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直播弘揚傳統(tǒng)文化
過了些日子,葛光被市里詩協(xié)叫過去做參謀,把家里的工作交給了劉瑩,林冉和姬沫姌也跟著忙活,不過最近詩協(xié)沒什么事,倒是兩人在抖音上很是忙活。
這天林冉終于決定在抖音開啟直播,以往姬沫姌只是發(fā)些唱歌的視頻,從來沒有開過直播。
兩人自從省城回來后就多更了一些視頻,每條視頻都表達了想要直播的想法,很多粉絲都在期待,如今時候也差不多了。
發(fā)了一條視頻定下了今晚六點開始直播后,一個小團隊就得開始做準備了。
今晚五人全部上鏡,林冉淺談詩詞,沫姌奏古琴,姜恒講解箜篌,林夭夭講解傳統(tǒng)竹編,葉灼華講解漢服的起源以及款式,都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相信還是很有意思的。
林冉在收拾屋子,沫姌在試琴,一切顯得急匆匆卻并不慌亂,對著這么多人演講還是很有壓力的,這可不是之前在學(xué)校演講時的那幾十個人了。
吃過晚飯,五點多時就在等待,姜恒三人也都在客廳坐著,為了這次直播還特意買了一塊白色的黑板,兩根黑色可擦筆和抹布就放在一邊。
六點整,開啟直播,直播間已經(jīng)提前進來了很多人。
大家看見林冉都吃了一驚:
“這誰啊?”
“為什么會有個男的”
“是工作人員吧?”有粉絲不確定的說道。
“莫不是榜一大哥?”有粉絲開始帶節(jié)奏,隨后榜一大哥的字樣刷滿了直播間,一瞬間姬沫姌的抖音號就減少了好幾千的粉絲。
“能聽到嘛大家”林冉試了試直播間是否有聲音。
“能聽到,能聽到,美女主播呢”
“叫仙女姐姐出來”
“這男的誰啊?”
“大家好,我是主播的男朋友,主播在我旁邊呢,是這樣的,我們這次直播的內(nèi)容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我們現(xiàn)在有五個人,分別講述不同的內(nèi)容,有詩詞、古琴、箜篌、竹編和漢服,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分享一下直播間”
“誰要看你啊,把主播叫出來”
“長成這樣還能有女朋友,多財多億啊”
“這兩人遲早得分”
“漢服和古琴,可以啊,正好我想學(xué)古琴,平時也喜歡穿漢服”
“那幾個會相面的,一眼知人身后事,一天得掙不少吧”林冉揶揄道。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各自留神,嘴下積德”作了一揖,把手機放在支架上,開始今天的講座。
林冉的水平并不高,主要是講解一下詩詞最基礎(chǔ)的理論性的東西,即便是這樣,也講了一個多小時才講完,期間一直控制著自己不去看手機屏幕。
他還是比較小心眼的,經(jīng)常生悶氣,生悶氣會導(dǎo)致肝擠壓到胃,就會消化不好壞肚子,還經(jīng)常岔氣。
演講完了拿起手機看看,直播間人還挺多,帶節(jié)奏的也沒有了,全是在討論問題的。
“大家有問題的可以多看幾遍視頻,稍后我會把直播內(nèi)容剪輯好發(fā)出來,觀眾也可以互相討論討論,我這里還有四個人,我不能耽誤他們的時間”林冉說句話后把鏡頭交給了沫姌。
沫姌看著鏡頭,手指微動,古琴上迸發(fā)出悅耳空洞的聲音。
古籍記載琴的創(chuàng)制與中華文明之初的帝王有關(guān),“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fēng)”。“神農(nóng)之琴,以純絲做弦,刻桐木為琴。至五帝時,始改為八尺六寸。虞舜改為五弦,文王武王改為七弦。”
關(guān)于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詩經(jīng)》等典籍,周朝時,古琴除用于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也盛興于民間。
西周時的鐘儀是現(xiàn)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yè)琴人,儒學(xué)創(chuàng)始人孔子對琴十分推崇,能彈琴唱詩經(jīng)三百首,還曾向師襄學(xué)琴,成為后世士人典范。
琴的型制于東漢晚期確定,戰(zhàn)亂和紛爭的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出現(xiàn)大量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等,琴風(fēng)盛行,他們不僅彈奏,而且創(chuàng)作大量琴曲。
南北朝時期,君主和士人都愛好音樂和文學(xué),文人愛琴解音,風(fēng)氣極盛;由于士族門閥制度對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憤世嫉俗以琴書自娛。期間出現(xiàn)了最早的文字譜。
隋唐時期流行燕樂歌舞,而琴風(fēng)稍落,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渾圓。現(xiàn)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龍池、鳳沼的面板上貼有兩塊小桐木,作為假納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這種方法。
由于宋朝行使抑武揚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兩宋期間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無不以能琴為榮,達到歷代好琴的頂峰。
明清時期,流派紛呈,清朝后期,琴藝術(shù)相對衰落。
箜篌(又稱空侯或坎侯)是華夏古代傳統(tǒng)彈弦樂器,產(chǎn)生于漢代,但從十四世紀后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
其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豎箜篌高三尺許.形如半邊木梳,音箱設(shè)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形制與豎箜篌相近,又常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其音箱設(shè)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則設(shè)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
音域?qū)拸V、音色柔美清澈,表現(xiàn)力強是箜篌的特點。
《孔雀東南飛》中曾敘“十三能織素,十四學(xué)裁衣,十五彈箜篌”
胡箜篌剛傳入時,為了把它和中國本土的臥箜篌加以區(qū)分,所以就叫它“豎箜篌”,后來臥箜篌逐漸失傳,人們就把胡箜篌直接叫做箜篌了。早期臥箜篌出如今春秋時的楚國,其長形共鳴箱面板上卻有像琵琶一樣的品位,這是它與琴瑟在形制上的主要差異;使用竹片撥奏或擊奏。
豎箜篌卻是由遠古狩獵者的弓演變而來,是伴隨著人類最早文明的誕生而誕生的最古老的弦鳴樂器,有著五千年以上的歷史。
豎箜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亞述、巴比倫、波斯以及埃及、希臘等十分流行的一種叫做豎琴的樂器。
鳳首箜篌在東晉時自阿三傳入中原,明代后失傳。
臥箜篌與琴瑟相似,但有品,是中國的傳統(tǒng)樂器,盛行于漢至隋唐,宋代后失傳。
竹編手藝和漢服現(xiàn)在都在流傳,不過竹編一直作為奢飾品在售賣,價格相對來說比較昂貴;漢服這些年倒是很火,非常受姑娘們的喜愛,它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并不是單指漢代的服裝。
漢服采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lǐng)、襟、衽、衿、裾、袖、袂、帶、韨等十部分。
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后裾,縫合后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lǐng)對襟衣。
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lǐng)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cè),故稱右衽。
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jù)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nèi)衣)、中衣、大衣。
漢服中左側(cè)的衣襟與右側(cè)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lǐng)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lǐng)”。
漢服的領(lǐng)型最典型的是“交領(lǐng)右衽”,就是衣領(lǐng)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cè)的衣襟壓住右側(cè)的衣襟,另外一種作為“交領(lǐng)”補充的是“直領(lǐng)”和“盤領(lǐng)”。直領(lǐng)就是領(lǐng)子從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來,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帶,有的則直接敞開而沒有系帶。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袖寬且長”是漢服禮服袖型的主要特點,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點,漢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較多見。
漢服中的隱扣,其實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情況。一般情況下,漢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隱藏起來,而不顯露在外面。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fā)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tǒng),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xué)。
漢服布料自黃帝以來主要有苧麻和蠶絲兩種,總稱為布帛。
漢服的紋章及其豐富,周禮“以紋為貴”代表了漢文化的信仰和習(xí)俗。漢服中的紋章與漢人意識、認識中的天形地象、陰陽八卦、無形無色、吉祥圖案等各類文化符號緊密像通用。
漢族人裝飾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喜飾玉佩玉。還有配飾如蔽膝、披帛、襪、帔、香囊(香包)、劍、綬、印、笏、牙牌、革帶、玉帶、銙、騰蛇等等。腰飾主要有佩黼、佩玉、佩印、佩綬、佩魚、佩牌、佩帶飾等飾物。儲藏漢服的家具被稱為衣篋,掛漢服的衣架稱為衣桁。
漢人對漢衣冠的認同是民族意識的一部分。
快到半夜十二點的時候,這場直播終于結(jié)束了,看著抖音號上新增的一百多萬的粉絲數(shù),還有各個平臺上備受歡迎的剪輯好的直播內(nèi)容,林冉咧著嘴笑了,也不在乎五個小時前被人辱罵了,他知道自己的香火又有著落了。
“走,出去喝酒,我請客,BBQ”林冉大手一揮,五人去樓下開始了夜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