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网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网文欣阅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科幻

雨緯人

第二十三章 第一江山

雨緯人 興安水深 13392 2021-06-08 08:25:05

  2017年9月9日

  鎮江,是我多次耳聞的一個地方,我提議去鎮江游玩,并取得了菏桐他們的同意。今天我們即是去往那里。

  8時30分許,我們準時在老地方會合。因也來建議先去鎮江的金山公園,故在他的引導下我們乘船直接飛到了那兒,當飛船降低高度,我發現山上的寺廟看起來十分唯美。繼之,飛船降落于其附近一無人處。待下了船,我們步行來到公園并買票進入了,此時天空略顯陰沉,微風輕吹,感覺舒適。

  當來在山門,也來說:“一般寺廟的山門都是朝南開,而金山寺的山門面朝正西,透過山門放眼望去,可見浩渺長江奔騰而下,有‘大江東去,群山西來’之意。”

  這里游人眾多,香火旺盛。山門匾額寫有“江天禪寺”,墻上另有銘牌,上寫“金山寺”。金山寺的建筑古色古香,金黃色的寺墻尤為醒目。

  也來說:“鎮江金山公園位于鎮江西北、長江南岸,其核心景區金山高44米,周長520米。金山之上的金山寺是聞名的禪宗古剎,始建于東晉,初名‘澤心寺’,康熙二十五年(1686),康熙帝為其題名‘江天禪寺’,其自唐代以來人們皆稱‘金山寺’,是中國水陸法會的發源地。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猶如‘江心一朵芙蓉’。由于長江南岸在鎮江這里出現泥沙淤積,至清代同治年間,該島開始與南岸陸地相連,于是乎‘騎驢上金山’曾風行一時,成為清末民初朝山觀光者的一種奇妙享受。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白蛇傳》中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的故事指的就是這里。

  “金山寺巧妙地依山而建,從山麓到山頂,殿宇廳堂幢幢相銜,亭臺樓閣層層相接,山體與寺廟渾然一體,其景色壯觀,氣象宏偉。從江中遠望金山,只見寺廟不見山,故以有‘金山寺裹山,見寺,見塔,不見山’的風貌。”

  這時,特嘎插話問:“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的其他幾個是什么?”

  也來回道:“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牛郎織女》。”

  也來繼續說:“《白蛇傳》故事的作者應是到過金山寺,因為金山寺當時是江中的一個小島,且受海潮影響較大,這極可能是《白蛇傳》作者構思‘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的誘因之一。再就是金山這里真的有白色和青色的蟒蛇,且白蛇看起來十分妖媚,青蛇看起來是娟麗的樣子。”

  “法海可是真有其人,雖然這是借用。”我聽后對也來說。

  “是的。法海是唐朝一位卓有成就的得道高僧。據說他曾驅離過一條白色的蟒蛇歸入長江,后人才據此演繹、創作出了一部《白蛇傳》。”也來回道。

  此時特嘎說:“看起來這里也是個有故事的地方。”

  也來說道:“是的。如白居易、李白、蘇東坡、米芾、王安石、沈括、范仲淹、王陽明等都曾來此,并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跡和膾炙人口的題詠。還有梁紅玉擊鼓抗金兵、岳飛金山寺詳夢、清朝皇帝南巡時駐蹕金山等諸多史實和故事也都發生在這里。”

  “能講講蘇東坡來金山寺的故事么?”特嘎對也來說。

  也來說道:“宋神宗年間,大學士蘇東坡與金山和尚佛印交往甚密,被稱‘忘形交’。一次二人以禪語對句,蘇東坡因對答不出而輸掉了身上的玉帶。此幅玉帶后來成為金山之寶,至今仍被金山寺收藏著,玉帶寬約2寸,長約2尺,帶上綴著24塊米色白玉,有長方形、圓形、心形的,清初被火焚毀4塊,乾隆帝游金山時命玉工補齊,上面刻有乾隆的詩句,但后補的4塊玉其顏色和原有的不同。”

  “那梁紅玉擊鼓抗金兵是怎么回事?”特嘎問。

  也來說道:“南宋時,金兀術率數萬金兵乘戰船朝鎮江殺來,駐防鎮江的是浙西制置使南宋名將韓世忠,他率水師阻擊金兵,定下了將敵誘至黃天蕩然后圍而殲之的方略。為了鼓舞士氣,韓世忠的夫人,時年28歲的梁紅玉在金山妙高臺上為將士們擊鼓助威。此役韓世忠大破金兵,金兀術損失慘重、敗北而去。梁紅玉是位烈女,其祖父和父親都是武將出身,她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據說有‘二百步穿楊’的本領,只可惜她在33歲時戰死于楚州抗金前線。”

  聊過后,我們進入寺內,就見天王殿中供有彌勒佛,兩旁塑四大金剛,彌勒佛旁有聯:“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這副對聯其意近似于“難得糊涂”。

  寺內建筑金碧輝煌,我們游覽了一通后就從大雄寶殿后側登山去了,金山寺登山的石階通道拐來拐去,頗有些趣味。

  當來到夕照閣,即見閣內有乾隆南巡時留下的7塊御碑。

  再向上,至觀音閣時,也來說:“觀音閣南與妙高臺、楞伽臺,北與慈壽塔、法海洞掾接棟連。”

  聽也來此言,我們遂沿南側石階而上,登上了妙高臺。

  也來說:“妙高臺又名‘曬經臺’,‘妙高’是梵語‘須彌’之意譯。當年妙高臺還是賞月佳處,流傳著蘇東坡曾在此賞月的軼事。”

  離開妙高臺,我們過楞伽臺來到金山峰頂,這兒有一座石柱涼亭,在此可賞覽大江及金山美景,并能俯瞰鎮江全城。

  也來說:“據說康熙帝一次陪同母親來到金山寺,他登高遠眺,見大江東去、水天相銜,便寫下了‘江天一覽’4個字。亭內有一石碑,系兩江總督曾國藩將康熙所寫的‘江天一覽’字刻在了石碑上放置于此。”

  賞覽過后,我們從峰頂返至觀音閣再北行,來到了慈壽塔,這是一座七級八面的玲瓏古塔。

  也來說:“此塔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齊梁。現塔為清光緒年間重建,時逢慈禧太后六十壽辰,就取名為‘慈壽塔’。此塔是《白蛇傳》中所描寫法海扣留許仙的地方。”

  我們沿塔內的旋式木梯登塔,上去后遠眺長江,頓生氣概,再瞭望山下的湖水,則現出一片山水園林之景觀。

  而后,我們來到法海洞,見洞中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橫額“古法海洞”。

  也來說:“相傳這里是金山寺開山祖師法海和尚剛到金山時住過的地方。據說法海姓裴,人稱‘裴陀頭’,河東聞喜人,其父裴休是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十分信仰佛教,故送子出家為僧。裴陀頭出家去到江西廬山,取名‘法海’,他在廬山學道參禪、一心修煉。后來他來在鎮江金山,那時寺宇荒廢且有白蟒為害,他找到山上西北角的這個巖洞,住在洞里參禪打坐,白蟒就避走了。法海來金山后決心修復寺院,他曾燃指一節以表決心。一天,僧眾到江邊挖土,偶然挖出黃金若干鎰,就報告潤州刺史李奇,李奇又上報宣宗皇帝,宣宗遂命他將黃金交給法海作修復寺院之用。”

  繼續游覽,當我們來到金山西北角下的玉帶橋旁時,發現有一個白龍洞,也來說那是傳說中白蟒出入的地方。

  接著我們來到山北碼頭,也來說:“清康熙帝、乾隆帝南巡時,先后幾次來金山皆由此碼頭上岸。”

  金山公園很大,植物茂盛,風景優美,湖上有游船可以乘坐。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只在金山寺附近乘興游覽了一會兒。

  游覽過金山公園,在也來的建議下,我們乘車來到西津古渡遺址景區。因已是中午時分,下車后我們即進了一家飯店就午餐。我們點了水晶肉蹄、蘆芽肉絲這2道菜,又要了瓶黃酒和幾碗鎮江鍋蓋面,特嘎還特意要了盤糖醋蘿卜干,水晶肉蹄沾著香醋吃味道不錯,鍋蓋面則柔韌可口,再配以黃酒,令我們食欲大開。

  餐后喝茶時,也來說:“鎮江位于江蘇南部、長江南岸、長江三角洲西段,歷史上曾先后被稱為‘宜’‘朱方’‘谷陽’‘丹徒’‘京口’‘南徐’‘潤州’,民國時曾為JS省省會。春秋早期,這里是宜侯封地;漢朝時,在丹徒筑京口埭,故有‘京口’之稱;208年,時年26歲的孫權把治所從蘇州遷到這里;西晉滅亡后,東晉建立,導致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南遷而來的北人很多是江北徐州人,因此后來鎮江又設為僑郡徐州的郡治所在,因鎮江在長江之南,史稱‘南徐’;唐代時,鎮江被稱‘潤州’;直到宋政和三年(1113),才正式稱為‘鎮江’,并沿用至今,這是最能體現其地理特征的名字了。1954年,鎮江出土了一件名為‘宜侯夨簋’的青銅器,上面的銘文證實鎮江丹徒一帶是西周時期先吳的政治中心。

  “作為歷史古城,在鎮江生活過的歷史名人眾多,像北宋時期的大科學家沈括晚年就居住在這里,其故居遺址就位于鎮江夢溪園巷,沈括正是在那里寫了著名科學巨著《夢溪筆談》,那里現在建有夢溪博物館。

  “宋唐以前,長江水流到鎮江地界就已走完全程東流入海了,今天處于長江下游的眾多港口當年還只是江海交匯處的一座座沙洲。589年,隋王朝的第二代國君隋煬帝開展了一項規模浩大的水利工程——開鑿大運河,僅僅幾年后,一條人工河道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連在一起,全長2700公里的大運河已可通航。現在,仍可見到穿鎮江城而過的江南河,隋煬帝在秦代丹徒水道的基礎上加以疏浚拓寬,使這條河道成為大運河的組成部分。因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所以鎮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交通咽喉,是古時重要的水運樞紐。”

  菏桐聽后,對也來說:“長江較下游的這段江江面開闊,也叫‘揚子江’。”

  也來說道:“是的。古人亦把揚子江比作‘香水海’。”

  喝過茶,我們即開始游覽西津渡古街了。

  正行走間,就見一處墻上有個“鎮江英國領事館舊址”標識牌,抬頭看,就見院內有幾幢用紅磚青磚砌成的歐式樓房建筑,也來說:“這是晚清時期英國領事館舊址。”

  沿坡路上行,就見蜿蜒起伏、兩墻夾一石板的古街較窄,窄街正是多數古街所具有的特征之一。當過了“同登覺路”卷門后,就見通道上方矗立有一座白色石塔,塔下兩側是用塊石壘起于窄街上的柱墻,柱墻上鋪設條石后形成了框架式平臺基座,用以托起上面的白塔,行人和車馬是可以從塔下通過的。此處附近有一門洞,上寫“救生會”,待走過石塔又現一處門洞,上寫“觀音洞”。

  也來說:“這里是古街最高處。這石塔是元代建造的過街喇嘛塔,據考證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的工匠劉高主持建造的,因石塔塔基的東西兩面都刻有‘昭關’二字,故稱‘昭關石塔’,也有人稱之‘觀音洞喇嘛塔’。值得一提的是,近年重修時發現在石塔的塔心室里有2個曼荼羅,在2張銅片上的曼荼羅共有9個觀音和9個黃財神菩薩,那9個黃財神菩薩手中還抓了9只吐寶鼠,在佛教里面,老鼠是看守金庫的,抓住了金庫的門衛也就是抓到了錢財。按照佛教的解釋,塔就是佛,所以人們從塔下經過就是禮佛,來往行人每從塔下經過便經歷了一次頂禮朝拜,也就受到了佛的祝福,觀音保佑出行平安,黃財神保佑財源廣進。”

  這時特嘎問:“那觀音洞和救生會是怎么回事?”

  也來說道:“觀音洞始建于宋代,是在山體上開鑿而出,為祈福平安之所。

  “救生會是清代所建的水上安全救助機構。隋唐以前,鎮江江面寬40多里,到唐代時還有20多里寬,唐代詩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的詩句,每當風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聲格外驚心。唐天寶十年(751),一次就有數十艘渡船沉沒;南宋紹興六年(1136),一艘渡船離岸不久即遇上大風,連艄公在內的46名渡客無一生還;明萬歷十年(1582)的一天,一陣狂風竟摧毀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宋代時,當時的鎮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創設了救生會。清代后期,鎮江和揚州的紳士發起成立了京口救生會、瓜洲救生會、焦山救生會總局,專門從事義務打撈沉船和救生會事宜,那時的救生船漆成紅色,桅桿上醒目地掛上一個虎頭牌,意思是奉皇上圣旨救人,船上銅鑼一敲,任何人不得阻擋,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

  觀覽過后我們繼續前行,在過了“共渡慈航”卷門后,就開始沿石階坡路下行了。這石階坡路的中央是條用石板鋪成的平坡窄道,其上有連貫的深深凹痕,也來解釋說:“這是前人用獨輪車運輸貨物時留下的車轍印跡。”

  而后,我們路經了一處被稱為“一眼看千年”的景觀,能透過上面的玻璃看到包括從清代到唐代的歷代路基遺跡,據說西津渡地區沿街一線整個街道下面疊壓著3米—5米厚的文化堆積層。

  從古塔下經過,走在古道上,我感到我們這是來到了一座露天博物館。

  繼續前行,我們來到一座匾額上寫有“待渡亭”的亭子前,這是一座頗為別致且看起來古舊的建筑。見亭子里人不多,我們遂進去小坐。

  也來說:“西津渡古街坐落在鎮江西邊的云臺山麓,全長1公里,始創于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數個朝代。古時西津渡背靠山脈,東面有象山為屏障,擋住洶涌的海潮,臨江斷磯絕壁,是岸線穩定的天然港灣。六朝時期,這里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至少從三國時期開始,這里就是著名的長江渡口。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名為‘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稱‘西津渡’。

  “千百年來,發生在這里的重要戰事有數百次之多。遙想西津古渡,依山臨江、風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張祜、王安石、蘇軾、米芾、陸游、馬可·波羅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宋熙寧元年(1068)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特嘎聽后,問:“這亭子既然叫‘待渡亭’,那這里原是江岸邊上么?”

  也來說道:“是的,這里就是古人迎來送往或小憩避雨等待擺渡的場所。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也曾在這座待渡亭里停留過。這里原先緊臨長江,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歷史上,由于泥沙的淤積,江岸逐漸北移,歷代的岸邊碼頭都是在不同的地方,清代的西津古渡碼頭現在離長江江岸已有300多米的距離了。”

  聽也來這么說,我們便起身來到附近的西津渡小碼頭遺址,透過地面的玻璃,見到了坑下昔日碼頭的原貌。

  也來說:“鎮江有許多老街區。附近的鎮江商會和廣肇公所等老建筑比較有名。老城中一處名為‘賽珍珠故居’的老房子也包含了寶貴的歷史記憶。再如包括米芾在內,歷史上有幾位隱士居住過的南山亦較有趣。我本想建議大家去這些地方游覽一番,但由于時間關系只好作罷。我建議咱們接下來去北固山景區、焦山景區。”

  聽了也來的建議,我們便去打車,以前往北固山景區,其間特嘎問也來:“賽珍珠是誰?”

  也來說道:“賽珍珠(1892—1973)是位美國女作家,原名叫‘珀爾·巴克’。賽珍珠出生4個月后即被身為傳教士的雙親帶到了中國,并在鎮江生活了18年,后又在南京等地工作生活了20多年,她把鎮江稱為‘中國故鄉’,把中文當作自己的第一語言。賽珍珠才華橫溢,一生創作了115部作品,是世界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1938年她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對中國農民生活史詩般的描述’,得獎作品有《大地三部曲》《異邦客》《東風西風》等,主要描寫20世紀30年代中國人的生活,其中《大地》講述的是一個普通中國農民的一生。賽珍珠去世時,美國總統尼克松發表悼文,稱她是‘一座溝通東西方文明的人橋’。賽珍珠在鎮江的故居位于潤州山路6號,是一座青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旁邊還有一座賽珍珠紀念館。”

  我們很快叫到了一輛出租車,隨即乘車往北固山而去。及至目的地,我們來到正門,就見門額上寫“北固勝境”。

  買票進入后,也來說:“北固山高55.2米,三面環水,背靠陸地,是古時長江南岸的堡壘,因山地陡峭、形勢險固而得名。”

  我們沿山路上山,其間走過了東吳古道,古道旁有古老的建筑遺跡。山上綠樹成蔭、樹種繁多,比較顯眼的是爬墻植物和美麗的紅楓,爬墻植物具侵略性,它們貼在墻壁上強勢攀爬,十分密集。

  當行至一座鐵塔前,也來說:“此塔最初為時任潤州刺史的李德裕于寶歷元年(825)為唐穆宗祈冥福所建,并將原藏于金陵長干寺的阿育王舍利子請來,打造了金棺銀槨,埋藏在塔內的地宮里。李德裕是晚唐名相,他死后被追封為衛國公,故此塔又名‘衛公塔’。衛公塔原為石塔,后屢毀建,至北宋元豐元年(1078),在唐代石塔的基礎上改鑄為鐵塔。

  “1960年在塔基下面發現了地宮,共出土文物2576件,內有金棺、銀槨、阿育王的舍利子,其中由李德裕親手書寫的《重瘞禪眾寺舍利題記》最有價值,這說明地宮中的珍寶完好無損,如今這些文物收藏在當地博物館。鐵塔原有7級,現僅存4級,高約8米,其中,須彌座及下面的2級為宋代遺物,上面的2級則是原塔的五六級,且為明代的復制品。”

  眼前的鐵塔雖已殘破,但基座和塔身上都有漂亮的花紋,我覺得下面的2極宋代鐵塔相對更為精美。

  繼續上行,穿過造型別致的清暉亭,我們進入了一條數十米長的奢華風雨長廊,待至長廊盡頭,就見壁上有個“天下第一江山”石刻。

  也來說:“相傳三國時,劉備來東吳招親,孫權宴罷陪劉備登上北固山山頂,劉備見北固山雄峙江邊,又見大江東去一望無際、氣勢甚偉,不禁贊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登北固山,揮毫寫下了6個大字,仍是‘天下第一江山’。眼前的‘天下第一江山’這6個雄秀大字是南宋書法家吳琚的手跡,清康熙年間重刻,不過因遭到破壞,‘一江山’3個字是現代重新臨摹修復的。”

  聽也來這么說,我仔細觀賞起來,發現“天下第”三字很有個性,而“一江山”三字顯得有些中規中矩,二者的風格是不同的。

  再攀行向上,我們到達了面江石壁之巔的祭江亭,只見亭柱上刻有楹聯2副,為:“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云。”“此身不覺出飛鳥,垂手還堪釣巨鰲。”

  也來說:“祭江亭又稱‘北固亭’,建于東晉咸康年間,后屢毀建,現在的北固亭是明末崇禎年間修建的。”

  特嘎問也來:“這亭子很有名么?”

  也來說道:“嗯,是因南宋抗金將領辛棄疾在此作過2首詞而廣為人知。”

  “辛棄疾是山東濟南人,去濟南游玩時說起過他,他是個怎樣的人?”

  “辛棄疾文武雙全,20多歲時便在家鄉組織起了2千人馬起義抗金。他曾率數十騎闖入金營,將正與金人飲酒的叛軍首領活捉并殺出重圍,時年才23歲。1204年,在家中賦閑了20余年后,64歲的辛棄疾出任鎮江知府,來到了抗金前沿,他心中再次燃起了收復河山的激情。佇立在北固亭,他撫今追昔,更想起了孫權、劉裕二位英雄的業績,遂揮筆寫下了《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2首詞,這2首詞詞風豪放,道出了辛棄疾的報國之情。縱觀辛棄疾的詩詞,文筆精絕、獨樹一幟,令人嘆服。”

  “劉裕是誰?”

  “辛棄疾的詞中有‘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詞中的‘寄奴’指的就是劉裕。東晉時期,鎮江被稱為‘南徐’,南徐是南朝的軍事重鎮,謝安在這里組建了一支武裝力量,被稱‘北府兵’,通過淝水之戰,他們打敗了前秦的軍隊。后來北府兵中出現了一名士卒提拔起來的將軍劉裕。再后來劉裕在南徐興兵北伐,很快收復了山東、洛陽、長安,這就是辛棄疾詞中所說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以后的南北朝時期,南朝出現了宋、齊、梁、陳4個政權,而宋武帝劉裕、齊武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都是南徐人,陳武帝陳霸先則做過南徐刺史。”

  “那南宋是怎樣滅亡的?”

  聽特嘎此問,還沒等也來說話,旁邊的菏桐搶先道:“南宋錯誤地選擇了與蒙古聯合滅金,這樣就打破了一種平衡,從而加速了南宋的覆滅。金滅亡后,只數十年,南宋就被元滅亡了。”

  說話間,我細觀北固亭,見這座由石柱支起的亭子飛檐冠頂,古拙且個性壯烈。北固亭下石壁懸江,登亭遠望,長江風光一覽無余。

  離開北固亭向西,過旁側長廊,我們來到了北固樓。

  也來說:“這是山上的最高建筑,是一座仿宋十字脊三重屋檐樓閣,樓高20.5米,為2013年時新建的。”

  我們穿上鞋套后上到三樓,在此舉目瞭望,果然視野開闊。

  下了北固樓,我們西行進入了一條很窄的小巷弄堂,也來說:“這種通道被稱為‘備弄’,為吳地所特有,主要用途是讓仆人通過。建備弄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一旦發生天災人禍還可作逃生之用。”

  走出備弄式通道,我們來到多景樓。

  也來說:“多景樓應是北宋時期建于唐臨江亭舊址之上的甘露寺樓宇,南宋隆興二年(1164)再遷至新址,其樓名取自李德裕《臨江亭》‘多景懸窗牖’詩句。現在的多景樓是在原址復建的。”

  我們上到三樓的回廊,極目遠眺,就見滔滔江流一瀉千里,江北岸揚州的古塔隱約可見。在東門楣上懸有一塊“天下江山第一樓”匾,字體飄逸,極富美感,也來說:“這是當時隱居鎮江南山的北宋書畫家米芾題寫的。”

  走下多景樓,我們自樓前平臺西側的一處石階下行來至半山腰,這里有一座石質正圓五立柱的臨江亭,在此觀望,但見江水滾滾東去,其勢盡現,故這里應為觀賞長江近景的絕佳之處。

  繼續下行,只見路旁有一山澗,也來說:“這自上而下的山澗就是溜馬澗,是傳說中孫權與劉備賽馬爭勝的地方。”

  而后,我們原路返至多景樓前,再向南經過御碑亭,一路來到了古甘露禪寺。

  也來說:“據史料記載,甘露寺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史載‘敬宗寶歷二年(826)三月,甘露降北固山’,天降甘露是祥瑞之事,于是李德裕在山上建佛寺,并以‘甘露’命名。甘露寺后來屢廢建,現存剩余寺宇多為清代建筑。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甘露寺規模不大,名氣卻不小,其原因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吳國太相婿有關。陳壽《三國志》上記載‘建安十四年(209)劉備牧荊州,婚吳如京’。劉備招親實有其事,但喬國老說媒、吳國太相婿則完全是后世文人的藝術加工,因為那時山上還沒有寺廟,更無甘露寺,且正史中并無‘喬國老’此人。”

  菏桐聽后,補充道:“209年,在京口,27歲的孫權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至此,孫劉正式達成聯盟,一致抗曹,由此引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我們沒在甘露寺過多停留,而是隨也來向來時路過的鐵塔返去。

  待回至鐵搭前,也來說:“咱們可以自此向南走另一條路下山,這條路被稱為‘龍埂’,其實是北固山上一條連接前、中、后3座山峰的山脊,因形似一條昂首、拱背、翹尾的巨龍而得名,相傳吳帝孫權、蜀帝劉備、宋武帝劉裕、梁武帝蕭衍、明太祖朱元璋、清高宗乾隆等許多真龍天子都曾在這上面走過,故龍埂之說也就名副其實了。”

  聽也來這么說,我們遂沿起伏的龍埂下山,其間我們路過了魯肅墓,距其不遠還有太史慈墓。

  也來說:“魯肅(172—217)是三國時期吳國戰略家、外交家。傳說的魯肅墓共有5座,北固山的這座其實是1993年從鎮江大學山移建于此的衣冠冢。太史慈(166—206)是三國時期東吳大將,《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太史慈墓為原地復建的墓冢。”

  游覽過北固山,我們打車來到焦山島對岸的江邊渡口碼頭,以準備乘渡船去往焦山島。等買票上船后,我發現焦山看起來要相對高大一些。

  渡船很快就到達了焦山島,我們上岸后北行,就見一石牌樓上寫有“焦山勝境”。

  也來說:“焦山又名‘樵山’,有‘中流砥柱’之稱,因東漢末年隱士焦光避居此地,故名,山高70.7米,有東、西二峰,之間又有一別峰。”

  繼續北行,過石橋,我們來到定慧寺山門前。

  也來說:“定慧寺始建于東漢興平元年(194),原名‘普濟寺’,元代稱‘焦山寺’,寺宇屢經興廢,至清康熙及道光年間又曾重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南巡時賜名‘定慧寺’,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自佛家‘由戒生定’‘固定發慧’,‘定’即去掉一切雜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聞、思、修3條途徑來增長智慧,‘定慧’是佛家修行的綱領。施耐庵在《水滸》中將焦山定慧寺景觀特點描述為‘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見形勢,謂之山裹寺’。”

  我們走進山門,見門內兩側塑有門神,也來說:“這是中國佛寺守護寺廟的金剛,名為‘哼哈二將’,形象威武兇猛,傳說是商紂王的部下,哼將名為‘鄭倫’,能鼻哼白光制敵,哈將名為‘陳奇’,能口哈黃氣擒將。”

  進入寺內,見里面石欄、小橋、涼亭精致,臨水建筑錯落有致,樹木層層疊疊。

  也來說:“這里同樣有鐘樓、鼓樓,正所謂‘晨鐘暮鼓’,是古代每天報時用的。寺東有觀瀾閣,為清乾隆帝南巡時行宮舊址,古時登閣可近觀江濤,遠眺群山,故名;寺西有東冷泉,這其實是一口井,相傳是焦光煉丹取水之處。”

  過小橋左轉,我們來到一處舊山門前,就見門前有一對古舊的石獅,門楣上有“焦山定慧寺”匾額。

  也來說:“眼前這對兒石獅應是明代的。此門為海不揚波亭,是定慧寺的舊山門,門內對面影壁上刻有明代書法家胡纘宗所寫的‘海不揚波’4個大字,贊焦山屹立江心,如鎮海之石,驅逐水妖,故海不揚波。”

  再向東行,我們來到一棵古樹下的寺宇前,只見墻上嵌有“橫海大航”幾個篆體大字,門額上書“定慧寺”。

  而后我們游覽了大雄寶殿,只見殿內金碧輝煌,佛教人物塑像眾多。

  也來說:“大雄寶殿是定慧寺的主體建筑,系明宣德年間重建,現仍保持明代風格,遺留有輝煌的藻頂,殿內有康熙所書‘香林’二字。”

  從外觀看,這座大雄寶殿造型古美,特別引人注目。

  游覽過定慧寺,我們來到寺院東側,這里有觀瀾閣和一棵雖已400余歲卻仍顯年輕的楓楊樹。

  繼之北行,我們來到了掩映在銀杏樹林下的焦山碑林。

  也來說:“焦山碑林又名‘寶墨軒’,為北宋初年潤州太守錢子高所建。碑林珍藏歷代碑刻400余方,其中有唐朝儀鳳二年(677)所立的魏法師碑,它立于龜背之上,碑文完整、字體工整遒勁,被譽為‘初唐妙品’,著名的還有東晉王羲之書《破邪論序》、唐顏真卿《題多寶塔五言詩》30首、宋代書畫家米芾的‘城市山林’橫額、黃庭堅的《蓄貍說》、蘇東坡的《題文同墨竹跋》、蘇東坡的《墨竹自題》、元趙子昂小楷刻石2塊、清成親王書《歸去來辭》7塊等。”

  接觸多了碑刻文物,我對此越發感興趣了,想起去西安碑林時因時間關系大部分藏品都沒能仔細賞覽,現在覺得可惜。眼前的碑刻鑲嵌在回廊亭閣之中,內容豐富,雖是外行,我們仍對感興趣的碑刻各自解讀了一番。

  當我們來到一處匾額上寫有“瘞鶴銘”的建筑時,也來說:“這里收藏的是書法價值極高的稀世珍品——《瘞鶴銘》刻石。《瘞鶴銘》是一篇哀悼家鶴的文章,‘瘞’是埋葬之意,其內容不足為道,然其書法藝術成就極高。《瘞鶴銘》署名為‘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正書’,有人推測系王羲之所作,因為王羲之極愛養鶴,但其作者至今未有定論,千余年前那位葬鶴人的神秘背影依舊模糊。《瘞鶴銘》原刻在鎮江焦山西麓石壁上,中唐以后才始有著錄。北宋初期,因巖石崩裂墜落江中,每當潮落,石塊便會露出水面,于是就有人下去把字跡拓出來,據說拓得字數最多的是歐陽修,有60多個字。南宋淳熙年間,焦山島水域修建運河,江水分流,疏掏工人從江中撈出一塊斷石,不久又發現了尚未落水的瘞鶴銘上半部,有人將其在原處豎立起來,引起許多人前來觀摩摹拓,不意數十年后,刻石再次墜入江中。自殘石被發現以來的很長時間,無數文人墨客登臨小島,探訪銘文、臨摹拓片、飲酒賦詩,遺憾的是他們看到的是殘缺的碑刻,并無法得知全文。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閑居鎮江的蘇州知府陳鵬年募工打撈出5方《瘞鶴銘》殘石,粘合為一,僅存殘字90余個,乾隆二十二年(1757)嵌于焦山定慧寺壁間。經歷代專家考證,《瘞鶴銘》原文應在160字左右,尚有許多缺失。

  “歷代書法家均給予了該刻石高度評價,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認為,大字無過《瘞鶴銘》,推此為大字之祖。《瘞鶴銘》之所以為古時書法家所推崇,主要因為它是隸書發展成楷書的演變過程中產生的著名刻石之一。《瘞鶴銘》文風飄逸,字體渾厚古樸、字形大小懸殊、行筆毫無拘束,也正因此才被認為是出自書圣王羲之之手。”

  聽到這里,菏桐感嘆道:“在此孤島,起初崖壁上就只有這一處碑刻,伴著江水,孤獨地度過了極少有人知曉的漫長歲月。”

  特嘎則對也來問:“此刻石如此傳奇,那它的全文是否有記載?”

  也來說道:“幾百年后,北宋學者刁越去金山寺看佛經,無意間在一本佛經的背面發現了《瘞鶴銘》文本的抄本,成為當時書法界一個重大發現。這可能是唐代一位僧人信手在一本佛經的背面抄錄下了《瘞鶴銘》全文,并將它放回了藏經閣,可能他自己都沒想到,這為后世留下了《瘞鶴銘》原刻全文的唯一孤本,雖如此,但也不能保證此文完全準確。其原文是:‘鶴壽不知其紀也,壬辰歲得于華亭,甲午歲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奪余仙鶴之遽也。乃裹以玄黃之巾,藏乎茲山之下,仙家無隱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銘不朽詞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陰降跡,華表留聲。西竹法理,幸丹歲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鳴語化解,仙鶴去莘,左取曹國,右割荊門,后蕩洪流,前固重局,余欲無言,爾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將進寧,爰集真侶,瘞爾作銘。’該文充滿了六朝氣息。”

  也來繼續說:“值得細說的是碑刻再次落水700多年后,陳鵬年募工打撈殘石的事跡。陳鵬年(1663—1723)擅長書法,是康熙年間一位著名清官,他秉性剛直、敢于任事、不畏權貴,在任上曾因得罪上司2次被誣下獄,康熙2次下旨平反。陳鵬年謫居鎮江時,命人找來《瘞鶴銘》的各種拓本進行臨摹,但他發現面前的拓本碑文內容不盡相同,字形字體也有差別,證明其中很多是偽本,故他認為只有找到那幾塊刻了字的斷石才能辨明真假。這年冬天,他利用枯水季節募工從江中打撈,經過3個月的努力,終于在距焦山下游3里處打撈到有刻字痕跡的殘石,陳鵬年對字痕進行初步鑒定后將石塊連夜運回府邸并拓片,最終,他確認這就是自北宋以來無數史料記載過的《瘞鶴銘》刻石,這使只存在于傳說中的《瘞鶴銘》刻石再次浮出水面,向世人展露真容。3個月的時間,陳鵬年共從江中打撈出殘碑5塊,僅有完整文字81個,殘缺字12個。”

  聽也來這般說罷,我們即充滿好奇地進了展廳,仔細地欣賞起那幾塊殘碑刻石來,果然,那刻石上的字鮮活生動、無拘無束,這讓我們大開了眼界。

  欣賞過傳奇的大字之祖,我們離開焦山碑林向東行,其間路過了桂苑和盆景園。這邊環境幽靜,樹香四溢,翠竹成林,亦有小橋流水,但見樹影、橋影倒映水中,正是江南景色。后再向北行不遠,我們來到了焦山東側山腳下的抗英古炮臺,這里共有8座炮堡呈扇形面對著長江入海口。

  也來說:“1840年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為加強長江下游的防線,決定建立焦山炮臺,并與圃山、象山、都天廟三處炮臺構成犄角之勢。炮臺為橢圓形暗堡式,每個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彈藥庫,另有一大彈藥庫在炮堡南端門外偏西處,每座炮堡最長處為77米,最寬處為55米,以優質條石為基,用黃土、石灰、細砂配糯米法搗拌成三合土,分層夯實澆灌而成,堅固異常,其內設7千斤重的大炮。1842年,英軍發動了揚子江戰役,英軍艦侵入長江,遭到圃山和焦山炮臺守軍的英勇抵抗和沉重打擊,焦山炮臺守軍面對70余艘敵艦毫不示弱,勇猛炮擊,但終因寡不敵眾,炮臺失守,守島軍民1500多人全部捐軀;此次戰役引起了遠在大西洋彼岸的恩格斯的關注,他在《英人對華新遠征》一文中說道:‘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

  游覽過古炮臺,我們從北面上山,在登上焦山東峰絕頂后來到吸江樓,也來說:“若登上此樓,可俯瞰大江。”

  由吸江樓西行,我們來到了焦山雙峰之陰的別嶺上。在翠竹環抱的山坳里有座別致的四合院,稱“別峰庵”。別峰庵北側有幾間古樸清雅的小齋,門上刻有鄭板橋當年手書對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在天井中有花壇及修竹數竿,環境清雅幽絕。

  也來說:“別峰庵始建于宋代。這里曾是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于雍正年間攻讀之處。鄭板橋是乾隆年間進士,他擅畫蘭竹,在焦山留下了許多墨竹詩畫作品。”

  自別峰庵西行,至百壽亭后再南下,我們在焦山西麓引人上山的路旁見到了三詔洞,洞內塑有焦公座像。

  過三詔洞拾階而上,我們來到了半山腰處的壯觀亭,進而登亭四望,但見江山景色薈萃。

  也來說:“該亭建于明代天順年間,亭旁的古柏號稱‘六朝柏’,已有千年。”

  聽也來這么說,我上前細觀那古柏,就見其如嬌龍昂首般且枝葉茂盛、蒼翠蔥郁。

  繼續上行,至峰頂后,我們來到了萬佛塔前。

  也來說:“焦山在元代時曾有一座寶塔。現在的萬佛塔是1998年奠基動工新建的,高42米,七級八面,上有天宮、下有地宮,塔內供奉佛像萬余尊,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風格的仿古塔,塔內設梯上下分流,外有欄桿相倚,每層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憑欄遠眺,江天景色盡收眼底。此塔夜間往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為過往船只作地標。”

  我們隨游人登塔,待上至頂層,遠近景色已是一覽無余了:遠望,長江主航道上船舶穿梭忙碌;近望,則是林木茂密、水網遍布,古炮臺、寺廟建筑群等景觀歷歷在目。在此觀景果然隨心所欲,故我們盡情地瞭望了一番。

  離開萬佛塔,我們向南下山,當行至焦山西麓沿江一帶時,發現陡巖峭壁上多有石刻,遂放慢速度沿途賞覽。

  也來說:“這里峭壁之上遍布歷代多位名家的詩詞題刻,這便是著名的焦山摩崖石刻。山上缺失的那一塊兒山體就是曾經雕刻著《瘞鶴銘》的山石。焦山摩崖石刻綿延150余米,現存石刻80余方,其中包括唐《金剛經偈句》等題記。在浮玉巖上,有宋朝書法家趙孟奎所寫的‘浮玉’2個蒼勁秀麗的大字。在浮玉巖的左面是陸游與友人踏雪尋訪《瘞鶴銘》時留下的題名石刻,其全文為:‘陸務觀、何德器、張玉仲、韓無咎,隆興甲申閏月二十九日,踏雪觀《瘞鶴銘》,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風檣戰艦在煙靄間,慨然盡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歸。明年二月壬午,圜禪師刻之石,務觀書。’陸游于1163年被任命為鎮江通判,因他主張北進中原收復失地,被朝廷主和派排擠,罷黜回鄉。臨行前,他與好友踏雪觀《瘞鶴銘》,激憤之情流于文字之間。”

  陸游的字引起了我的興趣,其字收放得體、中規中矩,像活字印刷里的字一般。

  而后,沿摩崖石刻向東,我們來到了面臨大江、背倚峭壁的華嚴閣。

  也來說:“此處是賞月的好地方,每遇皓月當空,江上銀濤萬頃、波光粼粼,二者交相輝映,光怪陸離,恍乎進入仙境一般。”

  繼而,我們返回到了定慧寺前,結束了對焦山的游覽。因時間已晚,我們便決定回去,遂向偏僻處走去,路上我請也來為鎮江作詩一首,也來即吟誦道:“

  揚子江畔江南岸,長江運河交叉點。

  水運咽喉稱樞紐,自古兵家必爭地。

  金山寺內藏玉帶,水漫金山說白妖。

  西津渡口變遺址,俯首一看閱千年。

  北固山上孫劉聯,三分天下有根源。

  海不揚波焦山島,大字之祖敘傳奇。

  黃金水道船舶密,香水海上穿梭忙。

  須臨峰頂張望眼,第一江山美如畫。”

  聽了也來的詩,我們皆鼓掌表示了贊賞。這時我們已尋至一無人處,待菏桐調來飛船后便乘船返回了。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漳县| 河南省| 韶山市| 昌宁县| 汝南县| 甘南县| 北京市| 库尔勒市| 呼和浩特市| 舞钢市| 博白县| 隆回县| 嘉祥县| 股票| 平安县| 获嘉县| 玉环县| 镇康县| 长丰县| 手游| 衡山县| 鞍山市| 永新县| 镇赉县| 铜川市| 余江县| 麟游县| 西丰县| 菏泽市| 惠来县| 溧阳市| 吴旗县| 莫力| 沂源县| 开江县| 布尔津县| 扎兰屯市| 加查县| 玛曲县| 娱乐| 陇南市|