這才是他想要的結果。
雖然周敦這樣,但田政倒沒有什么反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無畏的性格,為國死節的做法才與他相匹配。
田政面色平靜道:“外有禍亂,燕賊臨京,內有奸逆,朝無正臣,本宮身為太子,定當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周敦駁斥太子:“朝中何來奸逆,何無正臣?”
“國庫空虛,百姓濟貧,必有奸逆上下其手,賊匪猩狽,江山雁難,則無正臣匡扶社稷。”
一問一答,孫彥在一旁聽著卻是插不上話,但是感覺上,太子似乎占了上風。
因為田政所說的皆是事實,以至于周敦啞口了半晌。
不過周敦仍不放棄,咬了咬牙繼續道:“難道殿下私自入刑的眾臣皆是奸佞之徒?不正之臣?”
“當然,若不然周大人便不會正身立于本宮面前!”
言下之意,便是稱周敦為忠臣,這頂高帽子下,周敦并沒有喜色。
“朝臣俱逆,殿下可有例證?!”
田政遙指著北的方向,厲聲道:“例證便是那城外無數死難的軍民,例證便是那已經打到眼前的賊軍!大齊何罪至有亡國滅種之災!然國將不國,社稷不復啊!何人之過啊?”
周敦再次沉默難以回答。
“朝中諸臣,居于廟堂之上卻不為其政,身為國之肽骨卻不為其謀。國窮而官富,國難而官糜,家有碩鼠,何以不亡?”
孫彥雖然說不上話,但聽到太子和周敦的對白,暗自深思。
那些朝臣可不就是齊國的碩鼠么,位高權重卻無法為王上分憂,只顧的謀取私利,而無為國之心,這樣的人留著又有什么用。太子將其一網打盡,將他們的家產充為軍餉亦不為過。
這么一想,孫彥心里踏實多了,原本被動搖的心思也逐漸堅定起來,太子做的是正義的!
或者說他已經跟太子走到這種地步,現在回頭也晚了,只要太子不做出弒父弒君的事情出來,孫彥似乎都能接受。
至于周敦,原本打算說服太子卻碰了一鼻子灰,明明是聚眾作亂,卻被說的理直氣壯,以至于現在周敦難以找到駁斥之辭,但是朝廷命官上千人,要是都被太子撲殺了,這也太過分了些。
周敦想,即使不能說服太子,至少能不讓太子濫殺諸臣,遂拱手又道:“臣聞雀食五谷而不俱死,火雖無情而不俱滅,況朝中之官,皆是天子門生,怎可擅行殺戮,上干天和?”
田政扶手興嘆:“若是他時,本宮或會網開一面,然賊軍兵鋒旦夕而至,此誠大齊危急存亡之秋矣!諸貪不滅,不足以肅朝綱,諸逆不除,不足以鎮三軍啊!”
“本宮不懼惡名加身,只恐社稷不保,祖宗基業毀于一旦!本宮愿一人之名節,換取天下太平,萬民安康!”
說完之后田政便無奈地準備放棄了周敦這塊硬骨頭,繼續他的查抄行動,雖然可惜周敦或無法為自己所用,但這也沒辦法。
周敦還在原地跪伏,他細細思索太子最后的那句話,隱隱有觸動。
(本宮愿以一人之名節,換去天下太平,萬民安康!)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訴出了太子的心意,這似乎才是真正的氣節。
繼續說服太子么,不……周敦突然的發現自己竟然被說服了。
在田政準備離開的時候,朝著太子的方向叩首:“敦亦愿為國,不懼名節盡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