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荀,十里八鄉有命的潑皮,可他家老母親就喜歡慣著他,天高皇帝遠,身在長安的大官表親也奈何不了他。
既然托人買了官,哪怕是芝麻大點的小官,待到了十月,徐荀就要到走馬上任了。
原本在臨行前,還要跟著一眾狐朋狗友胡吃海塞一頓,可當他剛到揚州后,就聽聞城中商會正在展出一塊從大海里撈出的紫金石碑,縱使他不敢興趣,但他的這群狐朋狗友敢興趣啊,他便得陪著去看看。
李世濟手下的桑恒此時就守在了商會門口,待到了徐荀一票人步入了展覽大堂,他便也緊緊跟了上去。
此時的大堂里,正有兩隊人互相競價,要買下這塊石碑。
一方是身穿火紋赤袍的江湖人,另一方就是隱藏了身份的李世濟,他自稱九江富商葉行秋,卻讓旁人著實弄不明白,他所言九江之地,究竟是哪九江?
只是揚州商會擺下了這么大道開門宴,本質上就是要炫寶,既要炫寶、亦要炫價,無論上新何種寶物,皆是價高者得。
徐荀隨即于人群中驚嘆了這塊紫金石碑最終拍出的價款,足足三萬兩黃金,這是他無論如何變著花樣去揮霍、窮盡一生都不可能花的完的數目。
徐荀當即想湊上前去好好看看這石碑上到底藏著掖著啥子秘密,可后來的一只大手立馬于人群中敲到了他的后頸,將之打暈了過去,他的那幫狐朋狗友卻是在商會里人去樓空后才發覺他躺倒在地。
另一邊,在李世濟故意到無人的巷子里將‘三萬兩黃金’綁上車后,其心心念念、翹首以盼的火紋赤袍江湖人當即雙雙現身,開口便叫他在金錢與性命之間當場做出一個選擇。
而李世濟開口選了性命,他倆的性命,遂在電光火石之間,直面了一場虐殺,實為懷南對這二人的虐殺。
待一切塵埃落定之后,李世濟心知子鳳會沒能搶到這塊預示了魔星將出的石碑,其幕后黑手瑛姑的計劃便會被打亂,他做這些也無非是為配合徐槿行動,能多少幫上一點忙便已知足。
而徐槿這段時間也打算設伏,圍殺瑛姑派到京城來的特使,李世濟在離開京城前已然紅雀報信予她,徐槿自然知道齊王去了梅縣,必將路過揚州,且無論李世濟想要做什么、將要做什么,她都無條件支持,縱使嘴上不饒人全是擔心的話語,在心里卻又毫無猜疑。
李世濟處理石碑的方法則是將其徹底搗碎,再將碎石全數倒入一口枯井當中,用泥土填平,最后將井口鏟掉,又鋪上雜草,裝點的毫無痕跡可尋。
隨后,李世濟便帶著懷南與桑恒轉戰梅縣,剛好趕上了徐荀新官上任,可這剛剛當上了縣官的家伙,卻嫌棄起了差役們湊錢為他接風洗塵的‘家宴’不夠排場,便當即擺開了架子,負氣奔出了縣衙。
守在大門外的李世濟猜出了對方是要去縣里最為高檔的酒樓打牙祭,便讓桑恒一路跟著他,并設計酒醉后的縣官大老爺當街撒潑,給當地人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印象。
說到底,李世濟本來就只需宰了這狗官,就能斷絕丞相府來年的災禍,但他卻想要更進一步,借助即將要、注定要發生的事情,幫自己一個大忙。
隨后,在不到一月的時間里,東南沿海地區突見千年難得一遇的龍吸水奇景,就不知道是否與那塊從海里撈出的紫金石碑有所牽連。
緊接著的一陣山呼海嘯,掀起了百米高的巨浪,打翻了出海捕魚的帆船、也席卷了不少沿海的漁村。
逃難的災民最終涌向了內陸的縣城,這當中就有地勢較高、位于兩河三山交匯之處的梅縣。
而按照徐荀的一貫操作,他勢必會枉顧災民生命安全,只顧及自個享樂,久而久之,梅縣必會爆發民亂。
在李世濟的記憶中,當年梅縣民亂,徐荀趁機以‘魔星將出’為由,將自己的無能與貪婪怪罪于‘國之將亡必有妖孽’其上,隨后便被別有用心之人推舉為領袖,帶頭勤王。
但實際只是一群不成氣候的宵小之徒自詡正義的到處打家劫舍、魚肉鄉里罷了,很快便被寧城軍殲滅。
可更多別有用心的朝中大臣,卻借了徐荀本為宰相徐淵表親的這層關系,誣告徐淵私底下勾結亂民,意圖謀反,才有了之后丞相府遭難,徐淵被罷官下獄的結果。
“回想當年,若非徐丞相蒙難,徐燕也不會將解救其父的希望全皆置于齊王府,置于我手中。”李世濟想到,“而我那時卻因子鳳會的騷擾、以及魔星的傳聞忙的焦頭爛額,全然未能顧忌到她的心情,更別說我還自以為休掉她,便可不連累她、不連累徐府,可到頭來,卻逼得她在心灰意冷之下跳河自盡······這一切、都是我的錯······”
而現在,李世濟終于有機會一改往昔做下的錯誤選擇,他連日來一面派人監視徐荀,一邊又實時監視著那群有意趁亂犯上的暴民,就是要將二者一網打盡,將當年的民亂扼殺于搖籃之中。
遂在寧城軍趕到梅縣時,李世濟已然早早的亮明了身份,并以齊王令懲治了一應貪官污吏,消滅了伺機作亂的宵小之徒,更自掏腰包從揚州等地調配來了大量物資,救助了各地受災民眾。
齊王殿下雷厲風行、未卜先知、四處接濟百姓的消息隨即傳遍了大江南北,更直達天聽,震撼了百官,聽聞就連皇帝陛下與皇后娘娘都對齊王的此番作為贊嘆不已。
整個朝野上下僅唯有太子殿下的會在獨自一人時發發牢騷,只是無人去搭理罷了。
一時間,京城里人人在傳齊王有監國之才,更具監國之德,皇帝也有意問詢百官意見,縱使當朝太子是皇后親生,陛下也似有立賢之意。
只可惜,李世濟打從一開始追求的就不是什么太子之位,他也確實利用了梅縣之事,為自己掙得了一個機會,一個向陛下道明心愿的機會。
遂在李世濟返回京城的當天夜里,他招來幕僚,商量好了一紙奏報,于第二天早朝時遞了上去。
緊接著,皇后的懿旨就先皇帝的圣旨早一步傳回了齊王府中,并交到了李世濟的手上。
徐燕自從上次與李子勛互訴心腸之后,平日里便也開朗了許多,但見宮里的黃公公端著懿旨到訪,她自然是好奇的多看了兩眼。
隨即便見李世濟在聽過了黃公公代傳的旨意后臉色鐵青,她當即笑臉盈盈的湊上去拍了拍對方的后背,笑說道:“究竟發生了什么事呀?搞得這么狼狽~”
其內心深處又道:“什么事情搞得這么不開心呀?不如說出來,讓本姑娘開心開心!”
“今日早朝,本王于百官面前請求陛下恩準與你和離······”(當時徐丞相的臉色可是難堪的很啦)
“嗯?!你又發什么神經啊。”徐燕稍微有點小激動。
“王妃,你心愿屬誰,還用得著本王說破嗎?你我和離,當屬對誰都好。”李世濟(歪頭)淡淡道。
“那、陛下同意了嗎?這、又跟皇后娘娘有什么關系啊?”徐燕問道。
“陛下啊,他早上是同意了,但我倆婚事本是皇后撮合,難保陛下不會私底下問詢一下皇后的意見,而當陛下問詢過皇后娘娘意見后,得出的便是這樣一份懿旨~”
說罷,李世濟當即將手中錦卷遞給了徐燕看。
徐燕看后頓覺莫名其妙,只因卷上用娟秀的字體繡滿了各種勸和的話語,待看到了最后一句話才知,皇后娘娘實則想讓齊王與王妃各自冷靜一下,以一個月為限,若年底還是執意要離,她便親自求陛下恩準二人合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